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談農村城鎮化與農民市民化的協同發展

翟秀海

內容摘要:我國農民市民化步伐要滯后于城市化進程,拋開制度供給不足、農民適應性差等問題之外,還要確定農民市民化的主體范圍,本文在探討消除二元社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提出應給農民以國民待遇,從而最終消除城鄉差別,這是我國農民市民化的最終出路。

關鍵詞:市民化 城鄉一體化 城鎮化

農民市民化的研究視角

農民市民化是現代社會結構轉型的必然,然而在我國學術界,對于農民市民化概念還沒有明確的、公認的界定。但從市民化的主體來看主要包括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農民向城市轉移并逐漸成為市民的過程,其重要的標志就是農民在身份上獲得作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相應的社會權利(包括居留權、選舉權、受教育權、勞動與社會保障權、社會事務管理的參與權等等)。這是從城市的視角來構建農民市民化,市民化的對象主要是指已經遷移到城市中農村流動人口。第二種觀點是指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借助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使現有的傳統農民在身份、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及生產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轉化,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因此,市民化過程的實質是農民爭取“市民權”的過程。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并沒有推動相應的農民市民化過程,其重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導向和學術研究的重點被局限在基于城市視角的市民化過程,主要關注的是那些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那部分人和城郊失地農民,把城市化看成是農民市民化發展的重要舞臺和載體,這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因此農民市民化不僅僅是農民社會身份和職業的一種轉變,也不僅僅是農民居住空間的地域轉移,而是社會權利、角色意識、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一系列變遷過程。農民市民化的最終目的和意義,不是讓所有的農村人口都遷移到城市,而是要讓所有的人口,無論是居住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能夠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在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逐漸消除城市差別。

農村城鎮化是我國農民市民化的必然選擇

(一)農民市民化要與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相適應

在城市化的發展道路上,大多把城鎮化作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因此,我國的城市化不是單向的城市化,即單純地促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而是雙向城市化,即一方面促使部分農村人口通過多種方式向城市轉移,成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加強農村建設,使農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達到城市水平,實現城鄉的融合,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城市文明,分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農村城鎮化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載體

在過去的多年中,城市化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起了積極作用,今后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還會有大量的農民向城市轉移,最終成為市民。問題的關鍵是,一方面,目前我國仍實行高強度的二元經濟結構,戶籍制度、就業、保障等種種制度性障礙仍阻礙著農民向城市流動。另一方面,拋開制度性因素,就中國國情看,占全國人口70%多的農民,通過大量的人口遷移來實現農民市民化,這是不現實的。在實踐中,由于大量農民遷移到城市,給流入地帶來了人口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已越來越讓現有的城市無法接受。一些現象都表明:城市化不能作為中國農民市民化的重要舞臺,因此,我國農民市民化必須通過實施城鄉一體化,逐步消除城鄉居民在就業、社會保障、教育、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和使用等方面的差距。 推進農民市民化的途徑

(一)改變原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體制

1.推進戶籍改革,消除農民市民化的體制障礙。首先要打破掛在戶籍名義下的種種權利壁壘,取消隱藏于其背后的權利資源分配體系,讓農民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及民主政治權利和待遇。其次是要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居民戶口管理模式,實施以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以職業確定身份,最終實現城鄉人口一體化管理。

2.創新土地制度,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的長期化和固定化,增強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促進已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出售長期經營權,使土地規模經營得以實現,推進經營效益。為了防止農民將賣地的收入在短期內用光,各方都應為失地農民的未來生活和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地方政府和土地開發商應共同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把一部分土地收入拿出來建立失地農民保障基礎賬戶,并納入地方統一的社會保障基金進行統一管理,為失地農民建立應有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

3.按國民待遇原則,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城市已經基本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還比較薄弱,農民實際上是游離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邊緣群體,這是缺乏社會公平的。依據現有條件,我們有選擇有重點地展開,分步走,先解決眼前的困難,逐漸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二)建立平等的公共物品供給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導致當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如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提高農村公共服務體制,要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范圍,建立問責機制,公共財政支出應做到城鄉均衡發展,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確保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和基礎設施等的投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

(三)按現代城市要素建設小城鎮

農村城鎮主要是指縣轄鎮和農村重要中心城鎮,在城鎮的發展布局和規劃上要按現代城市功能和城市觀念來建設,使小城鎮具有現代城市的功能。城市在現階段最為突出的是為生產服務的功能,其中包括市場功能、信息功能、金融保險功能、通信功能等。這意味著建設城市不僅僅是建設居住環境,其首要內容是功能建設、市場建設。在城鎮建設中,要把農民納入到規劃中,公共基礎設施應作為公共品或準公共品加大投入,適度擴大城區規模,提升規模效應,并及時推動戶籍、土地、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變革,促進現代文明生產和生活方式在農村的傳播和確立,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入小城鎮生活。

(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民就業能力和文化素質提高都必須通過教育的途徑來實現,因此,政府、社會等應擔負起這個責任,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面向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從組織上、制度上和機制上進一步確保教育培訓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農民也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要善于抓住機遇,不斷超越自我,積極參加各種職業培訓,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勞動技能,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對勞動力的要求。另外,還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意識,充分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各種興趣和愛好,增強市民意識,提高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

(五)優化產業布局

優化產業布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體系不斷優化。隨著產業布局的優化和產業的聚集,農村小城鎮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改變,城市文化對鄉村的影響加大,農村地區的城市性會顯著提高。在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在勞動收入、勞動環境、居住條件、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差距,讓農村居民能夠享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從而達到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

總之, 農民市民化是我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其目標就是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城市文明生活、公平享受公共物品的權力等。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增加促進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制度供給,突破農民自身素質束縛,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實現城鄉融合,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陳映芳.“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J].社會學研究,2005(3)

2.葛正鵬.“市民”概念的重構與我國農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9)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