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傳播擴散理論對豫劇文化市場機制發展的啟示
雷紅薇
論文關鍵詞:傳播擴散豫劇文化市場啟示 論文摘要:豫劇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礎的文化創新產物。本論文借助創新擴散理論,對豫劇的傳播擴散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揭示了其擴散的一般規律,并得出了對當代像劇文化市場機制發展的啟示。 豫劇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以區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傳達著中華文化的血脈精神,是數百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形式。豫劇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礎的文化創新產物。正是作為創新事物,豫劇在傳播中不斷被采納,并由采納者進行二次創新,投人擴散性的傳播與新的采納,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有影響的戲曲形式之一。由此,本論文借助創新擴散理論,對豫劇的傳播擴散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揭示了其擴散的一般規律,在藝術與傳播學結合的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通過豫劇傳播擴散分析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與啟示: 豫劇的區域擴散驗證了創新擴散S曲線的合理性 豫劇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經歷了由“北曲—弦索—河南調—土梆戲—豫劇”的演變,經歷了宋、元、明歷代文化的長期積累,經歷了其他劇種如昆曲、弋陽腔、羅戲、卷戲、秦腔等的啟迪融合,并在明末清初開始形成。早期豫劇劇目題材和內容承載著中原區域文化、封建政治文化、民族圣賢文化、名流名門文化、英雄豪俠文化而被受眾津津樂道。同時,早期豫劇音樂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唱腔音樂有歷史久遠、積淀豐厚的祥符調和豫西調,還有由祥符調擅變的豫東調、沙河調及高調等多種地域唱調;既有屬于板腔體制的四大板類,數十個唱腔板式和數十種調門不同唱法,又有源于早期弦索、昆曲、弋陽等聲腔體系的曲牌唱腔,再結合早期豫劇歌舞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的基本特點,從而形成了中原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群體傳播最有成效的當時,由早期戲班演出的“門傳身授”,由當時的“戲班班主”、“個體演藝人”等創新主體對于劇目的創作,并通過街頭、堂戲、勾欄、戲臺、茶社等場所的演出,豫劇構成了場所群體傳播與游走擴散的主要形態,并迅速得以傳播擴散。其區域的擴散,大致經歷了由開封為中心的豫東地區,漸次西進,并在經濟文化更為繁榮的河洛地區得到采納與二次創新擴散,進而浸染于整個河南境,構成了豫劇采納最為穩定的核心區。隨著藝人游走、移民遷徙等因素的影響,豫劇擴散采納區不斷擴大,在河南周邊,尤其是沿河西走廊至新疆,形成了豫劇擴散的次生區。此后,豫劇擴散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采納格局。顯然,豫劇早期的這一傳播擴散現象,驗證了創新擴散s曲線的合理性。即:創新的擴散總是一開始比較慢,然后當采用者達到一定數量(即“臨界數量”)后,擴散過程突然加快(即起飛階段take-o田,這個過程一直延續,直到系統中有可能采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納創新,達到飽和點,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采納創新者的數量隨時間而呈現出S形的變化軌跡。 在豫劇的匯流成熟期與多元變革期,一方面由于創新主體在繼承采納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新,另一方面由于大眾媒體與融合媒體的傳播效應的加人,又使得豫劇的傳播擴散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及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產生了兩輪快速傳播擴散的上升曲線,其豫劇的采納區域不僅遍及全國,而且走出了國門。這就啟發我們,豫劇完全可以結合媒體的演進,通過自身的不斷創新,而得到一波一波的S曲線形的傳播擴散。 豫劇明星與政府共同成為豫劇創新擴散的代理人 前面我們已經闡明,在豫劇傳播擴散中,豫劇藝術家,包括編劇、導演、作曲、演員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豫劇這一創新事物的代理人。因為他們一方面作為創新事物的創新者,另一方面則擔負著劇組、演藝劇目的創新擴散的重任。事實上,他們確實起豫劇傳播擴散代理人的角色。如卓越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既是豫劇改革的創新者,又是豫劇藝術的傳播者,她對豫劇創新擴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在1936年她在開封演出《西廂記》時,便轟動開封;而在1938年赴陜西、甘肅演出,又被人們稱之為“豫劇皇后”。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愛國熱情中,常香玉率團攜《花木蘭》到全國多省進行巡回義演,引起巨大轟動,至今被奉為豫劇經典。從西安到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西、廣東、湖南、寶雞等長達一年多的義演及交流活動,將豫劇傳播擴散至全國多個地區。20世紀50年代,常香玉、陳素真、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等多名演員的藝術表演風格成熟,在匯演中常香玉和陳素真獲得演員最高獎勵的榮譽獎,成為豫劇劇種的領軍人物。馬金鳳演唱藝術被譽為“洛陽牡丹”,崔蘭田享有“豫劇蘭花”之譽,閻立品是豫劇“閨門旦”行當中的杰出演員,唐喜成則是豫劇須生這一行當中的佼佼者。豫劇研究學者馬紫晨先生在《豫劇五大名旦的唱腔藝術風格》一文中寫道:“豫劇五大名旦—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各具唱派特點,影響頗大。