試論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解讀
趙長峰 宋秀琚
【論文關鍵詞】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
【論文摘要】現實主義作為國際關系理論中最有影響和最有解釋力的一種理論,它關千國際合作的深刻思想對將要構建的國際合作理論是應該得到批判性借鑒的。對于茜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我似要進行批封性的解讀,既不能完全肯定,更不能全盤否定。既要看到它合理性和相當深刻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局限性的一面。.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合作,在國際政治學研究者眼中,是一個讓人感到沉悶和乏味的主題。與國際紛爭(或沖突)受到青睞大相徑庭,國際合作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合作不僅日益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而且逐漸成為各民族國家外交策略的首選。為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構建一種全新的國際合作理論被擺上了國際政治學者的議事日程。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理論大師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理論的萌芽及其誕生決不會無中生有,它總會(而且必須)或多或少地吸收已有理論(或思想)中對自身有用的養分。同理,國際合作理論的建構也離不開已有國際關系理論的相關論述它也必須從中獲得靈感,吸取經驗?,F實主義作為國際關系理論中最有影響和最有解釋力的一種理論它關于國際合作的深刻思想對于將要構建的國際合作理論應當得到批判性借鑒。對于中國學者來說,如何解讀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進而構建一種既反映國際社會實貌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合作理論是至關重要的。
一、對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的一般性解讀
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現實主義流派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幾個分支的國際合作思想,從而大體上理清西方現實主義理論流派的國際合作觀。
修昔底德被譽為西方現實主義第一人。他的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對國際政治的性質以及現實主義的主要原則作了諸多精辟的論述。他通過對發生于古希臘城邦之問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描述,揭示出國家問爭奪權勢的斗爭是國際關系的本質;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生存是各國追求的最低目標;處于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按照強權政治的原則行事是其唯一的選擇??傊?,在他看來,沖突是國際政治的內在邏輯,而合作卻很鮮見,即使存在合作,也是由一個強大的主導國支配下的不平等合作。
源于修昔底德的現實主義思想被后人所吸收,在20世紀中先后出現了三派最具影響的現實主義分支。一是經典現實主義,其領軍人物漢斯·摩根索在<國家間政治>中提出了具有綱領性宣言(v29)的政治現實主義六原則:(i)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觀法則(人性惡)的支配;(2)國家利益以權力界定;(3)任何政治活動都受國家利益原則的支配;(4)道德原則不能抽象地應用于國家行為;(5)世界的道德律令與特定國家的道德抱負有較大差異;(6)政治現實主義具有學科的自主性。基于上述原則,摩根索指出,與國內政治相比,國際社會缺乏一個合法、有效、至高無上的權力,國際社會是一種無政府社會。在解釋國家行為的動因上,摩根索從“人性惡”出發.指出國家必然追求權力,對權力的不懈追求是國際政治中的“客觀規律”。因此,在摩根索看來,國家在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所采取的政策要么是顯示權力,要么是增強權力,要么是維持權力。而國家問彼此之間權力爭斗的后果將是連續不斷的國際沖突和戰爭。從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和作為單一理性行為體的國家追求權力最大化的兩個基本特征,經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合作極難進行,或者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作為追求權力的工具。
二是結構現實主義(又稱新現實主義).其核心人物肯尼思·華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中精確細致地指出: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國際體系的一種特征性結構,系統中各單位的位置性特征是影響國家政策和行為的主要力量。國際政治的這種結構以兩種方式限制了國家間的合作。其一是對相對獲益的考慮。華爾茲指出,在一個自助系統中,每個單元都要花費部分精力來發展自衛的手段,而非用來促進自身的福利。當面對為共同獲益而開展合作的機會時,感到不安全的國家必須要詢問將如何對收益進行分配。它們必須要問的并非“我們都能獲益嗎?”而是“誰將獲益更多?”只要每一方都擔心對方會利用其增加的能力,那么即便雙方都能獲得豐厚的絕對收益,這一前景也不能促使它們進行合作。其二是出于對相互依賴所帶來的脆弱性的考慮。即一國擔心由于合作的開展以及商品和服務的交換而變得依附于他國。而嚴重依賴他國,或是與他國緊密依存的國家,則要為維持這種依存而憂心忡忡。從國際體系決定國家行為的一般觀點出發,新現實主義學者并不否認國際合作。與經典現實主義學者相比,新現實主義學者承認存在有條件的國際合作的可能性:并且與他們的體系理論邏輯相一致,“霸權之下的合作”可以解釋某些經驗事實。
