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建筑形制的若干探究途徑
付強
【摘要】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追溯,當然不應忽視對其形制的探究。但與其苦心孤詣的探究其真假形制,還更應著重探究中國古代建筑中蘊含的設計思想和空間意趣。
【關鍵詞】古代建筑 形制 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由于種種原因,或毀于兵火,或毀于天災,能完整留存下來為我們所目睹的為數極少。尤以宋代以前的建筑為甚。這樣,在上溯中國古典建筑的時候,我們大多要借助一些其它的實物資料作為補充,如建筑遺存,隨葬品如漢明器,壁畫或中國古代畫作來替代建筑實物以為研究支撐。對于更早,連這種種支撐也沒有流傳至今的年代,人們只能依古代語言和文字中透漏的信息來進行勾勒當時建筑形貌的工作了。同時,也將其列為研究其它古代建筑的一種重要的參考。
一、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建筑描述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涉及到描述建筑文章有很多,其中不乏極富文采者,其行文用辭,流暢雋永,令讀者怡然神往。
無論是賦、記、序、注,還是詩、詞,它們都屬于中國的書面文體。中國自古流傳的林林總總,大體都是見之于甲骨、竹帛、書籍,依賴文字傳下為多。索緒爾曾說:“整體語言和文字是兩個符號系統,文字系統具有表現整體語言系統的(唯一的)使命。……此僅僅是彼的仆從和影像。”中國文字為象形文字,由此,有一些試圖從古文字中追尋當時建筑模樣的研究。這樣的追尋,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追尋者的主觀推論中,其可信程度不言自明。
如果說從單純的文字來探尋當時建筑的形制是得不抵獲的,那么,從它們的組合,即文章、詞、詩等之中是否更有把握呢?答案恐怕依然是不確定的。
中國古代的文人著述,受孔孟之道,《詩》、《書》等影響,往往講求“文以載道”,即文章為表象,而文章中隱含的道理、哲理才是著者欲之流傳,欲之表達的實際。為了實現此目的,作者往往借助各種修辭手法,如夸張、鋪陳、排比、比喻等等,來加強文章說辯的氣勢,渲染其欲借用的對象。這種寫作的手法,往往導致了形象的夸張、變形乃至扭曲。在我們沒有實物可供對比的前提下,單單依靠這種詩詞歌賦來憑空想象是極不可信的。但這并非說古文不可解,在古典文獻中,表示判斷和描述事件過程是完全不同于還原建筑實體這一意圖的。正如通讀《史記》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歷史,然而單靠文字的描摹卻無法還原當時人物的面貌一樣。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決定了文章的某些敘述準確性。
同時,在這些文章中,總是很講究一些句末的押韻和前后詞的對付,這在漢代的駢文及其后類似的文體,以及詩、詞中表現較明顯。對語匯和詞匯的挑剔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了敘述的準確和完整。只要我們對比今天人們描述同一建筑的使用同一語言的不同文章便可發現。偏重于“道”、“韻”的文章與偏重寫實的文章的用語、用詞差異也極為明顯。
最后,要說的是今人不同于古人。文章是語言的表現。而語言是隨時代變化的。我們且不追究其表現方式,即文字和語法的變化。單單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不同的人肯定是有不同的形象和聯想,如“鳳”和“龍”。其形象在中國歷史上變化迭經幾千年。依清之龍去想象商之龍必定謬以千里。同樣,古代的文章中所敘述的建筑,即使略去作者的夸張,我們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追蹤語言的變化,或許才能復其貌十之一二。 二、中國古代遺存物
中國古代涉及建筑形象而遺留至今的遺存物,大抵有漢之明器,歷代涉及建筑的繪畫,壁畫,以及模仿建筑的石窟、崖墓等。
漢之明器依目前來看,在建筑型制和平面布局上較有參考價值。雖然在細節上有出入,但從中國古時的隨葬習俗,即將死者生前環境重現于隨葬品中來看,應該是較真實的。尤其是在一些較高等級的貴族及官員墓中,遵從禮制,等級制,其隨葬品也不致譖越過甚。因之,在這種區分等級制的目的性驅使下,一些相應的器物的描述也較清晰。
畫像磚由于其營造的物體體積較小,其寫實程度也就受限較多,同時由于當時的藝術造詣遠未臻于化境,較后來的唐宋文人畫遜色,其描摹出的細節,無論是空間尺度,還是細節描述,均甚為可疑。
歷代繪畫依其成就高低,倚重亦有不同。宋以前之繪畫,或無法確認,疑為后人托偽之作;或建筑刻畫了了,無法追而研之。殆至宋唐,畫風煥然一變,山水之作中建筑屢有述及。至有奉詔之作,描摹當時境況至細。故此類畫作,如有背景為確證,應視作可信度極大。
壁畫不宜與一般畫作等量。佛教、神話題材的壁畫為渲染其仙境之奇幻,往往于作品中的景物處理上作新奇,夸張之筆。雖本于實際,但其夸張處無法分辨,故錯無從指,不應以之為例。而江山勝景之壁畫應對照地方志,方可視其是否可與畫作比肩。
石窟、崖墓之勢又為一變,可依中國塔之型制來看。石構建筑在中國仿木制建筑幾成定論,且從其體量,糜費之狀況,匠人之技藝,應與木制建筑形象極為接近。其可信度亦應以石窟之體例大小而視。比之于現代之模型,則比例愈大細部愈出。
三、中國古典建筑
建筑于中國古代并未被視為藝術,如繪畫、書法、詩歌等。而是歸結為一種等級制度載于史籍。將建筑作為“分等辨級”的手段,利用這種手段,來鞏固和體現封建等級制。在這種種限制之中,實際導致了在單體建筑中,制約了營造者對建筑單體的創造力,而使其轉向于群體的組合。如在清季的園林和皇家陵園,無拘于軸線規矩,布局高低錯落,更講究建筑互相之間、建筑和自然形勢之間的搭配——即所謂“因地制宜”。
如果講究建筑互相的搭配只是囿于建筑形制的僵化,“因地制宜”則可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精妙所在。“地”之一字,即道出建筑所限的各種條件、投入費用、人力、財力、精力;“宜”則說明非是“權宜”,且有在特定條件下追求最好境界最高之意。舉凡中國優秀的古典建筑,莫不與此四字有莫大關系。
形制是一種理解和溝通,通過一定的觀念、思想,一定的藝術形式和一定的審美價值(情趣)向廣大觀眾提供信息。形制語義本身傳達的準確性是靈魂和價值所在。
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追溯,當然不應忽視對其形制的探究。但與其苦心孤詣的探究其真假形制,還更應著重探究中國古代建筑中蘊含的設計思想和空間意趣。
[1]屠友祥譯.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濟大學出版社.
[3]中國建筑史.建筑工業出版社.
[4]唐宋詞鑒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
[5]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