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財政供養人口問題的分析
徐瑞蓉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財政供養人口;價值;效益
論文摘要:財政供養人口問題涉及到財政負擔和政府職能運行效率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和歷屆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出發,分析目前我國財政供養人口存在的問題,為解決財政供養人口的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一、我國財政供養人口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財政供養人口比例較高。從縱向看,我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在漢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說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說是1:28人),有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陜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供養1個干部)。從橫向看,1999年中國是1:30人,印度尼西亞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國是1:164人,美國是1 : 187人。為支付眾多供養人員的工資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費,我國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層政府出現典型的“吃飯型財政”現象,其行政管理費及工資支出占到了當地財政收人的80 %--90%,政府基本上沒錢去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1997年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占全部支出總額14.7%, 1998年為14 . 8 % , 1999年為15.3 % , 2000年為17.4%, 2001年18.6%。這些行政管理費中包括極不合理的公車費、接待費等支出。“八五”期間,全國公車年遞增27,是GDP增長速度的3.5倍,到1999年,全國約有350萬輛公車,包括司乘人員在內的耗用為3000億元,而1999年我國的地方財政收人不到5600億元。中國烹飪協會統計,2002年中國餐飲業全行業年度營業額超過5000億元,其中公款消費為1000億元。2003年干部出國(境)達427萬人次,按每人花費1萬元計算,一年干部出境就要花費4.27億元財政資金。雖然美國各層級政府年度財政支出也占到了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一半之多,但財政支出主要用于為納稅人服務的公共安全、醫療保障、社會保險、教育、貧困救濟等項目,政府雇員的“人頭費”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費用支出比例卻很低。而在中國,“人頭費”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費用支出(主要是大吃大喝招待費和競相攀比、極其不合理的小車費用)在政府年度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高,用于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政支出比例卻非常低。
這幾年全國平均每年的財政支農資金有1000多億元,但70%以上用在了農業行政事業單位上,而沒有用于農業生產本身。在不少傳統農區,縣一級90%左右、地市一級80%左右的財政支農資金是用于“吃飯”。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指出,我國的機構臃腫和人員膨脹在某種程度上講已到了極限,財政成為“吃飯型”的財政,財政再分配的其它職能大受制約,嚴重影響許多重要的投人,如此發展下去,國民經濟的發展將嚴重受阻。財政供養人口的膨脹導致政府機構的臃腫,不僅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劇了官僚主義作風,妨礙了政府的有效運作,極大地加劇了財政負擔,導致各級財政陷人困境而難以自拔。政府機構每年增加一個財政供養人口,國家每年至少需要增加財政支出2萬元以上。據此計算,近年來財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資性支出達600多億元,占國家新增財力的60%以上。
二、從勞動價值理論看我國財政供養人口存在的問題
1,財政供養人口過多造成勞動力經濟學上的過多浪費
馬克思商品價值理論認為,商品價值是交換價值,即只有進行交換的產品才具有價值可言。“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政府機構的勞動產品并非為了交換,而主要是為公眾提供一種無償的服務,因此,其勞動產品并非商品,其所供養人口的勞動也并沒有創造價值。財政供養人口越多也意味著越多的勞動力沒有參加商品價值的創造。雖然政府職能對于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供養一定的人口是必須而又在所難免的,但因為其供養人口的勞動力沒參與商品價值的創造,因此更應該注意供養效率問題。原則上,在政府機構中,一個人能干的活決不能給兩個人干。否則,在社會總勞動力一定的情況下,會減少商品價值的創造總量。
2,財政供養人口范圍過大不利于所供養行業價值的創造
根據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財政供養的對象應該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市場不愿意或不能提供的領域,比如大型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基礎科研、衛生保健等公共社會事業。我國在1982年、1988年和1998年進行了三次機構改革,雖然在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供養人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財政供養范圍過大的問題,政府職能“越位”的問題并未完全解決。因為政府機構所從事的勞動并沒有創造商品價值,所以財政所供養的行業也就無所謂像市場上的其他行業一樣,為追逐剩余價值而充滿競爭,因競爭產生極高效率,因效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3,財政供養人口結構不合理造成部分勞動力價值無法實現
