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加強農村道德建設
秦樹理
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科技要素參與生產過程,使得農業勞動者的勞動環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明顯變化,并由此影響著農業勞動者的道德生活和倫理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這反映在勞動者的心理、思想上,會使作為農村社會主體的農業勞動者產生一系列新的道德訴求。如求知:農民對農業科技等知識的需求愿望越來越強烈,對學習新的農業技術表現出了空前的積極性;求公:農民群眾要求依法處理各種經濟矛盾和社會問題,按民主程序,公開、公平辦事,平等勞動、公平交換;求安:農村群眾特別希望在經濟發展中保持社會穩定,精神趨向有明確的歸宿。
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加上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滯后,特別是農村文化相對落后,農民素質偏低,必然會產生一些道德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村社會組織化程度降低,個人經濟行為和道德行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盲目性,群眾心理易受無政府主義和自由化傾向的干擾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推進和深化。因此,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加大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為強化農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農村的道德建設離不開現實的經濟發展。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應當是農村道德建設努力支持的中心任務。為此,當前應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要加強信息、政策、資金服務,拓寬勞動者的視野,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大力加強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農業信息網站,組建專門信息服務機構,分級開通農業專家決策咨詢信息系統,形成縱向輻射、橫向貫通的農村信息網絡,用信息把農業勞動者與市場連接起來。二是要催生龍頭企業,培育企業文化,帶動農村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重點催生和培育糧食、畜禽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利益共同體,克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降低農業的市場風險。依靠先進的企業文化帶動農村的道德建設。三是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村經濟,不斷為農村道德建設注入新的道德因素。加強科技投入和創新,強化科技服務。
二、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健全道德導向機制
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還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也要堅持以德治國,以德輔政,促進社會發展。實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關鍵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要不斷完善內容,改進形式,增強農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堅持與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場經濟知識教育以及科學文化教育相結合,不斷豐富道德教育內容,拓寬道德教育渠道,尋找新的載體,探索新形勢下有效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手段,增強道德教育的社會效果。同時要強化道德評價與道德輿論,提高道德調節功效。培育和宣揚典型人物的優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帶動,確立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觀,掌握正確的道德標準,引導農村群眾明辨善惡,不斷增強社會主義道德調節的社會功效。要發揮道德的社會賞罰作用,明確道德的社會指向,引導人們拒惡從善。
三、開展綜合教育,全面提高農村群眾的整體素質
大力開展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農村政策教育,堅持對廣大農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用社會主義道德引導和教育農村群眾。要經常向農民講授國際、國內形勢等方面的時事政治知識,廣泛開展國情教育。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深入進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依法辦事,遵紀守法。根據農村群眾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把提高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要求納入道德規范體系,在農村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人們的頭腦,促進農村群眾思想全面進步,培養新一代農業勞動者。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必須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從基礎抓起,加強科學文化傳播陣地建設。
四、充分發揮家庭作用,增強農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活力
家庭不僅擔負著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的功能,還擔負建設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任務。家庭要對年輕一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為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道路和方向,為他們自我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礎。在農村,要根據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閉觀念,倡揚勤勞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學文化,學知識,學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設中,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弘揚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愛集體、愛勞動的優秀道德傳統,反對和抵制錯誤的思想影響,推動農村社會主義道德的形成。
五、重視村落文化建設,強化農村道德建設的基礎
加強農村道德建設,強化對農民道德的引導,必須重視村落文化建設。村落文化是農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礎,影響著農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處世原則,營造著農村新型的文化環境。要特別重視研究村落文化的運作方式,充分發揮村落文化的積極影響,建立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村落文化模式,即:在目標上,要與實現農村現代化、造就“四有”新農民的根本目標相一致。在內容上,一要體現以人為本,提倡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身與心的和諧,從而創造一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二要把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道德要求融匯于村規民約中。三要充分發揮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倡導優良的文化習俗。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傳統村落文化的運作方式和功能,大膽創新。
文明村建設活動是建設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應當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著重抓思想教育,治舊變新;抓文化科學,治愚變智;抓環境衛生,治臟變凈;抓社會秩序,治亂變安;抓生產發展;治窮變富,逐步把廣大農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業勞動者,把農村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