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師音樂學學生對音樂教育類課程的學習興趣
肖吉亞
【摘 要】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是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全國各高校師范專業大體都設置了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音樂教育學等相關必修課程。然而目前學生在學習這類課程的過程中始終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不佳。本文將對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 音樂教育類課程 培養 學習興趣
一、原因分析
1.教學模式與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不適應,師講生聽模式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前,一般都接受過多年的聲樂、器樂或舞蹈等專業技能訓練,其訓練方式顯然不同于音樂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方式,而且,之前對教育學等相關知識、學習模式等可謂知之甚少。音樂教育類課程的授課方式基本上以師講生聽模式為主。這種授課方式雖然有很多益處,但我看來,它比較適合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并渴望在教育學理論上有進一步提高的學習者進行學習。而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這種授課方式會影響學生的主動發展,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學習音樂教育類課程已經成為了一種無奈而必須的選擇。
2.一部分教師不尊重學生,教學態度趾高氣揚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其表達方式上的非語義性、情感性、傳情性等特征使音樂學習者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對聽覺上的音樂信息更加敏感、更有興趣,對比較靜態的文字信息往往缺乏求知欲。所以,大多數音樂學習者在文學等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上不如其他學科專業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現況,一部分教師并不尊重學生,認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文化底蘊差,學習態度懶散、不認真,并在教學中表現出趾高氣揚的教學態度,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們的自卑感,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
3.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只重視考試結果而不重視教學過程
實行學分制以來,我國高校大部分學生甚至包括許多教師在內只關注每學期的期末考試以及每學科的結業考試成績,而每堂課的教學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師生之間沒能形成和諧的教與學的共融體而大大影響了每堂課的教學質量。這顯然沒有體現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
二、解決措施
1.加強對音樂教育哲學知識的學習與認識
當代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提出:音樂教育哲學是關于一個領域的本質和價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所以對音樂教育的本質與價值的理解,是培養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也必將震撼包括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在內的所有人的心靈,并更有力的支持與指導音樂教育實踐。
(1)音樂教育存在的獨特價值
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同語言、數學相比,音樂能更直接、更有力的使人的心靈迸發出火花。音樂教育也正是通過這種情感——體驗(審美)的方式,使人的生理、心理結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并受到感染與熏陶。所以音樂藝術其重要、獨特的存在價值是語言、數學等邏輯思維所無法替代的,而且基于認知作用與方式的不同,它的認識價值等同于這些被社會認可的傳統重要學科。
(2)音樂教育存在的文化價值
在“地球村”的比喻提出以后,音樂教育擔負起傳承世界音樂文化的重任。所以不能只用一種音樂形式的審美標準來評判不同音樂形式的文化價值,要以一種寬容的學習態度接納與對待各種不同音樂形式的價值與美。在音樂教育的本質與價值問題上,教師應從新的高度深入學習,并設法從觀念上徹底改變學生對音樂教育事業的偏見與片面認識。 2.改變授課方式,讓學生成為主體性教育的真正受益者
根據對音樂教育類課程教學效果的分析,教師應首先對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分析,以培養興趣為主,逐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主體性教育這個概念與教育模式雖已提出多年,但要想使學生們真正成為它的受益者,還應采取一些具體可行的教學措施。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以學生們自學、討論、提問、完成課外作業、進行社會調查等學習方式為主。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的越多,和教師的交流、互動越多,整個課堂氣氛才能越來越和諧熱烈,才能更大限度的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更能激起他們產生學習欲望與興趣。并且每堂課安排的教學內容不能過多,要給學生們進行反省思維的時間,學習內容的設置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能超出學生們的接收能力范圍。
3.重視教學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學校評價制度
知識的學習是個連接性的過程。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相關課程的評價方式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它一般在學期末進行。而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掌握沒有連接性,所以往往是越往后越學不懂、越沒有學習興趣。每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基本只能通過期末考試的總結性評價來進行衡量。
就現狀來看,教師應采取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們掌握知識的連續性與系統性,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形成。具體做法為每堂課應有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通過提問的方式回憶并鞏固學生們在上堂課學到的內容,之后在本堂課上課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時實現教學反饋評價,并及時調整教師的授課內容。在每個學期之間要進行多次教學內容的橫向與縱向上的鏈接,使三種教學評價模式綜合發生作用。
4.通過對音樂教育類課程價值的拓展認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教育類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自然有它的存在價值。但身為一名眼界開闊、擁有包容精神的當代音樂教育學教師,還應逐步使學生認識到其課程體系在其他方面對人的發展更有促進意義的更深層次的價值。這些價值包括: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們思考、并進行討論等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們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能逐步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等,這些能力是適應當代社會人才發展需要的。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不僅能認識到這些能力的重要性,更應該通過你的引導與精心設計使學生樂于通過課堂教學環節來主動使自己在這些方面不斷得到提高,真正從觀念上積極配合教師進行自我改造與提升。
三、結語
音樂教育類課程體系面臨的挑戰應該說才剛剛開始,關于如何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興趣的討論將會一直進行下去。本文旨在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逐步加強與推進做一點微薄的研究工作,望廣大教育工作者能充分發揮我們中華民族的團結協作精神,為人類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奉獻我們的力量。
[1][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麗夏.希漢.坎貝爾著,曹水青、劉坤譯.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4]管建華.21世紀音樂教育觀念的三個轉向.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5]教育研究編輯部.2007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