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男中音聲樂演唱及教學
蔣佳良
[摘要] 本文從男中音音色的特點入手以及中低聲區訓練,換聲區訓練以及高聲區的訓練三個方面論述了男中音訓練的基本原則,重點是換聲區的轉換,建立好良好的聲音狀態,然后擴展到高聲區的訓練,強調了男中音換聲區和高聲區訓練的重要性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 起音;換聲區;呼吸;高位置;頭腔共鳴
(一)在教學中對中低聲區的訓練。
中低音聲區的訓練關系到高聲區是否能夠上去。一個好的歌手會牢牢把握中低音的訓練規律,強化自己的能力。
(二)換聲區訓練。
在訓練方法上筆者提倡使用固定的母音來訓練,a,e,i,o,u五個母音都要一一的訓練到,因為第二換聲區是整個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吃透每個母音的位置,變不習慣為習慣,變不自然為自然。同時練習時要注意舌、吼、橫膈膜及整體歌唱腔體的配合。訓練過程是艱苦的,需要耐心和意志,是體力與腦力的付出,正確的聲音概念需要長期的磨合和在不斷的練習中得到建立。
(三)在教學中對高聲區的訓練。
男中音的高聲區訓練首先是要樹立起正確的聲音形象,即高位置,高泛音、音色明亮圓潤的聲音效果。筆者認為男中音與男高音的訓練手法基本一致,但是男中音的高聲區更加具有圓潤,明亮的特點,在我的教學中認為男中音高聲區的訓練分為二個方面,頭腔共鳴和呼吸的運用。
1、頭腔共鳴。
我們在歌唱時所獲得的共鳴其實是整個共鳴器官共同協作的結果,不管哪個聲區也是如此,只是不同的聲區各個共鳴腔體的比例不同罷了。在高聲區應以頭腔共鳴為主,在唱高音時一定要將笑肌抬起,露出上牙,體會微笑的狀態,同時軟腭抬起,聲音貼著咽壁進入軟口蓋的后上方,想象聲音是從眉心飛出來的,不要直接從喉嚨出來。
這時我們獲得的聲音是高位置的頭聲,聲音的位置越高其音質越純凈,越明亮柔和,其金屬般的色彩就會越發顯現,穿透力也就越強。必須指出的二點是,初次獲得頭聲時自己的感覺是稍暗一些,但是別人聽到的不是暗的,而是更加的圓潤和集中,實際上是聲音已經進入頭腔,得到了頭腔共鳴。其次我們還應認識到高音雖然大多在頭腔中,但是它都帶有胸腔的色彩。也就是說,在現代的聲樂觀點看來任何一個高音都不能脫離胸腔而獨立的存在,我們每獲得一個聲音都是各個共鳴腔體協作的結果。 在訓練男中音的高聲區時我習慣采用哼鳴練習和開口母音練習相結合的方式。母音的選擇上我習慣用Mo和Mu當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我認為哼鳴練習對獲得高位置起很大的作用,首先張開鼻孔,把氣息送入鼻腔,哼唱Mu,感覺聲音在鼻腔中震動,此時將嘴張開要求聲音位置不變,貼著咽壁將母音轉換為Mo,一定要細致的用耳朵分辨自己的聲音,切記不要加力氣,這樣反復的練習,先用自己習慣的母音然后可以將母音擴展到a,e,i直到能熟練的運用這個技巧,在高聲區準確的唱出每個母音為止。
2、氣息的運用。
唱歌時氣息的運用是極其重要的,從低音到高音每個音的氣息密度是不一樣的,歌唱時的呼吸比平時說話時的呼吸要吸的深,我們主張使用胸腹式呼吸,歌唱呼吸的支持來源于吸氣完成后吸氣肌肉群的保持。在唱高音前吸氣不能吸的太滿,否則會僵硬。筆者認為男中音在唱高聲區時應注意腰部力量的使用,因為在我們看來腰部周圍的一圈也是屬于吸氣肌肉群的,音越高氣息的壓力越大,密度也越強,這個時候僅僅靠胸部的呼吸支持是完全不夠的,唱高音時當氣吸入后腰部會出現有彈性的膨脹的感覺,下腹和臀部微微提起,這時氣息的對抗就在腰部。唱時應找腰腹的對抗,后腰部要收緊,前腰部要保持擴張的狀態。越到高音這種對抗就會越來越強烈,氣息的爆發力越強,氣息直沖頭頂,獲得的共鳴就越豐富,如果此時我們忽視了腰部的對抗那么聲音自然也就“干扁,缺乏流動和共鳴”。以上就是男中音在高聲區應訓練時教為重要的二點,當然唱好高音需要很多方面的協調和一致。如喉嚨打開,聲音的共鳴調節以及咬字吐字等,這些方面要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不能顧此失彼,同時演唱時還要滿懷激情,這樣才是唱好高音的根本所在。
(四)結語。
歌唱是一種運動,是呼吸,發聲,共鳴和語言的科學組合,這四個方面是緊密配合的,千萬不可顧此失彼,在這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混亂,影響歌唱的完整性。同時它們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的掌握它們的特點,把握訓練的方向,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這樣才能獲得美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