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和諧社會視域下的我國人口結構及其政策
劉萬杰 胡正輝
摘 要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的戰略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正確地解決當前我國的人口結構及其政策問題。我國目前人口結構雖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潛在問題會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形成。為了使我國人口結構不斷優化,應適當調整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 和諧社會 人口 政策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我國人口問題。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一定成果,但新問題的不斷出現說明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試從和諧社會的視角簡要分析我國人口結構及其政策的合理性與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我國的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一、和諧社會的內涵
既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重大戰略之一,那么,有必要了解和諧與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諧的含義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流派當中存在不同的含義,但其共識是有的。中華文化的和諧思想的精髓集中在儒家學說,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也就是說,和諧不是指完全相同、同一或沒有差異,而是指事物的多樣存在及其有機統一。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觀點,是黨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與發展的具體情況提出的新思想,也是黨繼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并對之進行深化與實踐的結果。
有的學者認為和諧社會的內涵廣泛,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社會內部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但是,就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來看,它應當有自己特有的內涵。在提到“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部分已提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容,在“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部分也提到了“求同存異地處理國際事務”的內容。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不應與其他部分交叉、重復,應有相對獨立的內容,即特指我國社會內部的社會關系。同時,《決定》在第七部分“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中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這里的“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是對“和諧”社會特征的高度抽象,是有針對性的,即針對我國人民的內部關系而言的。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應當包括四方面:A、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造力的社會。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激發各行各業的人們的創造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增強全社會的創造能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B、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利益關系協調的社會。《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包括“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它可以引伸出兩點內容,一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二是要建立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引導人民群眾以法律的方式表達利益要求與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C、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決定》指出,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這表明穩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D、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成員和睦相處的社會。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必要的,但競爭離開不合作。競爭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或方式,而不是目的。如果競爭不當或走向不利穩定的道路,必然會造成人性淪喪,道德敗壞。
可見,和諧社會應當是我國所特有的充滿創造力、利益協調、安定有序與和睦相處的社會。
二、我國的人口結構及當前的政策
經過長期有效的計劃生育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人口增長的勢頭得到進一步遏制。到2005年底,全國總人口(指大陸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人口,下同)為130756億(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2月28日發布《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口結構已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
1、少年兒童比例逐年下降。截止2000年11月1日止,我國0~14歲的人口為28919萬人,占總人口的22.89%。同1990年相比,已下降了4.8%,10年間年均遞減0.48%,遠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2、老年人口比例升高幅度快。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20%以上,某些地方(如上海)老人的比例近1/4到1/3,老齡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3、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不斷升高。因為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每年凈遞增1000萬人以上,這造成了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不斷升高。
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有密切的關系。從積極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來看,生育率降低,實現了人口低增長。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的總和生育率還徘徊在5.8左右。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和生育政策的全面執行,使總和生育率迅速下降,至20世紀90年代末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進入人口低增長階段。據學者估算,從1972年到1997年,由于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20年間我國至少減少出生2.6至3.3億人,使我國每年增加1億人所需要的時間延長了2.5~3年。
但計劃生育政策的負面影響也較大。首先,在非完全同意情況下由行政人員強制執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我國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強制性,對于目前的大多數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夫婦來說,他們的心理還存在生男孩的思想。據調查,現代育齡夫婦還存在生兩個孩子的念頭。因而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論是一孩政策、一孩半政策還是二孩政策與多數人的意愿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國的生育政策就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一般情況下,較嚴格的政策往往需要大力度的行政手段去實施。強硬的行政手段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干群關系,在局部地區甚至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其次,我國人口將步入急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計劃生育的嚴格執行,我國于2000年已步入老齡化階段。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八年那樣迅速降低。那么老齡化的增速會更快。近期的人口預測發現,2020年以后我國的老齡化將呈加速狀態,至2050年,每100人中,至少有30個60歲以上的人。屆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比世界平均老齡化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這將直接給目前的新生代人口帶來沉重的負擔,新的社會問題必然產生。最后,人口的質量呈畸形發展。因為計劃生育的嚴格性針對國家干部和城市居民,而農村則相對寬松,高素質的夫婦只能生一胎,而農村的夫婦可生二胎甚至三胎,結果,在出生的新生代中高素質(從遺傳與后天教育環境等良好因素來看)的與低素質的呈1:2的方向發展。在總量中,必然導致高質量的人口相對地下降,而低質量的人口在增加,這直接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高,使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呈畸形發展。
三、對政策調整的建議
因為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成,現行政策應當調整。
首先,調整計劃生育的內容。就人口的質量而言,只要質量高,數量再多也不多,也不會猛增,只要質量低,數量少也是多。當今西方某些國家鼓勵生育,但人口仍然是零增長或負增長,是因為人的素質高的結果。就中國和日本相比,日本的國土和自然資源是不能和中國相比的,但日本仍是世界三大強國之一。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人口質量高,也正因為日本意識到人口的質量與數量的重要性,日本并不因為其人口密度相當于中國的26倍而實行類似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內容應當調整,重點控制低質量的人口出生,而對于高質量的人口可以實行寬松的政策(當然,前提是人口總量必須控制在和經濟發展相協調范圍內)。其次,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必須完善。農村之所以成為計生的難點,歸根到底是養兒防老的觀念處于強勢,這種觀念的存在是因為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如果農村的老人也能和退休的干部一樣,不存在老時無生存能力的擔憂,那么,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會得到普及,計生的難度將大大降低。最后,開辟勞動市場,以經濟發展帶動人口結構的自然調整。由于勞動年齡的人口增大,就業形勢壓力增加,因就業問題而發生的社會矛盾有上升的苗頭。只有不斷開辟勞動市場,才能緩解人口結構的內在矛盾,因為農村的就業方式主要是傳統方式,它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其中,所以造成農村計生難度增加。如果開辟勞動市場,改變農村的勞動方式,轉變其陳舊觀念,必然使我國人口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1.孫文,張再生.“后人口轉變時期”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取向初探.南方人口,2002.(2)
2.郭熙保,尹娟.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論與實踐,2005.(11)
3.曹順仙,劉妍妍.淺論人口素質與社會發展.寧波黨校學報,2007.(4)
4.彭建國,關春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黨建研究,2005.(1)
5.于淑清.試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海商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