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學具”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黃世平
摘要:有人說音樂是開啟學生智力的金鎖匙之一,所以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啟發學生開啟智力之門。
關鍵詞:音樂教學;激發興趣;教學效果一、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許多人認為音樂是快樂的代名詞,音樂教師是傳遞快樂的使者。要做真正的快樂使者,就必須不斷創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音樂器樂之一的豎笛作為學具進入課堂,改變以往課堂的刻板、單一。學生手頭上有支笛,就好像手上有盒五顏六色的水彩筆,它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定能把張白紙描繪得五彩繽紛。如:小學高年級的聽音記譜練習。首先,教師彈琴,學生拍節奏,把樂句的節奏記下來,然后用豎笛摹奏教師所彈的樂句,最后教師再彈樂句的時候,學生就能把音高準確地記在節奏譜上。這類練習經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在頭腦中有節奏、音高的概念,使這類練習的難點(音高),通過學生用豎笛摹奏得以解決。這比填鴨式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使音樂樂理知識的學習更直觀化、形象化
由于各種的原因,學生們達不到人手有種鍵盤樂器,這給學習樂理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如:變音記號的認識及帶有變音記號的音的聽辨。例如:下調的“4”的認識和聽辨,先讓學生用豎笛吹奏“4”,再引導學生看“4”的指法,然后吹奏下調的“4”,學生邊吹邊聽辨這兩個音,感受其不同音高,這樣因為指法改變,音高也改變了,使學生對下調的“4”的認識更為直觀、形象。最后,得出大三和弦的色彩明亮,而小三和弦的色彩較暗淡、柔和。以上所列的這些概念性的樂理知識都可以通過學生手上的一支笛,使這些比較抽象、教師不好把握深淺度的知識,通過學生自己的參與實踐,使它們直觀化、形象化,而且學生接受得快、記得牢。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唱水平
音樂方面的合作能力是一個集體音樂素質高低的最好表現。它包括學生跟教師的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等。豎笛作為學具進入課堂使學生的音樂修養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課有了興趣,對教師的上課就有積極的合作精神,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自覺形成。豎笛作為學具進入課堂,使學生的合唱水平也得以提高。合唱歌曲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是歌曲教學中的難點,對于合唱水平不高的班級就更是難上加難。自從學生手上有豎笛后,合唱歌曲的教學得到較好的效果。如: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簡譜版)中的《紅蜻蜓》就是一首兩聲部的歌曲。合唱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都有先人為主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學這首歌曲時,我采用先人為主的方法,先把歌曲的低聲部學習好。首先,把學生分成兩個聲部,低聲部的同學按歌曲的節奏拍手,熟悉歌曲的節奏感,感受歌曲的連貫性,然后用豎笛試奏低聲部旋律,使低聲部的學生頭腦中有其聲部旋律。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學習高聲部,最后兩個聲部同時試奏,幫助解決合唱時的音準問題,學生的音準解決了,再學歌詞就不成問題了。熟練后可以相互交換角色進行合奏、合唱,或者部分學生用豎笛吹著伴奏、部分同學合唱,對歌曲進行鞏固練習,使所學的《紅蜻蜓》這首歌曲的合唱效果更和諧。這樣教學的效果得到了提高,改變了學生害怕合唱的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合唱水平。
四、培養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
有人說音樂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金鎖匙之一,所以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啟發學生開啟智力之門。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高年級旋律片斷的創作和短小曲子的創作上。過去由于學生沒有笛,這類練習,教師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解釋,引導學生進行創作,但效果則事倍功半,學生創作的“作品”沒辦法唱,要修改成流暢的樂句,只能使其面目全非。現在學生有了笛,學生的試唱、試奏能力有了提高。通過唱基本能感受到旋律應怎樣發展,再通過吹奏來修改不流暢的小節,再通過教師的評講、總結、運用創作的基本手法,列出范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提高了他們的創作思維能力和運用豎笛的技能、技巧,同時也豐富了音樂學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