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要“按自己的節奏起舞”
劉步塵
6月6日,美的集團董事長、總裁方洪波,美的集團董事、副總裁袁利群,合計增持美的集團股票101萬股,增持資金近1800萬元。隨后,美的集團董事、副總裁蔡其武和黃曉明,董事栗建偉也相繼增持。
美的官方新聞稿稱,此舉“體現了公司管理層對集團經營增長的信心”。
來自美的集團的業績報告,是對上述說法的佐證。2013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10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73億元,同比增長38%。方洪波稱,2013年美的集團“資產、財務狀況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轉型取得初步效果”。
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經營持續向好,實現營業收入383.5億元,同比增長22%;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53%,其業績表現居中國家電行業前茅。
2014年,美的集團確定了與格力電器相同的營業收入增長目標——200億元。從第一季度業績表現及占全年營業收入比例看,2014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規模有可能恢復到1450億元左右,高于格力電器,而利潤與格力電器的差距有可能縮小到25億元以內。2013年,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的利潤差距是35億元。
目前,中國家電企業都在謀求轉型,從功能機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例如,中國白電三巨頭之一的海爾集團,宣稱轉型已持續多年。以黑電為主的企業轉型積極性更高,以長虹集團為例,伴隨產業轉型的還有企業體制改革。而美的集團早在2011下半年年就開始進行戰略轉型。
美的集團的新戰略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精品戰略”,二是“效益第一,規模第二”。其著眼點是培育企業的“內生型”增長力。
2013年10月,刻意避開媒體兩年多的方洪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轉型升級后的美的集團,將堅持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重點是生產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不再關注競爭對手如何做,不再關注市場格局,不再關注行業內的地位和排名”,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才是美的集團的聚集點。
業界解讀美的新戰略認為,如今美的已徹底拋棄中國企業多年來形成的“重營收、重對手、重排名”的積弊,向國際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邁進了一大步。
改變多年形成的觀念并不容易,尤其在行業大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今天。對中國家電行業稍有觀察的人都知道,彩電企業經營業績一直不如白電,根子在于整個行業過于浮躁,動輒打價格戰,一個企業有小動作,其他企業馬上跟隨,鮮有企業認準目標持之以恒地走出自己的模式。2013年以來,這種情況愈加明顯,彩電企業被互聯網品牌牽著鼻子走,十分被動,天天疲于應付價格戰,結果銷量沒有上升,利潤反而明顯下降。
白電企業則一向沉著冷靜,始終抓住產品和技術兩大要素不放,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當屬格力電器。綜觀成功的國際企業,無一不是產品與技術卓越型企業。產品是企業存在的基礎價值,但是,這個淺顯得不能再淺顯的道理,不少企業就是不懂,它們更愿意把心思放在營銷上,認為營銷才是支撐銷售的最大力量。為什么這么多年中國產品始終無法和國際品牌同臺競技?比如,和中國企業幾乎同時起步的韓國家電企業三星、LG,已躋身國際品牌之列。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企業的產品和三星、LG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雖然近年來中國產品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企業對價格與營銷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品質、技術乃至品牌,中國企業更注重眼前利益,較少為5年、10年之后的發展布局,導致它們很短視。
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到諸多外部因素干擾,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政府直接、間接的干預,對企業影響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家普遍缺少一份淡定的心,過于在意外界評價,過于在乎競爭對手的表現,眼睛始終向外張望,較少低下頭思考自己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原因。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一個人天天幻想“一朝成名天下知”,不愿踏踏實實干實事,他能成功嗎?不可能。為什么中國難出偉大的企業?為什么中國人始終被排除在諾貝爾科學獎大門之外?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缺少認準目標寂寞前行的人,而耐得住寂寞與孤獨其實是一種美德。
華為和它的領導人任正非,被國際媒體視為中國企業的例外。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華為低調到不為人關注,但這并不妨礙它布局自己的市場與技術。即使今天的華為,仍然不能說是一個高調的公司,只是它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低調而已。這一點,恰恰是華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面壁十年圖破壁”,高僧大德的境界是修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個企業或企業家,一旦變得浮躁,就會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意為未來的生存謀勢布局,而是過多地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結果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大大增加。
我喜歡將華為和海爾對比,這兩個企業代表了兩種類型:一個內斂,一個張揚;一個追逐表面的繁華,一個致力于內在的完美。其領導人也大相徑庭,一個刻意逃避聚光燈,一個著意展示自己的“精神領袖”形象。結果,兩個企業差距越拉越大。
有人說: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會帶來兩個結果:其一,失去自我;其二,被別人打敗。
在和企業家交流時,我喜歡問一個問題:你認為iPhone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在我看來,喬布斯用長達7年時間開發一款iPhone,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據統計,中國企業開發一款產品的平均周期不到6個月,這就是它們經常宣傳的“一年推出多款新品”。中國手機開發周期最長的是錘子,大約兩年,這是我向錘子和羅永浩致敬的原因,在我看來,他做到了別人沒有做到的,實屬難能可貴。你可以想象一下:不到6個月的開發周期能做出什么樣的產品?毫無疑問,對產品進行細枝末節的改動,僅此而已。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微創新。須知,微創新到什么時候也不可能讓你成為行業領導者,只能讓你的企業成為追隨型企業。
中國企業走到今天,必須深刻反思過去多年走過的彎路和教訓,檢討自身的不足,知恥而后勇,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為什么自己的企業沒有成為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為什么沒有建立抵御風險的護城河?”“為什么盈利能力上不去?”“為什么自己的產品不得不走低價路線?”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你的企業才有希望,否則,只能你的企業只能徘徊在低競爭層面。
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學會放下某些東西,給心靈減負。競爭對手做什么,以及行業排名真的不重要。如今,方洪波給美的集團減負,將企業關注的重心從外部調整到企業內部,其實是徹悟了企業經營的真諦,是中國企業管理水平升級的表現。我甚至認為,這是美的集團為期兩年的戰略轉型最大的收獲,可以確保美的集團未來若干年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一條總是調整航向的船,永遠無法抵達彼岸。
樂觀預測,未來3年內美的集團有望持續在營業收入、盈利雙增長局面運行,不排除到2017年總營業收入趕超海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