顯然,沒有豫劇藝術中的這些藝術家,就沒有豫劇當年的迅速傳播擴散。 值得重視的是,在現代高度組織化的時代,政府領導由于具有權威性與巨大的傳播資源,對于豫劇等各種創新事物的傳播擴散具有強大的導向性與推動性。如在1949年至1961年,中央政府對中國的戲劇改革擴散主動地發揮作用,文化部召開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政務院制定了《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0 1951年4月3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建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周恩來題詞:“重視與改造,團結與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這些來自政府的推力,無疑促成了當時戲劇藝術的百花齊放,使得豫劇得到了權威的傳播擴散,政府也成了豫劇的組織性的代理人。 現代媒體促使豫劇二次創新擴散形成周期性 創新擴散理論非常重視傳播渠道對于創新擴散的作用,且尤其重視大眾傳媒與人際關系渠道,強調“廣泛的傳播渠道就是那些來自研究的社會系統之外的渠道;人際關系渠道可能是廣泛的,也可能是地域性的,而大眾傳媒渠道則幾乎全部是廣泛的。如果說人際關系渠道并沒有時代引起的顯著差異,那么豫劇傳播擴散中的媒體演變,尤其是現代媒體的運用,則徹底改變了豫劇傳播擴散的形態與效果。而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每一次媒體的變革,均將引發一輪豫劇創新擴散的熱潮與S形曲線的急逮上升。 如在豫劇的成熟匯流期,由于廣播與電影媒體的加人,使得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藝術家的藝術表演,通過廣播媒體與聲聲悅耳的豫劇廣播以及電影的全國放映而傳播,使受眾采納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豫劇藝術的魅力,從而獲得了豫劇跨地域擴散,實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快速擴散。 而在豫劇多元變革期,由于電視、電子音像媒體、網絡媒體的發展,加快了豫劇的融合傳播,尤其是央視多年間歇性的持續傳播,河南衛視《梨園春》的電視節目以及磁盤、光盤、U盤、MP3 , MPS等電子音像媒體、網絡媒介、手機媒介的多媒體傳播,又使得豫劇在世紀之交出現了新一輪的快速擴散。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與啟示,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更新,每一次媒體的周期性變革與提升,均將促使不斷進行二次創新的豫劇新作品得到新一輪的急速擴散,并將演繹出一種周期性的S形擴散曲線。 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保證了豫劇創新的可持續性 創新采納者的受眾動態需求永遠是拉動豫劇傳播變革的動力,但卻需要科學合理的制度與組織保障來支持創新、擴散創新,以滿足受眾需求。制度創新,可以極大提升各要素的積極性以投人到創新及創新擴散之中,并有效整合資源,支持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而現代的創新,多是以組織為主體進行的,同時許多創新又都是由組織所采納的,并引發了組織里的個人采納。創新擴散理論的集大成者羅杰斯教授就指出:組織創新包括創新投人使用過程中的所有事件、行動方案和決策。并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組織問題時,對解決這些問題做出議程安排,通過創新需求,來闡明當創新被越來越廣泛地投人組織內使用后所產生的意義,使組織成員逐漸融人到創新的采納之中。
而在豫劇最新一輪的創新擴散中,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中央制定、頒布的《關于加快和深化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繁榮文藝的若干意見》、《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均從制度上面對豫劇創新傳播提供了保障。如《梨園春》欄目就得到了河南省委領導及主管部門領導的扶持,并創建河南戲曲電視頻道欄目。正如時任河南省委副書記范欽臣所說:“《梨園春》創辦伊始,確定了依靠市場求生存、求發展的指導思想,幾年來始終堅持走改革發展之路。遏制度性的改革創新,極大地調動了豫劇創新各方面的要素。如豫劇專業劇團、業余劇團和個人辦的劇團獲得了猛增,且民營劇團已成為文藝演出市場的主體。根據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05年的統計數字,河南省境內僅登記在冊的民營劇團就有1728家。顯然,政府在集中公共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和注重國辦戲劇院團運行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其制度設計也充分體現了對民營職業劇團在當前演出市場的重要地位和有益作用的重視,引導了民間資源揚長避短走差異化的豫劇發展的產業之路。 由于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在遵循市場規律中,煥發了豫劇演出團體的創新熱J清。如一般豫劇演出團體中團長負責制、演員招聘制和全員責任制等體現責、權、利高度統一的管理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劇團內部嚴格實行按勞分配,這就把演職員的自身利益與劇團的整體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大大激發了全員生產的積極性。據統計,全國豫劇專業表演團體有130多個,業余豫劇表演團體3000多個。據調查,一般劇團均有80多部拿手好戲,一個臺口連續演上8天、10天,劇目也不會重復。演出團體堅持群眾喜歡什么就演什么,哪里需要演戲就送戲到哪里,自覺確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場觀念,從而使每個演出團體均獲得了生存發展的活力,并從宏觀上構成了豫劇傳播擴散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為2009年河南省軟科學規劃項目課題K豫劇傳播擴散研究》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