三是進攻性現實主義。冷戰后,現實主義學者為適應國際格局的變化,同時也為了重整這一理論學派在冷戰后日見衰落的地位,約翰·米爾斯海默創建了進攻性現實主義。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他指出國際體系中存在五個命題:(1)國際體系處于無政府.國家之上沒有任何中央權威。(2)大國本身具備某些用于進攻的軍事力量,為其彼此傷害甚至摧毀提供必要的資本。(3)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4)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5)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谶@些命題,米爾斯海默認為傳統現實主義只論述國家追求權力是不夠的,應當看到它們追求權力目標的最大化?!氨P算權力是國家考慮周圍世界的關鍵所在。權力是大國政治的貨幣國家為之爭斗。權力對于國際關系的意義正如貨幣之于經濟學?!薄皺嗔κ菄H政治的核心。”由此推導出大國之間將會彼此角逐權力和爭奪霸權就是水到渠成了,在彼此明爭暗斗的國際舞臺上,根本不存在國際合作的空間。因此,進攻性現實主義是斗爭的理論,不僅貶低國際合作,而且對已經大量出現的國際合作事實心懷疑慮或肆意誣蔑。
總之.現實主義學派內部雖有分支,其假設也各有偏重,但基本思想卻一脈相承。不管是從人性惡條件出發的現實主義,還是從無政府狀態條件出發的結構現實主義,它們對國際合作的態度基本一致:國際沖突在所難免,國際合作很難實現或維持。
西方現實主義對國際合作的一般性、常規性解讀,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的全部。筆者認為,除此之外,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還應包含如下內容第一,在西方現實主義學者的思想深處,除了“沖突”之外,“合作”也是其關注的一個焦點。理由是:首先?,F實主義不僅關注“高級政治”,而且也關注“低級政治”。其次,現實主義者在給予“沖突”以極大關注的同時.也對“合作”給予了應有的關注。再次,現實主義認為合作是可以實現的——霸權下的合作。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眾多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合作是世界政治的一個重要特點。第二,通過對現實主義基本假設和核心命題的深入考察,筆者認為,即使在現實主義范式下,國際合作也并不是非常困難的,而是可行的、必須的。
二、對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的辯證性解讀
在國際關系理論的三次辯論中。西方現實主義都扮演著主要角色,這說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它畢竟是西方學者按照西方特有的思維方式。為維護西方的國家利益而創立的,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西方意識形態色彩,必須給予批判。對于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我們也要進行批判性的解讀,既不要全面肯定。也不要全盤否定。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和相當深刻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的一面。
(一)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相當深刻性。
首先,不管承認與否,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和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都是基本事實。世界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各國為了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必將展開激烈的競爭,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零和博弈”的狀態。國際的無政府狀態意味著缺少一個凌駕于各國之上的公共權威,國際社會的單元——國家無法指望有一個世界政府主持“公道”,自助由此成為無政府秩序中的行為準則。各國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他國侵犯,只能一心追求自身權力和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比較關注國家交往中的相對獲益,而對于相對獲益的考慮將減少國際合作。雖然國家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的手段以達到包括生存和安全在內的國家目標,但生存和安全一直是其第一位的需求。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離開端而前進,應當看作只不過是開端的進一步規定,所以開端的東西仍然是一切后繼者的基礎.并不因后繼者而消滅。”一旦感到合作有可能威脅到其生存和安全時,國家就會自動放棄合作。
其次,相對獲益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出于經濟原因,理性的國家自然會竭力增加它們所得的純利益(即絕對獲益)。但絕對收益不是它們唯一的關注,它們也關注相對收益。在國際交往中,即使所有各方都能獲得絕對收益,合作有時也要困難得多,因為沒有國家愿意自己的絕對收益比別國少,而那些收益隨時有可能轉變為反對本國的力量資源。相對獲益并不一定妨礙國際合作”,但與絕對獲益比較,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畢竟給國際合作制造了更大的麻煩和阻力。
