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理論中的音樂要素
李亞偉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價值主要體現為文化價值、創造性價值、社交價值以及審美體驗的價值,主要是以音樂審美體驗作為核心,使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要素在音樂理論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音樂理論當中融入音樂要素的教學可以有效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理論;音樂要素;教學效果
音樂三大要素是節奏、旋律以及和聲,在節奏的基礎之上賦予一定的情調就會形成旋律。音樂教學并不是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并且讓學生從學習當中受益。教師要使學習內容有趣,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體驗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音樂學習當中,感受與鑒賞是整個音樂學習的基礎,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音樂理論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用各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幫助學生把音樂與人生緊密結合到一起。在音樂教學當中,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的欣賞,要能夠揭示節拍、節奏、力度、速度、音色以及旋律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感受音樂中最具有表現力和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不能枯燥的講解理論知識,應該讓學生體驗音樂,把音樂要素貫穿在音樂的理論教學當中,把分散的知識聯系到一起,注重藝術的完整性。 一、音樂情感變化中融入音樂要素的變化 情緒和情感是密切相關,但是又有區別的心理形式,情緒比情感的范圍更加廣泛。每當我們體驗到了某種情感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但是這種情緒色彩不像情感那樣更加持久,更加穩定。情感有高、低層次的區別,也有深度和強度之分。情緒與情感是音樂審美教育中的基本特征,而且,在音樂教育中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音樂的進行其實就是情感在不斷展示以及變化的過程,是音樂要素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是生動的心理語言,從藝術形式來探討,音樂的表現力遠遠高于其它藝術門類,音樂的特殊性就是情感的抒發、撞擊、宣泄、交流以及審美。在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抓住情感這條主線,通過加深對音樂情緒與音樂情感的特質,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情感的強度、加深學生情感的深度,讓人的情緒和情感與音樂的情緒和情感進行溝通。音樂的情緒和情感的體驗不能僅僅留在表面的層次上,要進行內心深處的體驗,尋求那種使人感覺震撼的藝術境界,通過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在體驗情感的時候,還要挖掘音樂要素的變化,音樂因素稍有變化,音樂的情緒和情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甚至會變得截然相反。在對《三個和尚》那段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時,學生說出了第一段音樂是:和尚們睡覺、喝水等悠閑自在的情緒。另一段音樂學生則是和尚們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緒。老師這個時候接著問你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優美,第二段音樂很緊張。通過學生對樂曲舒展與緊張的比較,體會出音樂快與慢的音樂要素的比較。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中音樂要素變化是音樂情緒、情感變化的根本要素。 二、場面變化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在音樂欣賞的時候,首先聽到的就是音樂的旋律,其次是音樂力度的強度,速度的快慢,然后才是考慮演奏的樂器是什么。在音樂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問音樂作品所表現的場面,學生們都會積極作答,然后教師也不會繼續深入去了解音樂要素是什么。在《愛勞動》中音樂表現的場面是由很多音樂要素的變化發展來的。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小和尚,音樂第一段音樂很輕巧;第二段音樂表現的是胖和尚,音樂第二段音樂渾厚、低沉,而且很笨重,這就是通過判斷不同的音色來表現出不同的音樂畫面。 很多課程的教學只注重音樂所表現出來的場面,不去挖掘音樂的要素;只注重表現現象,不注重深層次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實踐來讓學生說出音樂要素所表現出來的場景。比如,《三個和尚》中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音樂進行比較的時候和尚們睡覺和喝水的場面是那段優美的旋律;另外一段音樂很快,很緊張,所以是救火的音樂。通過樂曲的快慢和輕重的比較來體現音樂的強度的音樂要素的變化,體現出了音樂欣賞的根本是音樂場面和情境的變化,是音樂要素的變化。 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要做到深入淺出,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要素,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