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研究
佚名
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擁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歷經千百年風霜仍留存于世,其文化價值可見一斑。自戲曲誕生至今,便深植于群眾之中,一腔一調、一詞一句無不表達了國人內心的情感和酸甜苦辣,鄉土氣息甚是濃郁。進行傳統戲曲普及和傳承,進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訴求、擴充戲曲受眾的范圍、傳播戲曲藝術的魅力,這也是當代文化館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傳統戲曲推廣的價值所在
傳統戲曲是普通民眾了解歷史、發揚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戲曲文化也極易被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所認可。戲曲藝術具備極強的感染力,民眾欣賞戲曲,便可從中了解歷史,也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傳統戲曲所涉內容繁多,主要有京劇、昆曲、黃梅戲等,傳統戲曲形式多樣,備受民眾喜愛。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聲情并茂地表演,臺下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這便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體現。在群眾中推廣和普及傳統戲曲,不單單會讓傳統戲曲煥發生機,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并且可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營建良好的群眾文化活動氛圍,助力全民素養的提升,讓傳統藝術融入大眾,讓表演者和觀眾產生共鳴,繼而進一步強化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水平,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使傳統戲曲成為一種人民的藝術。
二、傳統戲曲和群眾文化融合的特點分析
(一)群眾性特點
傳統戲曲文化源自民間,在戲曲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性特點如影隨形。新時期背景下,文化環境呈現出新樣態,盡管說有些人對文化工作中的戲曲文化抱有偏見,但在部分群眾中傳統戲曲的基礎群眾文化特點仍舊存在。
(二)地方性特點
國內群文工作組織和開展的過程中,地方性特點尤為明顯。在各地群眾文化活動中,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藝術活動廣受好評,民眾也踴躍參與。國內諸多省份和地區都擁有獨特的戲曲文化,戲曲的產生和發展和地方文化特點緊密關聯,因此傳統戲曲文化存在地方性的特點,使其在該地區可以順利開展,極易與群眾文化活動之間實現良好融合。
(三)非遺保護工作的推動
國內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是重中之重,在非遺工作的作用下,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合起來。諸多地區的地方戲曲文化均被列入非遺保護名單中,文化館便可借助這個優勢進行群眾文化和戲曲文化的融合,在非遺保護工作的促動下,組織群文活動時融入傳統戲曲,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三、傳統戲曲發展之困境闡述
20 世紀,傳統戲曲也在不斷創新,無論是戲曲演唱,還是戲曲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諸多傲人的成就,戲曲舞臺美術和戲曲導演藝術等方面也均有突破。但是該時期內的戲曲藝術領域,戲曲大家和天才之作寥寥無幾,無法再現元明清的戲曲盛世,在世界戲曲舞臺上黯然失色。21 世紀,全球化進程持續推進,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文化生態和以往大不相同,隨后相繼衍生了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無不侵蝕著人類本有的人文主義精神。在此時,承載著人文精神的戲曲文化,其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娛樂功能弱化。通過審視傳統戲曲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戲曲藝術初期就有一定的趣味性特點,戲曲形式和戲曲內容都頗受民眾喜愛。若是戲曲文化被“文以載道”觀念綁架,將道德教化和政治宣傳等元素融入進去,那么就會失去戲曲本來的味道,娛樂功能也就消失殆盡。戲曲振興雖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因為社會歷史因素等的影響,戲曲創作人員也不再注重娛樂功能,所創作的戲曲作品受歡迎程度持續下降。地方性日漸衰退。一般來說,傳統戲曲文化普遍具有地方性人文特點,和大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地區不同,文化特色自然也就不同,京劇、粵劇、閩劇、川劇等各具特點。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代表地區文化特點的方言戲曲日漸退出歷史舞臺,普通話戲曲成為主流。在此背景下,新一批觀眾追求的則是現代審美,這就讓方言戲曲面臨生存危機,這些傳統戲曲若想躋身舞臺,那么就要以削減地方特色為代價去博取眼球,這讓原本就不受新時期觀眾“待見”的傳統戲曲更是雪上加霜。觀眾大量流失。少了娛樂功能的傳統戲曲被其他具有娛樂功能的藝術取代,那么傳統戲曲最終就會遠離群眾,甚至最后消亡。現在那些古典戲曲的受眾只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中,大多數年輕人熱衷上網追劇進行娛樂消遣,這樣下去,傳統戲曲文化少的不僅僅是一批批年輕觀眾,更是少了一股可以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四、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結合方案分析
(一)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宣傳范圍