再次,相互依賴和共同利益并不會自動導致國際合作。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相互依賴日益緊密,全球性問題的不斷涌現也預示著人類共同利益的增多。所有這些客觀上都要求國際合作的出現,有些人據此推斷出相互依賴和共同利益會自動產生國際合作。但這種結論未免有些唐突。相互依賴的增強僅僅意味著有關國家間接觸面的擴大,并不意味著會自動導致合作的實現,它既有可能導致合作,也有可能導致沖突。在國際生活中,共同利益沒有導致國際合作的例子隨處可見:創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社會以使各國人民生活在一個祥和、安定的環境中是各國的共同愿望,各國都能從這樣一個國際社會中獲益。但如此美好的愿望不但未能導致各國之間的真誠合作,經常所見的卻是各國在和平之路上的兵戎相見。由此可見,共同利益只是國際合作產生和進行的一個基本前提,但共同利益存在本身,并不會自動導致國際合作的出現。
(二)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的局限性。
1.現實主義只強調人性“惡”的一面,忽視了人性“善”的一面。從人性“惡”出發,自然會容易得出沖突的結果。但是如果從人性“善”出發,我們就很容易推出合作的結果。人性到底是“本惡”還是“本善”至今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性中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單純強調任何一面都是錯誤的。 2.從國際無政府狀態假設出發,并不必然得出“只有沖突沒有合作”的結論。其實,國際無政府狀態與國際非合作沒有必然聯系:(1)國際社會雖沒有公共權威,但國際體系中存在政府權威的功能性替代物(比如霸主、制度、甚至信譽等)。(2)無政府狀態與收益分配的邏輯關系也不緊密。國家也許關注相對獲益,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以相對獲益為首要導向,因而合作不僅僅依靠收益分配。(3)無政府狀態也不是造成國家安全的唯一因素,國家對安全的擔心既來自于又獨立于公共權威的缺乏。(4)在無政府狀態中,自助也不是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佳途徑。相反,均勢理論認為國家會通過合作去平衡相對權力上升的國家。
3.現實主義強調權力政治而忽視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的作用。國際機制即使不像新自由制度主義所宣稱的那樣可以消除無政府狀態對.國際合作的限制性影響,但國際機制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減弱阻礙國際合作摩擦力的潤滑油的作用,從而提升各國對國際合作的樂觀態度。
4.霸權合作論存在著較大的片面性。霸權合作論斷言,只有在霸權國存在并有意愿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合作才能夠產生和維持;一旦沒有霸權國,那么各國之間就會處于紛爭的狀態。應當指出,霸權合作論將霸權看作是使國際格局穩定和促進國際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揭示了一定的歷史現實。但“霸權合作論”過于強調合作中的權力因素,主張合作是權力的產物,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首先,它將合作權威化。那些沒有權力,或者沒有比他國更大的權力的國家被剝奪了主動參與合作的資格。這意味著合作是大國強國的專利,從而暴露了這些理論“西方中心主義”的弊病。其次,霸權之下的合作僅僅是強權國家推行的形式。并不具有普遍性。美國學者海倫·米爾納總結,國際合作有三種形式,即默契型(tacit)合作、談判型(negotiated)合作和強迫型(imposed)合作。霸權合作僅是其中的一種,而且隨著國際政治民主化的深入發展,這種合作形式日趨式微。最后,霸權合作論可以解釋部分合作的產生,但不能說明國際合作的持續發展。
5.對人類整體利益的忽視?,F實主義對于“共同利益并不一定導致國際合作”表現出了一定的洞察力,但如果僅僅抱住這一觀念不變的話,就會犯相當大的錯誤。隨著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人類擁有的共同利益不僅在不斷增加,而且在由一體化維系起來的國家中,可以說已形成了一種包括各系統在內的比共同利益更進一步的整體利益。而它給每一個成員國都帶來了好處,每個成員國從其中得到的好處都超過了所付出的代價和麻煩,而這種好處又是單個國家獨自無法取得的,它需要國際社會的大力合作。而這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了。
6.對國內政治的忽視。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結構依三個原則組成:排列原則、行為體功能和權力分配。而排列原則和行為體的權力分配是國際關系分析的重點,行為體本身并不重要,因為各行為體在其所有基本功能方面都是類似的。按照結構現實主義的邏輯,國際體系的結構決定了國際合作不可能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和本質。但是,各行為體(國家)的基本功能真的類似嗎?恐怕不是,因為各國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結構、文化特性以及思維方式,決定了它們在國際交往中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行為方式。因此,不同的國家在相同的國際體系結構中有的可能傾向于“沖突”,而有的則傾向于“合作”。
三、對西方現實主義國際合作觀的啟示性解讀
