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問歌唱得何完美,唯有走出誤區來——小學生聲樂訓練之我見
唐海燕
從事聲樂訓練的人往往重視學習發聲技術,而不注重對發聲器官的生理知識的學習,從而阻礙了聲樂的學習和提高。
傳統的聲樂教學存在著老師沒有教授發聲器官的生理知識的這一環節,基本上只是老師怎樣唱、學生怎樣模仿。很多歌手開始時有非常好的歌聲,過了一段時間,由于不了解歌唱發聲的生理知識,這些聲音慢慢地失去了,甚至有的完全喪失而無法恢復。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聲樂藝術不斷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認識到,學習歌唱需要認識自己喉嚨和聲帶及他們的運動規律。科學的、正確地指導練習聲音,使歌者在以后的藝術道路上,科學地使用歌唱發法,發出美妙動聽的歌聲。
男高音歌唱家施鴻鄂的上顎有點扁平,布隆巴諾夫大師,根據其生理情況制定了獨特的訓練辦法:抬高其上顎,盡量保持嘴巴的圓潤,從而獲得了美好的聲音,成為了世界金獎獲得者。
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在她的教學中同樣也是特別注意歌唱生理結構知識,在周小燕歌劇中心與江蘇省歌劇院聯合演出歌劇《弄臣》時,給角色演員上課時特別講到發聲時幾乎都是通過生理結構來完成的。
走出訓練目標的誤區
發聲訓練的目標是什么呢?一般認為,通過學習來塑造或調節好各人自己的發聲樂器——各類發聲器官的最佳歌唱的生理狀態,使它們能夠協調運動并發出美妙的聲音。簡言之,發聲訓練的目標就是獲得最好的聲音。
我們通過聲樂中發聲方法的學習,調節出合理而完美的發聲器官的狀態,使我們的音區能夠得到進一步地拓寬(高低)、音量得到進一步地放大(強弱)、氣息得到進一步地延長(長短)、音色(色彩)得到進一步地美化。
根據各人的生理特點,拓寬人的歌唱音域,擴大人的聲音的音量范圍,訓練優美而各具魅力的音色,訓練歌者良好的氣息。
我們的發聲樂器制造好了,還要像其它樂器一樣需要維護和保養,使得它的使用壽命能夠延長。良好的維護與保健也是聲樂發聲方法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能夠滿足以上幾個聲樂學習的技術要求,那么學習聲樂的基本方法就具備了,聲樂學習的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走出“字正腔圓”的誤區
傳統的歌唱觀念認為“字正腔圓”,吐字清楚了聲音也就圓潤,或者聲音圓潤了吐字也就清楚了。
然而我們很多學習聲樂的人經常會碰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有人有非常好聽的聲音,但是他們唱什么內容常常使人無從知曉。有人能夠把歌詞唱得很清楚,但是聲音并不好聽。所以,“字正未必腔圓,腔圓也未必字正”。雖然字正與腔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是這種聯系不是因果的必然關系,不能簡單的把字不正的原因歸咎于腔不圓,也不能把腔不圓的原因歸咎于字不正。
字正與腔圓是因果關系,也是并列關系。在聲樂學習中應正確理解、準確操作和科學運用,才能真正獲得“字正腔圓”的聲音。 走出“氣沉丹田”的誤區
傳統的歌唱有 “氣沉丹田”之說,這些說法其實沒有錯,但是我們在歌唱學習過程中,應正確理解。
“氣沉丹田”也是指中醫里面的“中氣”,而不是指我們平時的呼吸。我們的歌唱的呼吸應該是胸式和腹式呼吸共同運動的,單獨的胸式呼吸和單純的腹式呼吸都是不完善的。
如果就按字面的理解,只用腹式呼吸,來“氣沉丹田”,那么會使我們的胸腔打不開,胸部沒有一定的空間,就沒有一定的胸腔共鳴,這樣的歌唱聲音也不會動聽了。
我們來“氣沉丹田”,一吸氣,我們就把氣吸到腹部,當我們唱時,讓我們腹部的氣向上運行,到了胸腔正好填了胸腔的“真空”空間,那么我們還有繼續向上的氣流量給聲帶振動嗎?沒有!因此,“氣沉丹田”不能僅僅認為只有腹部吸到氣了就行了,胸部沒有任何氣來支撐。
我們應該這樣理解,“氣沉丹田”是指要把氣吸進人體內使我們的橫膈膜有一定的張力,在感覺上胸部也有氣的支撐而腹部丹田處也有氣的張力。
我們在理解“氣聲之帥也”和“氣沉丹田”時,不要把意思理解片面了。這兩個“氣”其實都是指人的中氣,而不僅僅指人的呼吸之氣。正確地理解這兩個術語,有助于對歌唱氣息的深層理解與聲樂學習的長足進步。
走出不善模仿的誤區
任何事情的學習的最佳方法就是模仿。聲樂學習的方法也是如此。
然而,實際教學中,許多聲樂教師都反對模仿。事實上,每個人在實際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都存在模仿學習的過程。學習聲樂就像所有技能學習訓練一樣,必要的模仿是不可少的,尤其在初學時更為重要,沒有模仿過程就可能沒有歌唱藝術的再創造過程。
因此,學習歌唱藝術的孩子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應該放心大膽的模仿,教授聲樂的老師們也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自覺模仿。
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他們要結合自己的生理與聲音特點去模仿,不要成為他人聲音的奴隸,找到適合自己的聲音形象和歌唱方法,形成各自獨特而又有魅力的個性聲音。
讓我們走出小學生聲樂訓練的誤區,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從而進行完美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