根據國家人事部統計,目前我國政府機構中大專及以上的學歷約占80 %。有些地方招考公務員時明確規定非本科及以上學歷不可。不可否認,高學歷、高素質的財政供養人口能較好地履行國家職能,提高政府機構運行效率,但同時也應冷靜地思考,政府機構中例如文件收發等工作是否一定得是本科生或研究生。這里,不是否認收發等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對一于這些工作而言,只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文字語言功底的人就能很好地勝任。不可否認,政府職能中諸如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法律、規章制度的解釋和實施等等確實需要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參與,但不少崗位卻無須這樣的人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力價值由三個方面決定,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學習費用,因此,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價值應高于教育程度低的勞動力。目前我國政府機構工資制度尚未能較好地體現教育程度對勞動力價值大小的影響程度,因此,往往出現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差距拉不開,也就造成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勞動力價值無法完全實現的問題。
三、勞動價值論為解決勞動供養人口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為了解決財政供養人口比重大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學術界建議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構筑公共財政,一致認為應該精簡政府機構,降低行政成本。問題的關鍵在于應該精簡什么機構,保留什么機構;哪些行政成本能帶來效益,是有效成本,哪些成本是沒必要花費,是無效行政成本。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是由抽象的人類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但并非所有的勞動產品均有價值,只有進人交換系統中的勞動產品才能擁有價值,即只有生產商品的勞動才具有價值。為了解決財政供養人口的理論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問題。馬克思《資本論)中所探討的勞動,更多涉及的是商品的生產勞動。但根據勞動價值理論,所有的商品都是勞動的產物,即便某種物品是大自然的產物,如原始森林,只要最終被拿來交換,它也必然是凝聚著人類勞動的結晶。馬克思說“動物和植物通常被看作自然的產物,實際上它們不僅可能是上年度勞動的產品,而且它們現在的形式也是經過許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通過人的勞動不斷發生變化的產物。要是說到勞動資料,那么就是最膚淺的眼光也會發現它們的絕大多數都有過去勞動的痕跡。可見,馬克思所謂的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并非專指產品的生產勞動,而是指在產品成為商品之前所凝聚的一切人類的勞動,除了生產勞動之外,還應包括產品的開發、研究、包裝、運輸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產品成為商品之時這些勞動才創造價值。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可以理解為所有的勞動都有可能創造價值,但其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其所凝結的各式各樣的勞動才真正創造了價值。這為解決財政供養人口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即財政供養人口的勞動與市場上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樣可以參與價值的創造,只要其勞動產品能推向市場。因此,政府要精簡機構、削減財政供養人口,首先必須研究的是哪些職能部門應該下放到市場,解放這些部門的勞動力,使它們參與商品價值的創造。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的主要職能應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缺陷,如遏制不完全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或為市場機制的運行提供服務,如加強監督,維護經濟秩序。而對于諸如過多的行政審批制度而阻礙市場經濟運行的職能應加以取締;對于諸如咨詢、培訓等并非只有政府才能從事的中介服務應推向市場,使之成為商品的創造部門,參與商品價值的創造。政府在確定職能承擔范圍時應牢牢把握一個原則,只要是市場辦得了、辦得好的事情就不應該由政府來承擔。只有這樣,財政資金才能退出經營性、競爭性領域,轉到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方面,提高財政對政權建設、教育文化和科學事業、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需要方面的保障能力,從而改變“吃飯財政”的面貌。只有這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行業融人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運行效率,生產出高質優效的商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使社會財富越來越豐富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供養人口必然牽涉到政府機構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在確定財政供養人口合理范圍和規模后,將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勞動力不足的部門或行業,不僅可以避免勞動力的浪費,還可以增加勞動力所創造的效益。如圖1所示,橫線E表示發揮最高效益所需的勞動力數量。A行業只需三個勞動力就可創造最大效益,目前尚有一個勞動力處于浪費狀態;B行業創造最大效益所需的勞動力與實際使用的勞動力相等;C, D行業實際使用的勞動力少于創造最大效益所需的勞動力。因此,通過A行業將剩余勞動力轉移到C行業,提高了整個社會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總量。
其次,應注意財政供養人口效率問題。政府職能的實施更多是為了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其勞動產品不是商品,所以其供養人口的勞動并未創造價值。在政府職能一定的范圍內,財政供養人口的數量與所創造的效益成反比。因此,要提高財政供養人口效率必須控制財政供養人口數量,否則,一方面造成社會參與商品價值創造的勞動力的減少,另一方面,又造成過多勞動力在政府機構中的浪費。根據邊際效用理論可以推導出,當勞動力邊際效益等于其邊際成本時,這個數量上的勞動力發揮的效用最大,每超過一個勞動力,其發揮的效用越來越小。圖2拋物線所表現的就是勞動力數量與其所發揮效用之間的關系,拋物線頂端表示勞動力邊際效益與數量的均衡點,此時的勞動力數量發揮出部門所需的最大效用。均衡點左邊表示勞動力的數量每增加一個其總體發揮的效用也相應增加,所供養的勞動力數量小于實際所需的數量。均衡點右邊表示勞動力數量每增加一個其總體發揮的效用卻相應減少,所供養的勞動力數量大于實際所需的數量。橫標表示勞動力的數量。縱標表示勞動力的效益。
最后,應根據勞動力價值理論改革現行財政供養人口工資制度。馬克思說“勞動力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勞動力價值的大小應成正比,不同教育程度反映成不同的工資水平也應是合理的。我國現行的財政供養人口工資制度并未體現勞動力價值中的教育、學習、培訓費用,影響了這部分勞動力價值的實現。這不僅會妨礙高教育程度供養人口勞動力的使用和發揮,也造成這部分勞動力的轉移,不利于政府職能的履行與運行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