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成功素質教育模式下的音樂理論課程分析
程惠萌
論文關鍵詞成功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的改革教學方式的特色興趣教學方法
論文內容提要本文從音樂理論課程設置的改革以及教學方式的特色兩大方面,概要闡述了該校音樂系老師在成功素質教育模式下對音樂理論課程的研究與探索。
成功素質教育是一種“以促進大學生的成功為根本目的,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進,通過全面培養學生的5大體系素質和學生個性的充分開發,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消除失敗因子,促使學生學業成功與就業成功,并為其今后的創業成功和事業成功奠定素質基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據這種教學理念,我校在課程管理上采取的是一種素質學分制:即根據每門課程的學習時間制定相應的學分,在大學4年中如果提前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未修滿者直到修完相應學分的課程為止才能畢業。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好學、優秀的學生節省了時間,又避免了學生在大學學習中混日子問題的存在。在這種教育模式的號召與課程管理影響下,我們音樂系的理論老師大到從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小到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這些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取得了一些經驗,也獲得了一點成效。
一、音樂理論課程設置的改革
1.把原來所有學生都統一上大課的音樂理論課程分成了必修音樂理論課和選修的音樂理論課兩大塊。其中必修音樂理論課程又包括必修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和必修音樂專業理論課程兩大類。在必修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設置上,我們本著“少而精”、“夠用”的原則,科學精選、合理安排。凡與專業需要相關聯的專業基礎課,必須保證開出;凡可開可不開的專業基礎課,盡量少開;凡與專業課沒有直接聯系,又不影響“三用原則”的專業基礎課,一律不開。這類課程包括有:中國音樂史與作品賞析、西方音樂史與作品賞析、曲式分析、視唱練耳、合唱與指揮等。而必修音樂專業理論課程則根據不同的學生專業來制定相應的必修課程,例如鋼琴專業的學生除了主修鋼琴課程以外,鋼琴藝術史則是他們的必修專業理論課程,聲樂專業的學生除了主修聲樂以外,意大利語、德語則是他們的必修專業課程。
2.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需要,又新增開了許多新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設置主要是根據不同音樂專業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延伸,一方面能讓他們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讓理論指導實踐;另一方面更為學生將來走人社會,從事相關職業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而對于跨專業的學生,如果也想學習這些課程,則可以作為他們本專業的音樂選修課來完成。即: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生每學期都進行一次音樂選修課程的選擇,每次限選兩門課程,成績合格者則有相應課程的學分,成績不合格者則沒有學分。通過這種將專業素質教育和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進,以及必修和選修課程方式的改革,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以前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培養了學生的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而且豐富了他們的知識視野,也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二、教學方式的特色
一個音樂理論老師除了為學生教授相關音樂知識,更應滿足學生音樂美育需求服務。但一直以來由于許多學生并不懂得學習音樂理論對指導音樂實踐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學,另一方面還因為它和音樂專業小課相比:缺乏互動性和實踐l生,并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各大音樂高校的音樂理論課程,幾乎成了學生中“枯燥無味,‘沒意思課程’的代名詞”。
對于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我們音樂理論基礎的幾個教師就“如何提高音樂理論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和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理論課程的興趣與積極性”兩個議題專門召開了幾次教研活動來討論。
針對第一個議題,我們除了在課堂上舉出大量的音樂家通過系統的刻苦學習音樂理論以后,才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的事例以外,另一方面則是分析和賞析大量的各種音樂作品(尤其是學生在學習專業時會碰到的一些作品),讓音樂理論能夠聯系實際專業,讓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引導老師,在上課的學生中雖然都是音樂的愛好者,可因為性格和經歷不同,他們對音樂種類喜好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高他們對音樂理論課程的興趣和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的積極性,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開發,從而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對此我們決定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1.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關注學生的興趣究竟在哪兒?是否能將需要學習的音樂理論知識與他們感興趣的關注點相結合?
