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變化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
張盛仁
[摘要]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持續減少的態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對湖北省農村相關方面的調查表明,農村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師資隊伍建設面臨“超編與短缺并存”的矛盾;造成規模“過大”與“過小”并存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要做到:堅持公平優先,實現農村和城鎮義務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合理調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對農村義務教育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保證高質量的農村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農村人口;義務教育;資源配置
隨著計劃生育效應的日益顯現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這一方面為實現全免費的、高質量的農村義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對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進行調整,包括對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供求矛盾的調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的現狀和變化趨勢,以便對農村教育結構網點分布作切合實際的調整和規劃,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率。研究通過對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的適齡人口變動趨勢和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分析,提出了針對農村學齡人口變動背景下如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人口變化與教育資源配置
(一)人口變化與教育資源配置的關系
人口的整體規模、年齡和性別構成及其變動,是決定教育供給與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有可能打破人口與教育之間的平衡關系。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在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學校規模往往過小,生均教育投資就高,教育資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浪費,同時也勢必會影響教育質量,近而影響教育經濟效益的形成。反之,人口密度大,學校規模就大,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資源配置的規模效益十分明顯,但規模過大,不利于師生之間感情交流和教育信息反饋,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也會引起教育質量的下降。因此,學齡人口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教育規模、教育投資及其配置以及教育質量的高低和教育經濟效益的實現程度。所以,學齡人口變化是制訂教育發展規劃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也只有考慮學齡人口變化的教育發展規劃才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農村學齡人口數量的變化狀況
由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以及勞動力流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明顯下降。從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從2000年到2005年這6年間小學適齡人口總量呈減少趨勢,而且2004年到2005年之間的減幅較大。這直接導致了小學和初中在校人數的減少。
小學適齡人口總量的減少是一個共同的趨勢,對城鄉學生的比較,能幫助我們把握農村學生減少的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城鎮的小學生數量變化和農村的小學生數量變化都呈下降趨勢,城鎮的初中生數量變化和農村的初中生數量變化差別較大,城鎮的初中生數量是先上升后下降,農村的初中生數量是先下降后上升,2003年是一個分割的臨界點。2000~2005年城鎮小學生的減少比例為32.3%,同期農村小學生的相應比例為39.2%。
(三)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分析
如表3所示,從2000年開始,湖北省農村小學數量每年都有大幅度下降,2002年更是達到了3336所之多,僅僅6年之內,農村小學共減少7843所,相當于2000年小學總數的41.5%。雖然農村初中近期尚未受到學齡人口減少的沖擊,但可以預計在未來5~10年中,農村初中必然面臨學齡人口的影響,及時制訂相關政策刻不容緩。
2001年以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鄉鎮中小學教師調整權力在鄉鎮,造成鄉鎮之間教師分布不合理,兩極分化嚴重。村小、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為患,教師分布存在著城鄉“貧富不均”的現象。以宜城市近5年為例,全市教職工數每年平均遞減上百人(包括離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縣、考上公務員等)。而現在教師工資實行縣區統一發放,縣區財力有限,保證現有教師工資尚有很大困難,更無力負擔新增教師工資。在與宜城市多名學校校長的座談及教師訪談中得知,現在農村學校基本上都存在教師人數緊缺的現象,教師的任務很重,通常是一個教師帶幾個班的課程教學任務或是一個班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幾乎每個教師都在跨年級、跨學科教學。
相當一部分鄉中學,教師結構性缺編嚴重,數學、外語、物理、地理、音樂和美術等學科教師不足,在一些學校,雖然課程按上級規定開設了,但缺乏專業教師。調查中發現,許多教師都兼職承擔多門學科的課程教學,其中有許多課程并不是自己的專業所學,這種現象在小學中尤為明顯(參見表4)。
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設施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由于信息渠道不暢,一些邊遠農村小學幾乎沒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動。對于“您所在學校最缺乏的教育資源”這一問題,調查結果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由于長期供給不足,造成了農村教育教學水平低下的狀況。而當前農村學齡人口減少又帶來了學校布局調整、留守兒童等新問題,要提高農村教育的供給水平,不僅要提高教育資源供給總量,更要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以免造成有限的教育資源浪費現象。 二、農村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
