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音樂學”條目讀后感
張曉瑾
在這一部分中,按照國別順序對各國的音樂學傳統進行了介紹,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的:1,各國主要音樂學家,音樂團體的研究方向及成果;2,各國成立的音樂學研究機構及學會;3,各國音樂學雜志或期刊;4,各國大學內的音樂學課程的建設情況,主要包括主要的教授,研究學會,師資力量等.然而,由于各國傳統的不同,介紹時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法國的音樂學傳統主要是從19世紀勃興的,之前僅介紹了中世紀的2位研究法國尚松及未出版的法國音樂歷史的著作家.19世紀早期的研究興趣在于通過重建管風琴與恢復真正的圣贊歌曲集來
改善教堂音樂的表演,以及20世紀的人種音樂學研究.法國音樂研究制度的缺失在于無法給予音樂研究者有利的支持與保障,這一現象在19世紀下半葉得到改觀.反觀中國的音樂研究機構,頂層與中層的研究質量的巨大差異,人才的流失,我們也可以從別國借鑒經驗.意大利早期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極其豐富的國家檔案和學者在最好的使用這些檔案上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了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音樂學的地位和研究成果產量達到了國際水平.英國音樂學研究的特點之一在于搜集樂器,國家中有許多搜集樂器的收藏館,這使得英國樂器學的研究成績斐然.……在《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國"條目中,我看到了它將中國音樂按照2個坐標系來介紹:各朝代的及各地區的風格特色.這與我們在國內學習的古代音樂歷史與民族音樂學的分類有不同之處,表明了"中國"辭條撰寫者的新視角. 在條目后,附錄了各領域的重要書籍及著作者,共257本書籍,涉及10多種研究領域.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其涉及范圍之廣,研究之深.當然,在文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很多理論或現象沒有作出進一步的闡釋和研究,這是由于其"詞典"的撰寫特性決定的,它只能為我們畫出大致的地圖,許多未知的寶藏,有趣的問題只有讓我們自己去慢慢尋找,慢慢領會.這也是學術研究的一大特色,不擅自下結論,所有的問題在進一步討論研究,事實的證明中現出真相. 從對《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音樂學"條目的閱讀學習中,我看到了它的幾個特點。 一、 措辭。1,只講知道的,并且很少給出評價,即使給了評價也極其謹慎,會從多個角度、引用多人的觀點證明。2,對不知道的,會說明現在的研究已經了解到何種程度,盡最大努力的去探明真相,文中基本沒有出現過"大概"、"推測"、"猜想"等字眼。 二、 行文及結構。整個條目的邏輯非常清楚,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一一注明,每個分條目都銜接緊密。 三、 研究范圍。總結提到的學者的數目、國籍、學科,作者發現該辭條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以西方音樂學研究領域為主。 經過對這一條目的閱讀及相關資料的查閱,使我們對西方音樂學研究的歷史發展、現狀有了較全面的認識。這對于我國的音樂學研究來說,有很深的啟迪意義。更重要的是,該詞典嚴謹的撰寫態度和謹慎的措辭引起了我極大的注意,這一特點是值得我們在的學習研究中好好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