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體系
安萬明
[摘要]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要認真分析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特點,在全面的評價的基礎上,把握時代特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的影響,加強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
[關鍵詞]高校 未成年人群體 思想道德建設 體系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高校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未成年人群體,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少年班大學生、五年一貫制(高職)大專學生以及普通未成年大學生。
高校未成年人群體作為近年高校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對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有針對性,充分了解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特點,適應新形式,努力探索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一、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特點
思想道德建設要有的放矢,就必須有針對性,從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實際出發,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全面、正確的評價。
(一)心理特征
動蕩性。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正值少年時期的結束,青年時期的開始,是學生個體在生物性和社會性走向成熟的時期。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還沒有達到成熟,表現出一種成熟前的動蕩。同時,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后,心理和生理發展不平衡。
叛逆性。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具有很強的明顯自信心和自尊心,表現欲望很強,熱衷于表現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他們已不滿足于父母、老師的講解,或書本上的現成結論,對成年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事實的證明和邏輯的說服力。對許多事物都敢于發表個人的意見,并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爭論不休。
社會性。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心理發展越來越多的接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很感興趣,喜歡探聽新鮮事,很想像成年人一樣對周圍的問題做出評論,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日益活躍。
(二)時代特征
信息敏感。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對社會事務極為關注,留意最新的社會變化,并且有著突出的自己的角色,以表現群體作用,他們在文化發展、環境保護、國際事物、消費世上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網絡社會的到來,也給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帶來了接觸社會的快捷手段。
強調個性。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大多從自我的角度審視社會,同時受到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他們的生活充滿個性化傾向。
情緒化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高校未成年人群體作為青春初期的青年,有很強的情緒訴求,受時尚因素的吸引比較明顯。
(三)獨特環境
1、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所處的環境比較獨特,沒有像高中生一樣成為穩定的群體,因此沒有成型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很多研究都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2、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在大學校園當中,受到的是大學教育,在大學中人數相對較少,與成年大學生在相同的環境中,受他們的影響很大。同時由于自制力差,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
3、高校未成年人群體處于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思想沒有完全成熟,抵制力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
二、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
(一)思想道德建設師資隊伍薄弱,整體素質不高。
在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中,班主任無疑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組織者。隨著高教改革發展,教師隊伍日益年輕化,大批青年教師走上了班主任工作崗位,雖然他們工作熱情,思想活躍,精力旺盛,但是由于生活閱歷不夠豐富,視野不夠開闊,同時很多人并未從事過思想政治專業學習,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缺乏系統理論指導,因此在很多問題處理上容易發生偏差,產生片面性,不能很好地給學生起示范作用。而且,他們大多是兼職工作,作為班主任的同時,還有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二)網絡的高速發展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接觸網絡,互聯網內容雖豐富,但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不乏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經常接觸這些容易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在互聯網中,還存在一些諸如詐騙之類的犯罪不良信息和色情信息,這些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很多高校未成年人群體違紀受到處分,很大原因就是由于迷戀于網絡游戲,無故曠課所造成的。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構成潛在的威脅。
(三)“兩課”教學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其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作用。
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陣地,但很多“兩課”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不能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高校未成年人群體逃課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兩課”教學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缺乏系統理論指導。
由于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新興產物,既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中專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一定差別,因此沒有成型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也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很多都處于摸索階段。
三、把握時代特征,創建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體系。
針對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特點,要認真把握時代特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形成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網絡。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共同教育。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充分挖掘社會德育資源。主動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通過社會的力量來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積極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學生走出校園,請社會力量走進校園,共同營造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的良好環境。
(二)以各類素質教育和文體活動為載體,推進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潛在作用,齊抓共管,積極開展有利于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活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潛在作用,這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高校團組織的作用,利用團課、團校以及團組織生活進行教育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教育方式上增加特色和針對性,注重教育的實效。在積極組織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積極參加全校的常規活動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活動,如16歲公民意識教育活動、17歲成人預備期教育和18歲成人宣誓儀式活動等。
(三)加強和改進“兩課”教學,充分發揮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根據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學生特點,專門組織師資力量,認真組織實施“兩課”課程設置方案,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堅持作好鄧小平理論的“三進”工作。在教學的內容上,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現實生活,切實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積極性,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加強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逐步提高從事思想道德建設的教師思想素質和專業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進一步充實從事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教師隊伍,招聘專業的富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增加專職班主任的數量,讓他們能有足夠的經歷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師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全身心為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服務。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思想道德建設的效果,要加強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的教師的培養教育,加強專業培訓,加強師德教育,為人師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以身立教。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五)充分利用網絡,發揮其在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要高度重視網絡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的投入,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正確引導廣大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在學校的校園網建設中,制作思想道德建設的專門網頁,增加思想道德建設的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有趣的知識、廣泛的參與形式來吸引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寓教于娛,寓教于網。
(六)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未成年人群體在理智、情感、道德等心理方面還沒有成熟,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在各項教育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針對學生要求,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請專職教師舉辦專題講座,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在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中,要不斷創新,服務于學生需求,服務于教學中心,營造濃厚的學習成才氛圍和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探索一條適合高校未成年人群體特點的思想道德建設道路,構建高校未成年人群體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