首先,要對傳統戲曲重視起來,激發出人們的參與主動性、積極性。作為文化館,一定要負起責任來,深度認知傳統戲曲和群眾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及趨勢,逐步深化和拓寬戲曲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形式與內容,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戲曲表演。與此同時,還可以邀請戲曲界名家表演,帶領表演團隊深入基層,吸引老百姓踴躍參與。在傳統戲曲文化內容上,要實現去糟取精,積極借鑒國內外優秀戲曲文化經驗進行創新,剔除不良思想和非正能量元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要能陶冶民眾情操,繼而辯證審視優缺點,以嶄新的戲曲面貌呈現給大眾,積極弘揚與和諧社會相稱的人文精神。其次,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滲透傳統戲曲文化內涵。貧困地區經濟不景氣,并且貧困地區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政府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傳統戲曲活動組織,首當其沖便是要拓寬戲曲活動的范圍、場地等,向地區民眾大力普及傳統戲曲文化,以多元化手段來豐富地區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組織“送戲下鄉”活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多組織一些接地氣、近民意的戲曲文化活動,使大家慢慢愛上傳統戲曲,樂于參加群眾文化活動。
(二)帶動年輕一代,傳承和發揚戲曲文化
80 后、90 后以及00 后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的主力軍,身兼文化傳承之重任。傳統戲曲文化推廣方面,要竭盡所能地以年輕一代都喜歡的方式進行戲曲推廣,可以在中小學課堂和大學課堂上適時融入戲曲學習內容,培養年輕一代對戲曲的興趣。對中小學的孩子可以創設寒暑假戲曲培訓班,對高校學生可以在校內增設傳統戲曲專業,邀請戲曲名師大家蒞臨演講,開展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活動,以戲曲晚會和戲曲比賽等吸引廣大師生前來觀看,提升他們對戲曲文化的認知和興趣,讓年輕一代真正了解我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傳承價值,并且付諸行動,保障傳統戲曲文化得以良性發展。培養新一批傳承人至關重要,應重視年輕一代群體的文化需求,但也不能忽略掉中老年受眾,一定要做到統籌兼顧,繼而實現全民發力,一同振興傳統戲曲文化。
(三)與群眾文化相適應,促進地方戲曲發展
若想實現地方戲曲的壯大和發展,第一要務就是要使地方戲曲與群眾文化相互適應,全面掌握民眾文化需求和愛好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地方戲曲形式、內容等的改進。地方戲曲代表的正是該地區的人文內涵和文化特點,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人民,都需要鼎力支持地方戲曲文化的發展,不斷進行地方戲曲的創新優化。文化館要發力,積極培養地方戲曲人才,積極向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取經”,突破創作瓶頸,不斷促進地方戲曲劇目和群眾文化相融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時俱進,創作出受民眾歡迎的藝術作品,讓傳統戲曲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續。
(四)全民參與,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融入傳統戲曲
正確的做法是將傳統戲曲文化正式納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之中,讓傳統戲曲可以經久不衰,獲取強勁的生機與活力。可將傳統戲曲元素作為影視作品、圖書出版、藝術品設計的藍本,大力發展傳統文化產業。比如說天仙配戲曲文化產業園,其戲曲文化產業發展十分成熟,黃梅戲深植于每個合肥人的心中,該類文化項目的宗旨便是保護、傳承傳統戲曲文化,通過資源整合,為地區民眾創建戲曲服務平臺,由此也成為地區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所以說,豐富民眾業余生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文化為民,將傳統戲曲元素融入文化產業中,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會讓大家更好地傳承戲曲文化。不能在發展傳統戲曲文化時,給戲曲蒙上世俗色彩和功利色彩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實則是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從本質上來說,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不能放棄原來的戲曲藝術價值,要脫離低級趣味,讓戲曲文化滋潤大眾心田,給予群眾美的享受。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戲曲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分子”,是中華悠久歷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民眾則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唯有將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相融,才能深度挖掘出民眾保護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社會現代化發展中讓傳統文化長久延續,讓戲曲發展跟上時代步伐,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讓戲曲文化為群眾服務,讓群眾為戲曲文化傳承做出貢獻,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繁榮、大發展。
[1]高錦奎.以傳統地方戲為基礎的群眾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南寧市百濟鎮為例[J].環球市場,2018,(04):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