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的人口素質現狀及其提高
本站會員
摘要:
中國已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新的世紀里充滿著競爭和挑戰。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決于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優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敗。那么,中國目前的人口素質狀況如何?我們國家又應如何提高人口素質,使其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new centrury is full of new competitions and challenges, Global integration, WTO… In this situation, the population qulity becam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one country to win in keen world competition. So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present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status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關鍵詞:
中國 人口素質現狀 提高人口素質
Keywords: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提綱:1. 中外學者對人口素質的一些研究
2. 人口素質的內涵與外延
3.中國的人口素質現狀
4. 提高人口素質的意義
5.如何提高中國的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我國學者朱國宏認為:人口質量、人口素質和人口品質均相當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詞,其所指是同一的,至于使用哪一術語,一來與時代背景有關,二來與研究者的偏好有關。穆光宗則認為:從嚴格的意義來講,兩者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人口質量是相對于人口數量和就人口的總體而言的,而人口素質則是指人口質量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使用"人口素質"的說法。現代西方學者對人口素質的討論最著名當首推從經濟學角度對人口質量進行探討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口質量就是人力資本,舒爾茨的"人口質量經濟學"早已成為人口經濟學中的一門顯學。但與其說這是人口學的研究,不如說是經濟學的探討。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口素質呢?中國人口學者認為,"人口素質"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說,"人口素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視野里可能有著不同的規定。"人口素質"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理論問題是70年代初中國人口學復興以來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大熱點,至今依然見仁見智,未有定論。對人口質量較早給出定義的是北京大學的張純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論教程》一書中定義如下:"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 穆光宗認為: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口素質和人口質量,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從人口素質的外延來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爭。傳統的"三要素"論認為,人口素質包括了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三個方面;并認為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中心。另一種也產生過影響?quot;三要素"論則認為,"素質"即"潛能",包括生理潛能和心理潛能;就人口素質的內在結構來看,包括了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或簡稱心理素質。陳劍在1988年提出的的"二要素"論則認為,"人口素質"只能由身體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組成。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質包括進去,由于缺乏統一的衡量尺度,就難以進行人口素質的國際比較;即便是泛人類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進行指標分類和量化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的認識來看,無論是"三要素"論還是"二要素"論,在認識上似乎都沒有完全擺脫將"人口素質"等同于"人的素質"的嫌疑。但退一步說,倘若考慮了結構性因素,似乎也并非不可取。毫無疑問,我們既要看到"人口素質"和"人的素質"的聯系,又要看到兩者的區別。因此,所謂"人口素質"或"人口質量"也就是總量平均、系統有機和結構組合的意義上的"人的素質"。
人口素質涉及到人口性別年齡構成、職業構成、人群健康、國家政策、社會關系、教育水平、人際交往、環境和遺傳等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質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傳統習俗、民族自尊心、獻身精神、使命感、自信心、變革社會的欲望等。人口的思想素質可從社會號召力、凝聚力和社會活力中體現出來。人口的身體身體素質可由一組人的人體運動能力、發育狀況、疾病狀況、死亡率,呆殘低能人口比例、出生預期壽命等反映出來。反映人口文化素質的一般指標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構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技工的技術等級構成,社會管理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勞動者的創造性能力。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目前,我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貧困人口占一定比重,一些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質,解決好人口老齡 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出生人口性別的問題,仍然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據不完全統計,嚴重出生缺陷占1.3%,也就是每年將有20萬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其中單基因病占5-7%,多基因病占15-20%,染色體病占0.5-1%。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1800萬人,白癡就有100-200萬人。我國人群中沒有遺傳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攜帶者,據估計平均每個人攜帶有5-6個有害基因,并且會按一定的方式向代傳遞。隨著工業的進展,許多化學物品不斷投入我們生活環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誘發基因突變,通過突變增加了我們的遺傳負荷。由于醫院技術的進步,使某些遺傳病得到治愈,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傳于后代而增高遺傳負荷。綜合以上幾個方面,我國迫切需要推行優生學知識,以提高人口素質。
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表明:我國人口素質已有進一步提高。這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的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入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增長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增長了45%;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為357O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國以來少有的。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10年來我國落實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口素質提高的重要任務。未來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人口素質的競爭,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于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首先,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國民綜合素質是由人的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構成,其中體力和智力素質又是科技文化素質的前提條件,科技文化素質則是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素質。其次,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樣不僅能實現對"增長極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護自然資源。此外,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即科教興國的基礎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學教育文化素質的大提高,這又有賴于體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質的提高。因此,科教興國,要先興科教;科教要興,必須先投資于民,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中國已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里充滿著競爭和挑戰。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決于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優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敗。那么,我們國家應如何提高人口素質,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目前要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數量。1999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2.59億,占世界總人口的21%。 由于人口基數大,盡管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每年凈增人口仍達到1300萬左右。人口過多是中國的首要問題: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轉變,勞動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與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因此,在努力發展生產的同時,應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完備的調控保障體系,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將人口問題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發揮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示范作用,推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均衡發展。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有利于加速資金的積累,加快經濟的發展,為提高人口素質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 積極提倡優生。提倡優生從根本上講就是人口的優質遺傳基因得到發展,讓劣質遺傳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技術事業。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是開發智力資源的偉大事業,是提高人口科學技術素質的基本途徑。當務之急就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從而使教育更好地為 濟發展服務,適應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四. 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擴大集體福利,保障婦幼健康。總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盡快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根本途徑。
提高人口素質是一項根本性的、長期的、巨大的戰略任務,它包括人的體魄強健、文化修養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識、勤勞勇敢,從幼兒到老年、從生理到心理、從自然物質基礎到家庭社會環境,要全方位地持續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質。凡是對提高人口素質有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應該堅持辦;凡是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損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礙人口素質提高的東西都應該堅決抵制。提高人口素質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時應該靠從小到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各方面來抓,貫穿在整個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來教育人民。
參考書目:
陳劍.1988.《人口素質概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陳誼.1998.《城鄉人口的生育率差異與人口素質》
《人民日報》網絡版資料1 9 9 8. 1 0.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