上述分析表明,湖北省農村學齡人口一直呈現下降的態勢,并且已經對現行的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有些方面的影響已經成為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障礙。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師資隊伍建設面臨“超編與短缺并存”的矛盾
農村人口及學齡人口變化對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調整有著巨大影響,存在“超編與短缺并存”的矛盾。一方面,隨著農村學齡人口高峰的退出,按照現行的教師編制標準,2007年農村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教師,在2001年基礎上需要減少60%和33.4%。這種狀況,將在幾年后給農村學校的教師分流問題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另一方面,還存在結構性缺編。在教師定編過程中,最常見的兩個問題是:一是人員編制過緊,教師缺額大。各地普遍反映存在“編制過緊”問題,導致許多新教師進不來;二是農村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因編制問題無法補充青年教師。小學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太合理,存在老齡化傾向。據調查了解,越是規模小的學校,教師老齡化越嚴重;越是偏遠的鄉鎮,教師老齡化越嚴重。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對農村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一是教師年齡偏大,體力、精力不濟,工作創新性不夠,主動性不強;二是年齡偏大的教師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轉正的民辦教師,他們教育理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教學能力、水平難以提高,仍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使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改舉步維艱;三是年齡偏大的教師后顧之憂頗多,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不高,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生機和活力。此外,還存在教師流失等現象。
(二)規模“過大”與“過小”并存的矛盾
學校和班級規模過大,會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影響學生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反之,學校規模過小,班額不足,單位辦學成本就高,導致規模效益和資源使用率低。小班額主要集中在小學,據調查研究表明,自2000年開始25人以下的班級比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25%以上;盡管大班額有所減少,但到2004年超過66人的小學班級數仍占了8.9%,46~65人的班級數量占了近三分之一。大班額問題是目前初中教育中一個普遍而又突出的問題。大多數地方一個班有六、七十人,少數學校有的高達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2000年,湖北省初中班額51人以上的只有29.9%,而2004年66人以上就已經占到53.9%,56~65人的班級也達到23.0%。
通過與2000年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這主要是由學齡人口減少后學校布局調整造成的,也可以說是發揮了學校布局調整后的規模效益,但是這種班級規模結構不夠合理,容易造成教師負擔過重,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此外,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的變動,直接對城鎮現有的教育資源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大班額主要集中在城鎮的問題也對城鎮全免費義務教育的實施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因為農村適齡人口的變動,有相當一部分進入城鎮(包括農民工子弟),必然要求城鎮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作出調整。
三、對策建議
農村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不容忽視,必須科學規劃,按照“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對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
一是建立在對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的變化趨勢進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對教育經費、班級規模、專任教師以及固定資產等需求進行科學的預測并制定相應的規劃,對由于農村人口變動可能帶來的城鎮義務教育資源緊張的情況,要盡早謀劃。確保義務教育的質量。
二是堅持公平優先,實現農村和城鎮義務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在辦學條件和教育投入方面,應該制訂全國統一的、城鄉一致的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和公用經費投入標準。逐步實現校舍、教學設備與信息技術設備的標準化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財政預算內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同時各地可以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
三是合理調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從對湖北省的教育資源現狀進行的分析來看,對農村中小學的網點布局進行調整仍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學校網點布局調整的工作重點。結合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實際情況,目前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對學校領導力量進行重新調整;第二,對撤并學校原有教師進行優化組合;第三,撤并后空余的校舍做妥當安排,保證教育資源不流失;第四,要使經撤并調整后的學校辦學經費的來源得到保障;第五,應注意解決學生到外村就學等實際的細節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好農村中小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工作,合理調配教育資源,防止教育資源流失,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四是開發社區教育資源。農村學齡人口的變動直接導致大量的校舍等教育資源閑置,為了提高其使用效率,建議積極開發社區教育資源,確立社區教育資源的利益共享原則。目前農村社區教育可以考慮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重點圍繞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大力開展各種校內外教育活動;第二,大力開展滿足社區成員經濟、文化與生活需要的多種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活動;第三,開展社區成員需要的一些特殊教育活動,如老年人教育、環境教育及法制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