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新農村建設
楊國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分析
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對教育、健康以及職業培訓和遷移等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資是形成人力資本的主要形式。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要由政府和農村居民家庭兩個投資主體進行,因此改革以來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可以由政府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教育和醫療保健支出狀況來考察。
首先,政府對農村教育投入的考察,我們可以用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的預算內中小學生人均事業費支出來觀察。1993年以來,政府對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是持續增長的,尤其是2000年以來的增長幅度較快。2003年,農村中小學生人均事業費支出分別由1993年的267.26元和144.79元,上升至871.79元和810.07元,分別增長了3.26倍和5.59倍。對小學教育的投資增長超過了對初中教育投資增長的速度。
從總量方面衡量,1993年我國農村初中教育經費為118.64億元,農村小學教育經費為231.97億元;2002年,這兩項指標分別達到425.38億元和825.40億元,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比1993年增長了3.57倍。這一增長率是高于同期GNP的增長率的,但它又是低于我國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率的。
其次,改革以來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支出額也一直都是上升的(見圖1)。1985年農村居民家庭戶均教育投資支出為12.5元,醫療保健支出為7.7元;2003年,這兩個指標分別上升為235.7元和115.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在這一期間增長了17.4倍。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結合更多的統計數據計算即可得知,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所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也是歷年上升的,不過在有的年份上升較快,而有的年份較慢,2003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18.12%,比1985年增長了11.81個百分點。
這里還沒有考慮人力資本投資的其他形式所存在的問題,如職業教育與培訓以及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滯后等。事實上,僅僅由以上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的簡要分析就已經可以看出問題所在。政府對農村的教育投入是在政府全部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長期不足3%的狀態下進行的。這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國GDP的高速增長帶來的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但其中僅有不足3%的資源被投入到教育事業發展中去,并且這其中的大部分資源還是被投放到了城鎮而非農村。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教育投入與教育所承載的提高人口素質的重任是明顯不相稱的。另一方面,農村家庭由于長期的收人及消費水平的低下,人力資本投資的絕對水平仍處于較低的層次上,這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不足和投資總量水平的低下,結果則表現為農村地區人口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見表1)。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截止到2002年,農村地區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初中水平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重仍高達55.52%,而同期城市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初中水平以下的人口僅占7.37%,農村這一指標比45.19%的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還要落后10.33個百分點。
這樣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與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將導致第一,農業勞動生產率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現代化難以實現;第二,農民缺乏就業競爭力、收入水平難以迅速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受阻;第三,各種支農政策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這些都將嚴重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二、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促進新農村建設
當前,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在于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解決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限制因素。
1.加大政府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教育的發展是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和實現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偏低,對于農村教育的投資更是不足,中央和省級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用于基礎教育部分少之又少,基礎教育投人基本上由基層政府承擔,這種政策是有悖于“基礎教育收益率最高”的原理的。由于基層政府財力不足,政府負擔的基礎教育投資比例較低,農村家庭教育投資支出的負擔比較沉重。這也是廣大農村學齡人口人學率低、輟學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規范化的教育投入機制,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并為農村基礎教育積極尋求多渠道的籌資模式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生產過程中的質量與結構問題是制約人力資本功能實現的內部條件。由此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內容和體制也亟待改革,目前的教育內容和體制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作用并不大,沒能將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的實際相結合。因此,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的內容與管理模式都應當積極轉變,應把基礎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同時還應當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職業技術培訓等。
2.公共資源適當向農村傾斜,推廣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對農村公共投入的長期低下,除使農村教育的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外,還嚴重制約著農村文化、科技、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農村勞動者身體和文化素質,就應打破資源占有和分配上的不公平狀況,運用市場和行政兩種手段,推動公共資源適度向農村傾斜,讓農民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利用公共資源的權利。
按照人口經濟學理論,控制生育率與提高人口素質是互促互進的關系。當前控制人口增長的難點和重點在農村,農村育齡人群素質不高又是問題的關鍵。應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與倡導優生、優育、優教及少生結合為一個綜合目標來抓,通過提高育齡人口和勞動者的素質帶動生育率的降低,通過降低生育率來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從而實現提高勞動者素質與降低生育率的良性互動。當前,一些地方實行的農村計劃生育子女的父母老年退休獎勵扶助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應把這項政策加以總結和推廣,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加大獎扶力度。
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維護和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健全,不僅僅是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人口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的生存保障問題,它更應當著眼于農村人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發展問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可以起到維護和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對于中國農村現階段而言,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通過降低家庭保障成本和增加農民長期總收入水平的途徑,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但現階段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仍是十分不健全的,除了有限的救災救濟以及“五保戶”制度等非正規的保障制度外,農村人口基本上游離于正規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養老保險的漸漸萎縮和合作醫療的進展緩慢都是令人十分擔憂的。當前也正應以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尤其是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作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核心。
4.特別關注對農村不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貧困人口構成了我國弱勢群體的主體。我國鄉村的極端貧困人口已經由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不足3000萬人。普遍的極端貧困狀態已經成為過去。但鄉村貧困人口的數量規模仍很龐大。如將鄉村貧困標準由現行的625元提高到865元(按1999年價格計算),國家統計局專家據此計算出我國鄉村貧困人口在1999年底應為1223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3.4%,其中絕對貧困人口為3400萬人。世界銀行(1995年發展報告)曾指出: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的投資,有助于鏟除貧困的根源。由于勞動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窮人賴以生存的唯一寶貴資本,因此用教育來提高這種勞動力的生產率就是同貧困斗爭的最有效的途徑。另根據C.S.貝克爾等人的研究結論,如果初始人力資本缺乏或達不到一定的水平,經濟發展就難以啟動,或者最后又會回到原來落后的穩定狀態。因此,不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問題需要特別的關注。
量化研究顯示,如果每個農民受教育水平增加一年,那么他從事非農活動的可能性會增加2.2%;一個地區初始人力資本存量將提高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4.52%。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