為了找尋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我們采取了讓學生自我介紹的方式,大致了解了學生對于各種音樂的喜好程度。以一個班35人為例,其中50%的學生主要喜歡通俗音樂,40%學生熱衷民族、古典音樂,10%的學生偏愛搖滾和爵士音樂。對于這種現狀,我們在樂理、和聲課堂中適當引入一些經典的通俗歌曲、樂曲為例進行分析;在音樂史及作品賞析的課堂上,給出一定的時間讓一些熱衷民族、古典音樂的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音樂家及音樂作品;在西方現代音樂的課堂上,讓對偏愛搖滾和爵士音樂的學生說出自己對不同爵士搖滾風格流派的藝術家音樂的感受和看法。通過這種教學改革,我們不僅提高和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的積極性,更獲得了良好的互動教學效果。
2.我們需要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對音樂理論的興趣,我們采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①理論知識與音響、音像資料教學方式相結合
例如:在對音樂史論的這部分內容的課程講解中,我們首先將每個時期的音樂歷史脈絡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后根據每次課的課程,重點介紹每個時期的代表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和風格。其中作曲家生平介紹我們采取的是音像資料和課程講解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看到音像后有身歷其境的感受,還能系統地了解一個作曲家的生平經歷對于創作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能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特點。而對于作曲家相關的音樂作品的介紹則主要用音響的播放,讓學生從聽覺上感受音樂本身。
②在教學中用學生耳熟能詳的作品來舉例說明。
例如:在對于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的講解上,選擇學生最為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例,告訴學生:“在這首歌曲里從頭至尾的音階排列只有5個音,即首調的:12356(即宮、商、角、徵、羽)5個音,與西洋大、小調相比,它的獨到之處是:沒有半音,也不包含增減音程;它相鄰的兩個音級是大二度或小三度;五聲調式只有一個大三度,因此說這個大三度是五聲調式的特征音程。并且在西方,人們最早聽到的中國音樂就是這首《茉莉花》。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寫入歌劇代表作品《圖蘭多》中,因此在眾多的國際場合中(例如香港1997年回歸中英兩國的交接儀式
上、2004年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閉幕式上),都選用了這首音樂。 ③用對比的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及感性上的認識。
如在區別新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音樂形態特征時,運用賀綠汀先生的作品——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和阿炳先生的作品——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進行對比。兩者雖然都是中國音樂作品,但從表演形式上和寫作手法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前者的音樂形態更多是從西方音樂中借鑒而來的,故已不是中國傳統音樂,而后者因為他的形式是本民族固有的,其音樂形態也具有本民族固有的特征,所以屬于中國傳統音樂。
在講到中國民歌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中國民歌的民族及地域特點:我們通過播放不同地方和民族的民歌進行對比(如江蘇民歌和陜北民歌的對比,西藏民歌和河北民歌的對比);通過對旋律、節奏和風格上對比,及這些地方的地域特點和風土人情的對比,讓學生不僅從感覺上體會到不同地方的民歌特點,更從理論上找到了形成民歌風格的原因。
④利用計算機課鑒的優勢將圖片、和文字以及實物相結合。
在講到中國民族樂器概論這一課程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廣泛、清楚地了解到中國歷史悠久的樂器文化,我們不僅簡單介紹了民族樂器的產生,還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古代樂器八音中每類樂器的代表樂器圖片。其中對鐘類樂器的介紹時,還重點介紹了產生于戰國時期,1978年挖掘于湖北隨州的曾候乙編鐘,并讓學生親自去湖北省博物館去參觀實物。通過這些圖片和文字介紹,我發現學生不僅對這些古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更為祖國有如此輝煌燦爛的樂器文化感到振奮和自豪。
⑤從音樂作品本身人手,介紹與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和音樂故事。
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學生聽音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例如:在講到中國民族樂器笛子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在中國,雖然有很多的貧困學校因為貧窮買不起音響設備和鍵盤樂器,但老師們仍然想法設法為學生們創造各種音樂教育條件,我給他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情:“在湖北省的京山縣曹武鎮朱嶺小學里有700多名學生,全校沒有一位專門的音樂老師,上音樂課就是教唱流行歌曲。”按說這樣的音樂教學在農村是很普遍的,但是該校校長沒有放棄音樂教學,他也想讓孩子們能夠會一兩種樂器,但是學校里學生們的家庭都比較窮,一般的鍵盤樂器學校買不起,也不好普及,當他打聽到在當地最好普及的樂器是笛子時,(因為它價格便宜,也就三五塊錢)而且在當地有位老藝人會吹,于是他就找到這位老藝人學吹笛子,然后再教給高年級的學生,高年級的再帶徒弟,負責教低年級學生,就這樣一個帶一個,就都會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批學會吹笛子的學生已經都讀高中了,但他們卻把笛子的吹奏技巧教給了低年級的同學,依此類推,每屆相傳,自然生生不息。每到周一早上升旗,在這個學校響起的不是音響設備里放出的國歌,而是全體學生用笛子吹奏的國歌……”這件真實的故事不僅告訴同學們應該珍惜自己的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想讓他們知道在這樣一個貧困的鄉村,音樂是如何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孩子們的生活。音樂自有音樂的力量,它會帶給生活很多改變。
在講到音樂作品阿炳先生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時,不僅介紹了阿炳先生苦難的人生經歷,還重點介紹了這首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下來的曲折經歷。以此告訴他們:中國的傳統音樂正是由于有這些千千萬萬類似于阿炳先生的民間音樂家的存在,才得以發展和傳承下來。
[1]《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趙作斌著。
[2]《音樂欣賞》周世斌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3]《中國音樂史》楊蔭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