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人口問題的表現
候玉娟
一、人口問題含義及形成原因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的數量、增長、分布、結構等與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不協調而產生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各種問題的總稱。人的兩重性以及人與環境之間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是產生人口問題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生存在環境之中,同時兼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特征,所以人口的數量、分布、增長方式等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又受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還受自身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狀態下的人口數量、分布和增長與人口的再生產類型有很大關系。當人口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環境的發展相協調時,人口的增長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當人口的發展與資源環境不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時,就會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 二、中國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 1.嚴峻的人口數量問題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 533萬人。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人口總量將達到14.3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2年前后,達14.7億左右。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后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 000萬的速度增長。未來十幾年,16歲及以上人口的規模總量在9億以上,2013—2020年將超過11億,并呈增長趨勢。勞動年齡人口基數大,高峰持續時間長,對人口就業和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給我國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是制約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瓶頸之一。 2.突出的人口質量問題 中國的早教之父馮德全教授說:“我國人口存在著三多:一是文盲多。大約5個人里面有1個文盲,占兩億多人。二是殘疾人多。每20個人里面有一個殘疾人,殘疾人占了六千萬。三是智力低下人多。智力低下人占了一兩千萬。”這反映出我國人口無論科學文化素質,還是身體素質等都存在很大問題。就科學文化素質而言,中國社科院在2009年9月8日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指出,目前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但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05年,美國該指標為13.63年,日本為12.9年,比我國(8.7年)高出5年左右。中國社科院勞動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說:“即使是我國近年來迅速提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1%),也與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相差較遠。”而人口素質是發展經濟和增強國家實力的重要條件,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本。國家人口發展研究戰略課題組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認為,人口素質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已成為影響我國競爭力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3.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和加速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近30年來,我國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但同時也要接受另一事實:我國不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已經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2008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去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亞洲的38%。預測到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將達到11.92%,比2000年提高近4.96個百分點,屆時每8個人中就有1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每4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社會總體負擔加重。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確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個大問題。 4.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 人口出生性別比是指該人口某一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出生的男嬰總數與女嬰總數的比值,用每100名出生女嬰數相對應的出生男嬰數表示,它的正常值通常在102~107之間波動。而我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國出生性別比為10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111.3,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透露,目前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 000萬~4 000萬,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1個找不到配偶,數千萬的男子無妻可娶,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光棍”,而且這一現象從2007年開始將逐漸顯現出來。男女性別比在城鄉均出現異常,農村失調程度更為嚴重,形勢不容樂觀。婚姻失衡可能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5.人口機械遷移、流動挑戰城鄉和諧發展 在國際上,人口遷移和流動并無實質區別,我國對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定義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由于我國獨特戶籍制度的存在,人口的移動行為是否改變其戶籍就成為區分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主要標志。除此之外,相關權威學者認為,流動人口和遷移人口的核心區別在于:流動人口只是暫時離開其常住地,而進入暫住地或客居地的人口,最終要返回其常住地;遷移人口則是改變了定居地的人口,通常并不再返回原來的常住地。國家統計局進行統計時,把在一個地方居住達半年以上的人口,無論其戶口在何地,都算作這個地方的常駐人口。在很多地方,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時間甚至長達幾年。例如,在北京的400萬流動人口中,居住北京5年以上的人口高達40%以上。中國的城市化率指標,都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數量統計的,而城市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因此,中國的人口流動其實就是人口遷移的一種形式,是戶口沒有變更的遷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人口遷移現象愈發頻繁。2005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 628萬人,城鎮人口為56 157萬人,我國城市化水平(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42.99%,比2004年末提高1.23個百分點。而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已經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國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大軍規模十分引人注目,2004年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為11 823萬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3.8%。而全國的流動人口總量在2005年已高達1.47億人。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城鄉隔絕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漸打破,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與此同時,伴隨著城市化發展也出現了一系列日益嚴重、突出的社會問題。主要是遷入地就業形勢嚴峻、交通擁擠、生態環境惡化、社會治安欠佳,它們對城市化的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遷出地的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等。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后,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制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三、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出路 中國人口問題,當前是以控制人口數量為中心,而人口數量又與其它問題相聯系。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總體解決。我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