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體育課的節奏
趙秀珍
在體育課上,教師過硬的素質,駕馭課堂的能力,精巧創意的設計,讓人耳目一新。但課后細分析,課堂上教師大多按自己預先的設計,學生被牽著鼻子一步步進入教師事先設好的“陷阱”,看似熱鬧的課堂上,學生卻很難得到實效。這樣最大的弊端是學生根本跟不上老師匆匆的“步伐”,只能水過地皮濕,成為匆匆過客,課堂效果只會是低效。
如何讓課堂更有實效呢?我認為可以用“三快”、“三慢”來調節課堂,讓學生健康鍛煉。
一、“三快”
1.集合“快”。
上課鈴聲已經響了,學生才三三兩兩地來到操場,等到集合完畢,準備活動的時間就已消耗去大半,這時教師的心態會怎樣?接下來的課堂設置會怎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們的體育課堂上一直要求學生集合要做到“快”,這是課堂成功的首要保障。
2.導入“快”。
體育課的大部分時間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占用的時間不宜過長,如果導入稍微多一點,時間就會浪費掉了。所以,在課堂導入時,應直接切入活動主題。同時導入的形式要吸引學生,教師的語言要精練,要求要明了,以免出現學生一時不明白而浪費時間。
3.輪換“快”。
在體育課堂上分組教學,是為了使教學更具針對性,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做到區別對待,充分地利用場地器材,增加學生的練習次數,合理加大課的密度和運動負荷,以及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紀律性,順利地完成課的任務。所以,在課堂分組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做好分組的組織工作,以便較迅速而有序地進行輪換。這樣不但能節約時間,也會使課堂變得更加有節奏。
二、“三慢”
1.提問“慢”。
在體育教學中,如果學生能主動回答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這既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因此,課堂上,教師不能主觀限定學生的思考時間,而是要放慢課堂節奏,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交流、探索;不要迫不及待地給出答案,而要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交流的時間;不要所有的問題都替學生“代勞”,應通過教師啟發、引導,使學生敢問、善問、會問。所以,當問題出現時,教師應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動腦、動手、實踐等進行自主探究和發展,尋求問題的答案,為學生能更好地回答問題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留出時間,放慢節奏,讓學生有時間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和回答問題,然后教師再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點撥,這樣就能很好地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解疑“慢”。
“學貴有疑”,“不憤不啟”,新課改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合作”的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創新的火花,教學中自然也不乏精彩的回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的質疑,以學生的疑問為目標展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切不可在發現學生遇到困難后,教師就快速地給予答案,實際上這樣就扼殺了學生思考、探索、創新、交流、合作的機會。這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給予耐心的講解、點撥,在教師的講解、提示以后,學生通過自學、自練,掌握教學重點,發現教學中的難點,以此激發他們解決疑難的欲望。
3.結束“慢”。
一節課下來,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力、情緒、注意力等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疲勞,這就需要合理的放松來調節。然而,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間,常常會使體育課“草草收兵”,形成“虎頭蛇尾”之態,這既不利于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在課的結束放松部分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快”,應充分利用僅有5~8分鐘的時間,根據本節課的類型、學生的特點、具體的教學情況,設計出新穎、獨特、有效的結束部分,使學生的疲勞得以緩解,消除疲勞,使學生盡快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這既為下面的課堂學習打下了鋪墊,也做到了課堂的有始有終、首尾呼應。
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師生都得到了身心的愉悅,課堂變得更輕松、更有趣,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