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幾個關鍵環節
未知
[摘要]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把握好關鍵環節,以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城鄉統籌作為基本理念,以創新體制機制作為重要保障,以培育新型農民作為基礎工程,努力探索符合實際的新農村建設新路。
[關鍵詞] 社會主義新農村; 經濟發展; 城鄉統籌; 體制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重大的歷史任務。把這一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抓住關鍵環節,創新思路,扎實推進。
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多管齊下,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第一,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在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過程中,政府要通過良種補貼、培訓補貼、大中型農機具補貼和退耕還林還草補貼等多種方式,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第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通過安排專項資金、給予財政貼息和補助等形式,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第三,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要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加強對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引導和服務,在市場準入、融資條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第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強和改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創辦和扶持發展一批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第五,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間。農民進城務工,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發揮我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增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應繼續促進農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動,依法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形成城鄉互動、以城促鄉的良性格局
統籌城鄉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統籌城鄉發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建設新農村,要和推進城鎮化進程有機統一起來。城鎮化和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分割開來,更不是要把新農村建設與推進城鎮化對立起來,而是要使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貫徹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發揮好工業和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著力提高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水平,帶動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建設。
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解決好建設什么樣的新農村的問題。搞好科學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必須立足于統籌城鄉發展,把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來統籌謀劃和安排。要把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統籌編制城鄉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城鎮體系建設規劃和村莊布局規劃。
建設新農村,必須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管理體制。要進一步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努力改變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改革經濟社會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革勞動和就業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
三、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深化改革增強內在動力
建設新農村的過程,就是從根本上調整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的過程,是農村又一場更為深刻的革命。必須把推進農村改革作為著力點,不斷創新體制,加快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協調共進的新機制,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激發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一是改革投入機制。政府財政支出、基本建設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政府向農村投資的方向,應首先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為急需、農民個人解決起來不經濟或無力解決的問題,重點要放在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體系、文化事業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性方面,以提高投資效率和效果。
二是創新土地制度。要加快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探索保底分紅等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制合作,以增強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
三是完善就業制度。要加快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千方百計擴大農民的轉移和就業渠道。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巨大作用,把工業園區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把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結合起來,增強區域經濟和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取消一切歧視農民轉移就業的政策和做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和就業體制及服務體系。
四是健全保障機制。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著力完善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醫療合作、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保障,以及社會救助、優撫等制度。重點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全面覆蓋,不留死角;二是應保盡保,沒有遺漏;三是提高標準,規范發放,真正建立起涵蓋各類符合條件對象、整體保障水平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不斷增長的穩定機制,確保實現“貧有濟”、“病有醫”、“孤有養”、“失有扶”、“幼有學”和“困有助”的目標。
五是探索管理機制。實現科學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明確黨支委、村委的定位和職能,建立“兩委”新關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堡壘作用。針對當前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變居民、農村變社區的新情況,要突出加強轉換后的后續管理,加快農村社區自治創新,強化農民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構建農村社區管理新體制。
四、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沒有新農民就建不成新農村。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
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必須著眼于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全面提升農民在經濟、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綜合素質。一是圍繞造就經營型農民,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要強化農民創業致富技能培訓,提高農業、農村和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激發農民創業致富的熱情,讓更多的農民獲得創業致富的機會。二是圍繞造就學習型農民,增強農民的文化底蘊。要引導廣大農民強化學習意識,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農村新增勞動力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養。三是圍繞造就文明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文明素養。要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倡導農民樹立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要引導農民增強環保意識、衛生意識,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加快公共衛生設施建設,自覺保持農村環境的衛生整潔;要廣泛開展爭創文明村鎮、文明戶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四是圍繞造就懂法守法型農民,強化農民的法制意識。要把加強農村法制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條件,結合“五五”普法工作,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活動,幫助農民盡快掌握一些應知應會的法律常識,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政策法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