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民間剪紙藝術的民俗文化
于清江 張莉
論文關鍵詞:民俗 文化 剪紙 藝術
論文摘要: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藝術的興盛源自民間老百姓對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論述剪紙的民俗文化及其產生和根植于愛的審美活動,闡明剪紙的應用、造型觀念和美學內涵,詳盡分析剪紙藝術的符號及其作品的文化內涵。 剪紙藝術是中國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態,大多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進行的一種樸素的表意創造。剪紙存在于勞動人民生活、生產中,從而體現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雖然它的材料——紙的發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但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它的價值也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不僅美化生活、裝點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種節慶及人生禮儀中,負載著百姓對蓬勃生命的熱烈寄托,已積淀成民族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 民間剪紙是附和民間習俗必不可少的一項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禮記·月令》中就有記載入冬以后要祭祖宗,還要祭祀門、戶、溜、灶、行五位家神,這些靈位的裝飾更新,正是后來門神、窗花、掛箋、頂棚花及灶臺花的最早雛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東方朔傳·歲時節》中說: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是民間人際交往互相問候的節日,“人日”剪贈“華勝”,表示親朋好友之間的祝福。據傳,漢武帝對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漢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搖晃燈光,隔帳觀之,尤如李夫人,這種剪紙招魂的習俗歷久不衰,其意義已經擴展有了更多的含義。民俗內涵大致包括吉慶納福,驅邪避災,追求繁衍等意義。 (一)生命與繁衍的主題 生命與繁衍是宇宙萬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識與繁衍意識也是人類的基本文化意識。實際上繁衍意識也是生命意識,繁衍是生命的無限延續,要達到人類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孫延續,萬世不殆。由原始社會文化到民間剪紙中,植物的觀物取象表現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類萬物的宇宙母體上,最早出現的葫蘆、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體多子的繁衍符號。 陰陽相合是人類表現的繁衍造型觀,陰陽相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中國本原哲學宇宙觀。婚俗中寓意子孫繁衍的陰陽相交的“陰陽魚”“魚咬蓮”“蓮里生子”剪紙。魚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動物,以魚喻多子,以雙魚喻陰陽相交子孫繁衍。 “喜娃娃”被貼在陜北結婚洞房窯窗中心,抓髻娃娃雙手抱雙魚的大幅紅、綠圓形團花,陜北叫“轉花”,喻環天旋轉生生不息,窯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個格窗,中央四格貼上一個大幅的圖騰動物剪紙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個方格貼上“扣碗、對魚、魚戲蓮、魚唆蓮、蓮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雞探蓮花等五顏六色的窗花剪紙,組成斗方形態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這里以老鼠、松鼠、兔兒、金雞喻男性;以蓮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動物與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靈的崇拜 在宗教領域中發生了自然崇拜和關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關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們一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原始人類中包含著大量的愚昧觀念和迷信行為;另一方面,要明確地認識研究原始宗教的意義,人類從誕生以來的數十萬年就是這樣幻想,錯覺的方式逐步探求人類的真理,在人類認知的早期觀念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特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先入為主的決定性作用。在進入現代科學文明時代,自然崇拜和神話繁衍作為民俗精神的結晶,在民俗文化中依然代代相傳延續著守護神的職能。 在民間傳統性祭祀活動中,所信奉的神仙有不少是自然神,如天、地、日、月、山、河、湖、海、風、雨、雷、電諸神等等,這顯然是原始人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的自然崇拜的繼續。這些神仙在民間剪紙中具有生動的擬人化形象。雷公是鷹嘴人面、鷹爪人身的形象,示其像鷹一樣在天上飛翔的意義。 二、體現在民俗文化的功用 民間剪紙扎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彩。在舊時的農村里,它的用途是很廣泛的,歲時節令、居住、服飾、婚喪、壽誕等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一)歲時節令、居住環境的裝飾 正月初一每家掛春聯,貼窗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正月十五鬧花燈,在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如“鳳戲牡丹鹿頭花”有富貴吉祥之意。 窗花的民俗作用最為集中,不僅美化生活,而且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理想的追求與渴望,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等為主體,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 (二)婚喪壽辰時的禮花 婚俗活動自古以來是特別受到人們重視的人生禮儀活動,喜花剪紙是隨著中國婚俗逐步完善而出現的結婚用品,流傳在全國各地。剪紙的內容都大同小異,都有寓意吉祥,烘托氣氛的載體。如雙喜字貼于新房的墻上、柜子、盒子上,在西北地區“貼有蛇盤兔、扣碗”等寓意的剪紙,表現了男女恩愛、幸福吉祥。在壽禮上的剪紙常為“鹿鶴同春”“八仙祝壽”“魚龍變化”“福壽無邊”,都以金紙或紅紙剪成。 (三)宗教信仰活動的應用 這類剪紙作品是民間為了表達主觀意愿,抵御自然災害,滿足自己理想的精神需求所創作的,體現對神靈的崇拜,同時也附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反映著當時人們那種質樸的民俗情感,為了擺脫苦難企圖以自己的主觀意念來抗拒自然危害。如供品上擺襯紙,廟里神龕上張掛剪紙,以求娛神賜福。常見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一些像獅、虎、牛、雞、瓜子娃娃、葫蘆以求平安、辟邪消災、滅患的。還有為了求雨剪一些“小龍入水”,求晴的“掃天婆”解脫已發生的災難。氣候無常,雨多了天澇,就用黃裱紙剪個“掃天媳婦”,“掃天媳婦真不瓤,手拿掃帚掃天忙,黑云疙瘩都掃凈,雨過天晴太陽出。” (四)服飾佩帶習俗 這類剪紙,民間婦女稱為“刺繡花”,即用于刺繡裝飾底樣。實用性很強,有鞋花、枕頭花、衣袖花、肚兜花、煙袋花等,是剪紙在服飾上的運用。各民族的服飾、刺繡、剪紙都以民族地區所崇拜的動物或植物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風格。 (五)純觀賞性的剪紙 它是在窗花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觀賞性剪紙。這種剪紙具有較單純的審美價值。做工精湛,風格高雅,經過裝裱或裝框放于室內觀賞。它的形式與窗花關系密切,雖然不承擔窗花的民俗作用。但是精湛的技藝與完美的形式又對窗花掛箋、炕圍花等實用剪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窗花創作的提高與深入。 三、民間剪紙中的審美特色 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無論它用于何種場合,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灌注著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準肯定它,它也就有了存在過程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的這種藝術形式獨立性,并不是對于民俗限定的脫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的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美,直接起源于功能之中,在中國“美”和“好”是不可分離的,民間剪紙藝術追求更是審美標準和功用標準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體現在民俗剪紙的審美價值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對于民間剪紙藝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的地方,返璞歸真的獨特藝術魅力是需要我們傳承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民俗文化已經發生了變化,也會適應社會的發展。有人曾經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見那些古老的傳統藝術尤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