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戲曲表演中的重復手法之我見
胡素靜
戲曲表演里的重復手法是戲曲舞臺上經常運用的、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重要藝術手法。它的作用如何?它的美學原理是什么呢?本文想就此拋磚引玉,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重復”在戲曲表演中,是通過同一事物(臺詞、動作、表演段落等)的反復出現來突出重點、加強戲劇效果、刻劃人物的一種手法,它的作用很大,并且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妨從一些例子來看戲曲中重復的用法。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演出本《碧玉簪》里有“三蓋衣”這場戲。禮部尚書之女張玉貞嫁到趙家,由于惡少挑撥,花燭之夜受到丈夫的冷遇。張玉貞雖心懷幽怨,但當她看到丈夫扶幾而寐、衣裳單薄時,又怕凍壞了他,就想取件衣服替他蓋上。可是,拿起衣服轉念一想:“象他這樣無情無義之人,我還管他什么!”心里一時氣來,就把衣服扔下了。但過了一會兒,又想:“話雖如此,我既然與他成為婚配,難道就看他凍這~夜不成么?”想起妻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還是給他蓋上才是,就又拿起衣來。然而且慢!玉貞心里還有個小九九:“他既待我如仇人一般,我若與他蓋上,他反說我有意挑逗于他,豈不是自討無趣?”封建時代的婦女不能不想到這一層,于是又止住了。更鼓咚咚敲,風聲呼呼響,玉貞又坐不住了:“我想婆婆僅此一子,她老人家又待我甚好,我既然與他成為夫妻,眼前縱有誤會,日后必定水落石出;此時若是將他凍壞,終身又依靠何人呢?”愛憐之心、夫婦之情都在催促她行動,便持衣欲蓋,“哎呀,他與我未交一言,驀生生的男女,我無端體貼起來,這羞答答的如何是好!\'.少女的羞澀又出來阻止她了。
這樣,一次次拾衣、蓋衣、欲蓋、又止的重復表演,把一個少女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那種幽怨、愛憐、遲疑、嬌羞的復雜感受,都在舞臺上細膩地表現出來,使觀眾一目了然地看清了她的種種心理變化過程,在欣賞、品味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這個例子,通過演員外部形體動作的重復來細致人微地展現人物的內在感情,這就是戲曲里重復手法的一個作用。
戲曲中重復手法的運用,還用助于深入挖掘人物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這可以從《玉堂春》中的“三堂會審”一場戲看出來。王金龍、潘必正、劉秉義一起審問蘇三,但三人各懷鬼胎,問幾句,相互斗幾句,然后一拍驚堂木重新審問,一次次回復往還。王金龍想趕快替蘇三開脫,又不斷地被蘇三的供詞勾動舊情,感情時而外露。潘必正、劉秉義二人看出其中隱私,潘想看笑話、尋開心,劉秉義則嫉恨王金龍的少年得志,借機譏諷,兩人不斷地旁敲側擊、唇槍舌劍。蘇三唱至“王八鴇兒心太狠,數九寒天將公子趕出了院門。”王金龍回想往事。心中忿恨,隨口說道:“如此說來狠心的王八。”潘必正接應一句:“可惡的鴇兒。”劉秉義插話:“咳咳,偏偏就遇見這個倒霉的嫖客。”王金龍心中生氣,不好說什么,只是一陣冷笑。誰知劉秉義一拍驚堂木:“講!”將他的笑打斷,氣得王金龍無話可說。蘇三唱到“不顧骯臟懷中抱,在神案底下敘敘舊情哪。”潘必正說:“我把他二人好有一比。”王金龍連忙問:“比作何來?”潘說:“黃連樹下撫瑤琴,苦中取樂啊。”劉秉義也有一比,說:“望鄉臺上摘牡丹,至死他還要貪花呀!”王金龍恨的搶先一拍堂木:“講!”蘇三唱至“打發公子南京去,在那落鳳坡前遇強人。”潘必正說:“這公子真真的命苦。”王金龍不由得感嘆道:“唉!命薄得很呀!”誰知又被劉秉義挖苦道:“說什么命苦命薄,這也是他們做嫖客的下場。”噎得王金龍怒火中燒,兩人一齊搶著驚堂木,同H/,t-~]下:“講!”蘇三唱至:“到晚來在那吏部堂上去巡更。”潘必正說:“這公子真真的可憐。”王金龍接著:“唉!可慘哪。”劉秉義又說:“說什么可憐,道什么可慘,分明是與他王氏門中打嘴現世呢!”王金龍與劉秉義又一齊抓起驚堂木,互相對看一下,卻都不拍而放下:“講!”通過這一次次場面的重復,三人間勾心斗角的關系就明確地顯露}IJ來。王金龍是上司,本可憑勢壓人,但話把兒又攥在人家手里,害怕張揚,不得已忍氣吞聲而敷衍。潘劉二人是下屬,潘在奉承中微露鋒芒,不無討好之意,叉帶弦外之音;劉則依仗手中把柄,不斷進攻。三人都拐彎抹角地展開爭斗交鋒,因而給劇情帶來濃厚的戲劇氣氛,緊緊抓住了觀眾。