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合作醫療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朱朝倫
【摘要】 新農合作為一種對農民施行的一種醫療保障制度,自開展以來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和認可,參合率也逐年上升。但在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醫療管理部門對新農合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困難認識不足,醫療服務機構對新農合惠民服務理念認識不足。以單純使農民受益的報銷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醫療費用的增長,住院人數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長,面臨基金透支風險。提出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完善制度,適時提高籌資的水平,改革新農合報銷政策、探索新農合的管理機制、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合理分配農合基金,設立門診統籌基金,激發定點醫療機構在農合管理主動性等措施。
【關鍵詞】 管理 新農合基金 新農合制度 門診統籌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我國現階段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一部分,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惠及8億農民的農村公共服務制度,作為一項專為廣大農民提供醫療保障,減輕農民就醫經濟負擔的惠民制度,新農合建立了不同于城鎮醫療保險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框架,主要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對象,籌集方式和水平、建立制度的宗旨特殊性決定的,它保障的對象是在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收入分配中均處于弱勢的農民群體,籌集方式是遵守農民自愿,籌集水平較低,年人均100元是城鎮職工的二十分之一,建立制度的宗旨是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讓廣大農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目前,全國參合農民達8.14億,可見該制度經過6年的運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它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衛生需求的增長,農村合作醫療面臨新的問題和困難,在當前醫療衛生改革大政方針已定的今天,如何使農村合作更好的發揮優勢作用,在不斷滿足農民衛生需求的基礎上,合理的分配衛生資源,逐步完善,鞏固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1 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 認識問題
1 政府領導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困難認識不足。各級政府領導認為農村合作醫療是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政府出資,依照上級模式,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保障能順利運行即可,而忽視了政府在農村合作醫療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
(1) 沒有成立由政府主導的單獨管理機構,而是掛靠在衛生部門管理,為節約成本,實行“管辦一體化”。
(2) 僅設有縣級農合管理部門,沒有鄉、村級管理體制,使新農合工作在籌資、監管、公示工作的具體操作上沒有著力點和抓手,農村合作醫療的各項政策、制度的落實易產生棚架,造成新農合信息不對稱。
(3) 職責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僅成立了由多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各級協調領導小組,管理委員會,但是大部分為兼職,兼職人員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和時間處理農合工作,造成形式上大家都管,但實際上都顧不上管的局面。
2 醫療服務機構對新農合惠民服務理念認識不足。由于歷史原因,造成部分二級醫院吃不飽,鄉(鎮)衛生院沒飯吃的現實,使基層醫療機構窮怕了,遇上新農合制度實施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醫療機構不能正確定位,提供優質醫療服務,而借農合制度運行之機,提高醫療收費標準,分解收費,開大處方,使用新特藥品,盲目的做各種不必要的檢查,甚至誤導參合者過度進行醫療消費,造成農合政策實施前后次均醫療費較快增長。最終,造成參合者得不到實惠,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流失,醫療資源浪費。
3 參合農民對自己參加新農合的權利和義務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套取基金行為是損害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表現在參與基金監管的積極性不高,放任身邊套取農合基金事件發生,甚至幫助親朋好友欺騙農合管理工作者,弄虛作假套取農合基金。
由于存在各層面對農合制度認識不足的問題,使農村合作醫療經辦的衛生部門不堪重負,制約新農合進一步發展。
(二) 基金問題
新農合基金的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籌資水平,二、基金使用,三、基金管理。
從2003年開始實行新農合制度以來,農民人均年收入的發展趨勢是逐年增長的,就舞鋼市來講,2007年農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2008年農民人均年收入4200元,2007年、2008年農民個人年繳納合作醫療基金均為10元,分別占人均年收入的0.26%、0.23%,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沒有與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同步增長,這與農民對醫療衛生資源的需求增長產生逆差。 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政策制訂的指導思想,以福利性質為主導,只要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原則上住院花費的醫療費用越多,報銷金額越大,報銷金額越大,就越能體現制度的優越。這種單純使農民受益的報銷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醫療費用的增長,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越來越敢花錢看病,具體體現在,住院人數大幅度增長,醫療費用逐年增長,基金支出大幅增長,面臨基金透支風險。
近幾年,在基金管理方面,絕大部分地區對籌集的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都能按《河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管理,獨立設置農合基金賬戶,進入國庫支付。但在基金的籌集過程中,仍存在由于職責不明,造成基金的收繳不及時,漏繳、錯繳等現象。為基金的管理留下隱患。
(三) 醫療需求增長和物價上漲的問題
富裕起來的農民健康價值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醫療需求明顯增長,對新的醫療技術,新的醫療材料,新的藥品需求明顯增加,對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得到優質、高效、安全、舒適的醫療服務,不在乎多花一些錢,具體體現在近幾年,高額醫療費用病人明顯增多。
物價上漲導致基本醫療費用增長,藥品更新換代節奏加快,藥品劑型不斷更新,各種包裝精美的藥品上市,藥品價格不斷增長,廉價高效的常用藥品供應減少,價高利重的藥品經常搭入新農合。
以上各種原因使新農合基金支出加大,負擔明顯加重,最終使農村合作醫療難以承受。
2 對策
(一) 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完善制度
各級領導必須提高對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新農合工作的領導,把辦好新農合做為執政為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特殊時期,保穩定、保民生,促發展是核心任務,新農合重要性突顯,重點是理順管理體制,組建縣、鄉、村三級農合管理網絡,實行管辦分離。新農合管理部門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做好基金的籌資、管理、測算、使用和有效控制,逐步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形成新農合管理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局面,杜絕基金流失、基金浪費的現象發生,使農合基金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率。
(二) 適時提高籌資的水平,明確籌資責任,確保群眾自愿參合的基礎上,參合率逐年提高。
新農合基金籌集,不能按一個固定的金額,幾年不變。應隨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同步增長,增長的幅度應與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一致,根據上海市2002年的測算,參合者年征繳額,應占人均年收入的1%—2%比例較為合適。明確籌資責任,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鄉農合管理辦公室,分村包片督導,籌資工作扎實進行,力爭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使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確保參合率穩步增長。
(三) 結合醫療衛生改革的大政方針適時調整,改革新農合報銷政策、探索新農合的管理機制、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1 建立混合支付體系,最小化定點醫療機構自我利益行為,針對診斷標準明確的病種,采取按病種付費,按病種定補的報銷政策。確保適當的風險分擔,加大定點醫療機構內控的意識。
2 合理分配農合基金,設立門診統籌基金,在鄉、村兩級實行門診統籌的政策,改變過去只保“大病”,不保“小病”的保障方式,采取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門診統籌和住院統籌相結合的報銷模式,真正形成小病不出村,大病住醫院的就醫模式,合理分流病人,防止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發生,節約衛生資源,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衛生資源的優勢,把合作醫療事業做大、做強。
(四) 激發定點醫療機構在農合管理主動性
管理部門,圍繞醫改的方針,實行農合醫療服務準入制度,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定期考察,動態管理,制訂違規處理辦法,獎罰分明,加重違規違紀的處理力度,重獎參合者滿意的醫院,滿意的醫生,激發醫療機構在農合管理的主動性。形成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滿意,衛生事業得發展,良性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