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人口老齡化及東西方養老保障體系的分析
鄧維青 王宏偉 魏紅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特征東方式養老模式
論文摘要:中國是較早進人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通過分析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基本特征,提出老齡化對我國社會和經濟必將產生重要影響。東西方在養老保障體系方面明顯不同,中國在建立養老保障體系過程中,應吸收西方國家發展社會養老保障的成功經驗并避免福利國家的弊病,同時也要挖掘、升華和繼承自己的長處,不斷完善和發展具有自己特點的東方養老保障模式,使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方式養老模式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1引言
1999年是國際老年人年。1999年,世紀之交,千年之交,這是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因為1999年標志人類進人長壽時代和人類社會進人全面老齡化的時代。人類在對人口激增的戰斗中尚未取得勝利,另一場風暴卻正在來臨。盡管人類對老齡化的關注出現在一個世紀前,但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受到老齡化的沖擊。中國是較早進人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的自身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中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進人人口老齡化的,如何探索一條既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要求,又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道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基本特征
人口老齡化(Population Aging)又稱“人口老化”。人口老齡化是從老年人口的相對比例上升來使生育率下降的結果,但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則很早就開始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取決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遷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則是加速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
2.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全會”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就是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我國1991一2050年60年內,各年齡組人數和所占比例的統計和預測見表1.
2.2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位居世界首位,地區發展嚴重失衡。這一系列問題都有賴于雄厚的國力才能得到解決。然而,與其它一些老齡化國家的經濟水平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和中國現有的國力水平不相適應,即應付人口老齡化的承載能力極為薄弱
3人口老齡化和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3.1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老齡問題也日漸突出,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保障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停產關閉,離退休職工不能及時、足額領到養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響社會和諧發展。部分老人負擔過重,子女“吃老”、“刮老”現象較嚴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當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等;三是困擾國家經濟發展,甚至影響我國小康社會建設。有人預測到2030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擾;四是導致勞動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在若干年后也將步人老年,由于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2形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老齡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黨政領導的老齡工作意識淡薄,致使老齡問題擺不上日程,缺乏強有力的對策。二是國家法規和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社會保障事業投人不足。三是老齡問題的宣傳教育相對薄弱,敬老、助老、養老的良好社會風尚沒有完全形成。
人口老齡化是國際性的趨勢,我國目前實行的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式確立于1997年,這個制度本身及其在運行過程中都面臨諸多問題。如何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綜合決策支持體系,使養老保障制度與社會發展各項制度相協調,有選擇地學習別國成熟的經驗很有必要
4一些發達國家在養老保障方面的做法
4.1波蘭的“多支柱”養老金制度
波蘭政府于1994年開始評估各種改革選擇。先后通過了利用私有化收人支持養老金改革、養老基金和雇員養老金方案、公共養
老金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2000年又通過了雇員養老金方案的法律修正案。1999年1月1日開始執行帶有強制性的“多支柱”養老金制度。新制度規定,收益的19.52%用來支付新制度的兩個強制部分:即一次性支付的公共基金和完全由成員支付的年金。就總數而言,收益的19.52%中12.22%是退休時一次性發給的公共養老金,其余的7.3%轉入個人養老基金。約30%的養老基金資產投資到股市。雖然在支付款轉賬的延誤和監督方面還存在困難,但總的來說,改革是成功的。 4.2加拿大的養老金制度
加拿大養老金的發放,由社會保障機構負責,它保證了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收入達到平均工資的50%,基本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養老金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政府養老金、補充性收入保證和配偶津貼;二是政府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險計劃;三是注冊養老金。政府養老金、補充性收入保證和配偶津貼是由聯邦政府提供的養老金,資金來自于政府財政,約占平均產業工資的40%。政府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障計劃有兩個,即加拿大養老金計劃和魁北克養老金計劃,支付數額的高低取決于交納養老保險金的數額和年限。
4.3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計劃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計劃始于1955年,它是由雇員、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支持的養老保險計劃。雇主和雇員向中央公積金繳費。政府的職責是向中央公積金的運作提供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框架。中央公積金的收入享受免稅政策。到2000年4月的繳費率為32%。如果新加坡的經濟持續強勁,在今后幾年,這一繳費率將恢復為40%,確保給雇員在退休時提供足夠的積蓄以安度晚年。公積金形成的基金主要投資于購買政府債券,每年的回報率超過2.5%,這一投資安排使中央公積金計劃的成員能夠獲得無風險而又免稅的投資回報。
5日本、中國的東方型養老保障
日本和中國在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趴,人口老齡化進程也大約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然而兩國的養老保障方式卻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構成上都是以國家和企業為主的社會供養、以子女贍養為主的家庭供養、以老年人口參與勞動為主的自身供養相結合的二位一體的東方結構型養老保障方式。以日、中為代表的東方養老模式與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養老模式相比較表現出的不同特點,歸結到意識形態上,是老年人口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的不同。如果這種不同能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的話,那就是東方老年人日追求完整人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日本、中國等東方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來的家庭養老保障功能,還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傳統文化融于現代生產方式。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孝”字,孔子提出奉先思孝,敬養老人,“父母在,不遠游”。孟子則將傳宗接代引入孔子的孝文化,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影響至深的名句,也給家庭養老定下了性別偏好的基調。
6東西方國家養老模式比較分析及發展趨勢
從以上分析看出,東西方老年人口保障模式具有明顯的差異。但從動態上看,兩種模式的發展已具有某種趨同之勢。在日、中等東方國家,家庭小型化趨勢發展很快,傳統的“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已基本上不復存在,地區間人口流動、獨生子女、獨身、單親、空巢家庭比例增加,以子女贍養為主要特征的家庭養老受到嚴重威脅;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養老保障發展迅速,使東方結構型養老產生傾斜;與此同時,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由于老年人口知識更新困難而處于不利地位,西方的年齡歧視開始在東方蔓延開來,這不僅給老年人口再就業帶來困難,而且向尊老、養老傳統發起了挑戰。
在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全方位的社會養老保障難以為繼,某些福利國家正千方百計推出削減福利的計劃,甚至提出了學習東方國家的家庭贍養、鼓勵老年人口再就業的主張。東西方國家之間正在相互學習:東方國家積極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家庭和個人養老保障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使社會養老保障受到限制,家庭和個人養老保障意識加強。然而,基于東西方養老模式形成的歷史的、經濟的、文化的、民族的等深刻原因,基于日本已經達到高度現代化和中國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養老保障發展的實踐,盡管兩種模式的趨同已形成某種態勢,但是難以真正歸同,東方養老模式依然具有其鮮明的特點。
7結語
我國為建立適合本國國情且具有一定活力的養老保障體系,吸收西方國家發展社會養老保障成功經驗并避免福利國家的弊病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時必須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挖掘、升華和繼承其中的長處,不斷完善和發展具有自己特點的東方養老保障模式,則是更為重要的。認識、研究、總結這種模式,掌握其變動發展規律,不僅為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兩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所必需,而且對一般發展中國家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對發達國家探索走出養老和社會保庫負擔過重的困境,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