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戲曲中的重復手法在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區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表現他們之間的關系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戲曲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是在刻劃人物最深刻的地方,一個戲如果對于人物的隱秘思想和內心矛盾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對于人物間關系作了生動的表現,這個戲就容易出昧兒,觀眾就愛看,就容易為戲中情節所吸引。重復正是為戲曲刻劃人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它使演員能夠從容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象剝竹筍一樣~層一層地揭示出來,展現給觀眾,它也為戲中人物互相之間展開交鋒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和合適的場所。
戲劇吸引觀眾的有效手段是制造強烈的戲劇效果,戲曲中的戲劇效果往往也是通過重復來實現的,上面提到的“三堂會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戲曲也常用重復手法來增強它的喜劇性。京劇《拾玉鐲》里,少女孫玉姣與書生傅朋一見鐘情,傅朋遺下玉鐲一支,孫玉姣欲拾又止、欲舍不能,嬌羞嫵媚、百般猶疑,終于還是拾起玉鐲帶在了自己的手腕上。誰知這一切都被劉媒婆看在眼里,劉媒婆也不說破,就在孫玉姣面前,把她剛才的動作照樣重作了一遍,把一個初戀少女內心難以告人的隱情暴露在光天化El之下,臊得孫玉姣滿臉通紅,掩面不迭。而老太婆硬要裝出二人少女的風韻,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引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戲曲里加強悲劇效果也常利用重復手法,豫劇《三上轎》里就有一例。主人公崔氏被仇人逼娶,她懷揣利刃上轎欲報夫仇,但她看到新設的丈夫靈位不忍離去,又掛念年邁的公婆,惦記尚在襁褓中的嬌兒,于是就一次次上轎又一次次折回,用聲淚俱下的大唱腔披露了自己內心的極度痛苦和復雜的矛盾心態,喚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
戲曲里的重復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手法,用在各種場合都能收到各種不同的效果。豫劇《抬花轎》周風蓮出場,先在幕后喊了三聲:“來啦!來啦!來啦——”隨著喊聲人就蹦了出來。這重復的喊聲先奠定了周鳳蓮的性格基調,把一個潑辣爽快的、r頭一下子推在觀眾面前。平頂山市豫劇團演出的《金玉奴》里有這樣一個情節,金松想招贅莫稽,二人對坐,金松欲開口又難以開El,而莫稽已經覺察,就拉椅子湊近促他說出,金松愈加不好意思,便拉椅躲開,莫稽就又拉椅湊往跟前,如此“三拉椅”的表演,刻劃了莫稽見利不舍的陰暗心理,同時也展現出金松憨厚本分、又滑稽可愛的社會底層人物的形態。總之,一切重復手法都是為了加強戲劇效果,向觀眾格外強調劇中的某一點。
一
般來說,文藝作品中應該盡量避免重復,因為重復會使作品顯得拖沓、冗長,使人感到厭煩,但是戲曲里的重復,為什么會引起觀眾的興趣,產生好的效果呢?戲曲是一種表演藝術,它的特性是受到時間的限制,它不象小說、繪畫、雕塑那樣可以供觀眾長時間把玩,流連往返,而是在舞臺上一演即過,很多重要細節往往會被觀眾忽略過去,因此,對于重要的事物,通過反復表演來加以強調,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就是十分必要的。觀眾在看戲時,對于重復出現的事物往往能夠引起注意,戲曲表演者如果正確地利用了這一點,著重突出戲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就能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使觀眾在充實的審美過程中得到滿足。
戲曲的重復手法和戲曲的特征有關。人們往往喜歡說戲曲的節奏慢。是的,戲曲不擅長表現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戲曲的長處在于細膩的描寫人物。有它自己的內在節奏,這種節奏可以是與生活中的節奏不同步的,但它是充實的。重復就是這種節奏在舞臺上的一種反映。重復可以把人們感情上一瞵即逝的細微變化擴大開來,在舞臺上反復夸張地進行表現,這樣,似乎是把時間放慢了,但在表演中卻又使內容顯得非常豐富。因而,我們說,重復也-是戲曲藝術特征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戲里的優秀變現手法還有很多,重復手法僅僅是比較常用的種。但愿那些優秀的傳統表現手法能夠在當今的戲曲劇目『II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使我們的傳統戲曲藝術永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