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縣域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與對策
馬小寧
摘要:農村金融對縣域經濟支持功能弱化,其原因在于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競爭乏力、產品單一和服務質量不高。要依據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在宏觀政策指導下,構建適宜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合理的金融機構,并規范其制度,完善其經營和服務,以發揮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關鍵詞: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建設
縣作為中觀層次,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支持。因為金融具有推動作用,如能選準資金投向,在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條件下建優化的產業結構,就能加快產業調整,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的必要性 1.農村金融機構建設與完善能滿足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增強縣域資金流動。目前,商業銀行進行了戰略性調整,紛紛把分支機構從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縣鄉撤出,把經營利潤低的項目進行合并與轉移,放棄了縣域地區,特別是在貧困縣域,形成農村金融服務真空。因此,建立農村金融機構,完善機構經營管理制度,能滿足縣域經濟發展資金需要,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h域經濟中、特別是貧困縣和少數民族縣,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才能推動企業發展。 2.農村金融機構建設與完善能促進資金安全運行,促進縣域優勢產業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建立與完善,可以把籌集到的閑置資金進行合理轉化,使分散資金有效集中,合理和安全的運作與投資,提高資金效率。同時,資金只有在金融機構體系內部合理運動,安全性才能有保證。農村金融機構建立與發展能優化投資安排,靈活調度與使用資金,畢竟金融機構擁有大量專業技術人員,有豐富的資金調度經營經驗,能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讓資金和產業進行結合,確保資金使用的最佳效果。 3.農村金融機構建立與完善能創造多樣化金融服務,滿足縣域經濟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是在打破傳統商業銀行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現實,充分農村經濟地域性、季節性、資金需求分散性和貸款條件相對不完全性的特點,設計出符合農村經濟需要的金融服務,突出了“農性”,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農村金融機構作為縣域金融市場主體,能激活農村金融市場,轉化資金使用方向,有效地進行資金融合,為供需雙方提供有效的融資渠道,改變農村信用社獨家壟斷局面,促進各金融機構良性競爭,提高三農服務水平。 二、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的模式 1.強化農村信用社定位,優化信用社資產結構。首先,要堅持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主體地位。農村合作銀行可采用商業銀行模式,在經營中要以農為主,以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盡可能地滿足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其次,要立足縣域,堅持資產與負債的優化管理,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采用靈活的信貸政策,為三農發展服務。最后,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信用聯社工作要在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改變管理和服務方式,設計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 2.建立村鎮銀行,服務農村經濟。首先,對村鎮銀行要給予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保障村鎮銀行經營管理需要。銀行監督管理部門要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資本金及時到位,控制信貸規模,合理限制貸款投向,用靈活的機制促進村鎮銀行發展。其次,要控制信貸風險,靈活信貸政策。村鎮銀行貸款對象是農戶和中小企業,具有特殊性,因此應靈活信貸政策,采用擔保簡單,手續簡便,小額信用原則進行貸款,但同時要加強風險控制,避免風險產生。 3.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吸收轉化民間資本。首先,要積極發揮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作用,實現資金優化組合,提高閑置資金的運行效率。農村資金互助社是互助性機構,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民間資金短缺,實現資金的互通有無,實現農村資本的優化,提高資金的運行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要強化資金風險控制技術,完善貸款評價體系,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確保貸款安全,以實現資金的良性循環與周轉。 4.設立農業保險公司,分散農業經營風險。首先,要擴大經營對象和范圍,把所有的農戶和中小企業納入經營對象,吸收大量的保險基金,增強服務能力。要合理、科學地設計保險產品種類,盡可能與農村和縣域經濟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其次,要通過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吸引外來資金進入,采用多元化的資產重組方式來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最后,要進行全方位地調查與研究,設計符合農民和中小企業需要的保險產品,制定合理的規避風險措施,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上采用預防和干預機制,降低農業風險,實現公司穩健運行,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5.組建專業性擔保和貸款公司,實行專業化運作。首先,要進行專業化、規范化運作,幫助農民和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擔保和抵押貸款公司要實行獨立法人體制,專業化運行,擺脫行政的干預,獨立經營。專業性擔保融資機構要對資產價值評估、貸款對象核準和貸款戶信用價值評價等方面進行科學性、專業化運作,保證貸款安全和盈利。其次,擔保融資機構要盡可能地為企業融資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在資產評估上要堅持市場化,在融資條件方面要科學化,在信用評級上堅持實際化,千方百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優惠擔保,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資金不足。 6.擴大郵政儲蓄銀行功能,實現小額信貸支持。郵政儲蓄銀行是縣域經濟中新出現一種新型的金融機構,其分布地域廣,和縣域經濟結合緊密,在經營網點規模上有著特殊優勢。首先,要加快經營體制轉變,實行存貸結合的銀行經營模式,增強經營實力。在經營中,要在量力而行的原則下開展小額信貸,為中小企業和農戶服務。其次,要轉變經營理念,實行資產負債管理,樹立資產風險意識。 三、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的策略 1.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農村金融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建立特色和支柱產業,形成良性經濟發展圈。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就更具有生命力。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發展特色經濟,建立支柱產業,形成以支柱產業為龍頭,輻射相關產業的產業集群,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建立農業專業化組織,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對縣域經濟中的市場、土地、林權、財產等一系列制度進行改革,解決農民貸款抵押物少,價值變化大問題,確保與金融需要的配套制度改革得于落實。完善動產擔保制度,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創造資金安全穩健運行機制。要規范財產質押制度,強化房屋、土地和資產的擔保制度,實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進行信用準確評級,為中小企業和農民提供融資的外部條件,尋找信貸資金運用可能性。要利用現有資料建立企業和農戶信用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機制,保證信用評價公平,增強信貸資產的質量和效益。 2.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必要支持,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能力。向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在稅收和財政方面給予優惠,必要時向農村金融機構增加信貸資金。積極動員和組織大型的戰略伙伴進入,增加農村金融機構資本金,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在可能時利用財政進行補貼,以分擔農村金融機構風險,鼓勵其發展。鼓勵縣域經濟中的優勢企業和農業特色企業向農村金融機構融資。中小企業向農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時,政府要給予貼息鼓勵,這既支持了企業發展,又支持了產業和金融的有機融合,形成良好的銀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