西方現實主義對于國際合作的看法雖并非完全正確,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但它對于構建國際合作理論(如果要構建這么一種理論的話)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示性意義。
啟示一:國際合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在可見的將來,國際社會仍將呈現出以下態勢:國家為確保自身的生存與安全,對保持、增加和顯示相對強的實力比較感興趣;國家關注于國際合作中的欺詐和相對獲益問題以減少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等等。為何?因為世界政府在可見的未來仍是一個未知數,在此之前,國際社會將一直處于無政府狀態之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國家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不得不更多地考慮相對收益和提防欺詐行為,以至于增加國家間合作的難度,或者是合作實現后也會難以持久。因此,要想解決國際合作問題,就不得不克服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各種障礙,尤其是欺詐和相對獲益的問題。雖然當前國際社會出現了更多的國際合作需求,并且國際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對國際合作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上述任一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因此未來的國際合作充滿著艱巨性和長期性
啟示二:國際合作的漸進性。全球化作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后果是全球性問題的日益增多。就其解決的方式而言,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不是僅僅依靠某個國家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為適應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合作成為各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它關系到全人類的共同福祉?,F實主義并不否認這一點,但它仍堅持國際政治有“高級政治”與“低級政治”之分,在“高級政治”領域的國際合作很難達成,而“低級政治”的國際合作卻很有可能實現,因為“低級政治關注的重點不是無政府社會中沖突的本質,而是國家在特定功能領域中進行合作的環境。在這些具體功能問題中,各民族國家有著共同的利益,而要想大家都受益,靠各國單獨行動是做不到的。換言之合作行為帶來的收益超過了單獨行動的收益”。按照(新)功能主義的觀點。合作會自動地由某一領域擴散至其他領域。現實主義基本上否定這一論斷,它認為,“無論經濟合作、政治合作,都不會自動地由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擴展。雖然某一領域的合作可能會產生對另一領域加強合作的客觀要求,但每一新領域的開拓,每一新步驟的采取都決定于各成員國政府的意志和決心。這里雖然決策者們對國家利益的認識起主要作用,但也并非可自行其事,政府本身也要受到國內各利益集團的壓力和輿論的影響”?,F實主義關于將國際政治分為“高級政治”與“低級政治”的看法不一定正確,尤其是在當代國際關系中,不應再把經濟發展置于政治軍事之下,而應當看成是對全局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重大國際問題。但其關于經濟合作高于政治合作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Jlt,國際合作不可能同時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各領域同時實現,它必將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易后難,強求不得。
啟示三:國際合作的不均等性。現實主義強調霸權之下的合作,即國際合作的達成需要霸權國的存在。這種結論固然有一定的片面性,國家間的合作在沒有霸權國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實現。但國際體系中各個國家之間的權力具有強弱之分,卻是不爭的事實。除極個別情況外。大國肯定會極力尋求國際合作中的權力及其與權力相對稱的利益,從而導致“主觀上強調國際合作的平等、實際上國際合作不均等”的結果。
人類雖已跨人新的世紀,但國家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國際社會的無政府屬性也沒有根本改觀。而只要這些特征存在,現實主義就不會過時。它對于國際社會的解讀仍然有效:國家將與以前一樣追求自己的利益、國家之間爆發沖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然而,當今的世界畢竟已發生了一些潛移默化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導致了國家在沖突中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要奢望國際合作一開始就會受到世人的普遍認同,這需要有個過程。當西方六國首腦于1975年為對付嚴重貨幣危機而舉行朗布依埃會議時,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的會議會如期舉行下去。而如今,西方八國首腦會議(由原先的六國發展到八國)已成功地舉行了30年,成為西方大國國際合作的典范。路漫漫其修遠兮,展望未來,國際合作的道路不會平坦.但通過國際合作以達到國際關系的“共贏”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因為這符合國際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