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口問題與和諧社會
梁小平
摘 要: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奮斗目標以來,和諧與和諧社會議題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i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ii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協調發展很多問題,如三農問題,教育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其中,人口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人口問題,直接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敗。
關鍵詞:人口 社會
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保持低生育水平,促進優生優育,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它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目標,是我國一項長期的人口基本政策。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農村中相當一部分群眾,在對國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理性選擇中,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克服家庭困難,響應國家號召,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為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受現實生產、生活條件的限制以及相應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一些家庭不但沒能實現"少生快富"的目標,甚至成為新的弱勢群體。尤其是一些計劃生育家庭由于子女傷殘及家庭種種其他因素的影響,陷入生活貧困,養老無著的狀況,成為困難群體。在我國出生人口已進入低生育水平的情況下,在計劃生育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堅持實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加效的措施引導群眾少生快富,穩定現在的低生育水平,這是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對人們提出的一個嚴峻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人口問題不僅關系到三農問題、教育發展問題,更與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
“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這生動地說明了人口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是群眾個人家庭生活幸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其基本思路是一對城鎮居民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子女,而一對農村居民夫婦則基本上可以生育兩個子女。原因在于,城鎮居民的養老由社會負擔,而農村的則由家庭負擔。因此,對于農民來說,盡管有了兒子不一定會得到很好的照料,但沒有兒子幾乎等價于沒有人養老,因為女兒長大了一般要出嫁,遠離父母。這也是我國歷代王朝解決農民養老的根本制度,也是所謂“孝”的一個主要內涵。表面上,“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但實際上,它是維持家庭養老的制度安排,家庭養老再與“男婚女嫁”的觀點相結合,兒子就成了家庭養老制度的核心。所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里,“后”指兒子。兒子也成了農民對未來的一項主要投資(女兒應盡的義務相對小得多)。200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新出生的嬰兒中,男孩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就不足為怪了。這種心里的發展,使得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后地區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能得以貫徹,也部分地加重了三農問題和教育問題,這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農民自身負擔加重。在現代社會養育一個子女的費用是很高的。這其中主要是教育費用,而不是養活子女的生活費用。在我國,農村子女的教育費用“蒸蒸日上”,學生入學的年級越高,費用往往越大。在某些地區,本應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然而初等教育卻也成了一種產業。如果農民子女考上大學,在目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對農民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盡管到此他們可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他們可能也快要破產了。因此,這一“特權”除了有助于支持家庭養老外,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是更重的負擔、更大的生活壓力,增加了社會貧困人口和低素質人口。低素質農民也繼續使得中國農業在傳統農業的模式上重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城鎮化,而另一方面我們的生育政策又加快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而且,低素質人口對推進城鎮化進程也是一個嚴重的阻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口問題在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過多的人口基數和過快的人口增長速度構成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人才缺乏、人口素質低不利于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加重了社會的贍養任務。而出生性別比的嚴重失調會成為社會治安惡化的根源,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可見,人口問題不僅關系到三農問題,更關系到一個國家國民素質和整體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與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因此,制定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保證。
基于以上認識,和諧社會人口政策的執行應該:
1. 控制人口數量,穩定低生育水平
要認真貫徹國家人口基本政策,堅持“以人為本”的計劃生育政策,因勢利導,大力進行宣傳教育,從思想上使群眾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生育率政策性反彈。同時應該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實際,把計劃生育政策落到實處。要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機制,尤其使建立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為全區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調動了人民積極支持和響應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性,有力的促進了人們婚姻觀念,生育觀念的轉變。
2.緩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要積極發展社會供養,建立養老儲備金,并由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三方面合理分擔,逐步擴大養老資金的統籌范圍,實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制。在農村應發展以自我保障為主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此外,還要提倡家庭供養。家庭供養一直是我國主要的老年人供養方式,尤其是在農村,家庭養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仍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繼續發揚這一優良民族傳統,在輿論導向甚至法律保障上,繼續倡導家庭養老,充分發揮家庭在供養、照料、慰藉方面的作用。
3. 調整性別結構,控制出生性別比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傳“時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樣”的道理。要將現有的政策和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作適當的調整,要扭轉人們的性別歧視觀。政府和社會首先應該在就業上改變性別選擇問題,應改為女性就業多創機會和提供社會保障,這樣有利于重男輕女觀念的轉變。而且,醫療單位也應該制止胎兒性別鑒定行為,國家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立法。
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強城市化進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解決人口流動問題等。中國的人口問題是幾代人遺留下來的問題,是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它與其他社會問題緊密相關,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必要前提。它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實現的,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堅信,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國的人口發展定會有更光明的前景。隨著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也定會加快。
注 釋:
i 王崗峰等著:《走向和諧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頁。
ii 胡錦濤:《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人民日報》2005年2月20日。轉引自張國清著:《和諧社會研究——從政治學到政治科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