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過程中的媒體策略分析
黃俊華
摘要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社會化過程中,大眾傳媒的作用舉足輕重。媒體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信息來源、賦予話語權以及形象塑造的作用。推動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需要相應的媒體策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社會化 媒體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他們目前在1.5億農民工里占60%左右。隨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出現在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溫家寶也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享有同城市人一樣的福利待遇、生活條件,從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①作為社會化過程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如何適應自身社會角色的轉變,如何順利實現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的轉變,如何最終實現順利融入城市生活,是當前頗受關注的問題。
在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中,只有通過相應的社會化,新生代農民工才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提高在城市的生活能力。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是除了家庭、學校和同齡群體之外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眾傳媒既能促進青年社會化的進程,也能妨礙青年社會化的發展,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并存。處于青少年階段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由于已經脫離了學校這一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大眾傳媒對其社會化進程的作用更為明顯。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減少消極影響,以更好地推動這一群體融入城市,是需要新聞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關注的話題。
二、媒體在推動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中的作用
大眾傳媒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念具有塑造作用,對他們的行為活動具有影響作用。
首先,媒體是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信息來源。“大眾傳媒給人們帶來有關現代生活諸多方面的信息;給人們打開了輸入新觀念的大門;向人們顯示新的行為方式;啟迪并探討紛呈多樣的意見;刺激并加強對教育與流動性的期望……所有這一切在能夠接受外來影響的人那里將會導致更大的現代性”。②這些論斷表明大眾傳媒的普及和發展對人們現代性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城市中的“移民”,處于信息傳播水平高度發達的城市媒介環境中,加之他們自身受教育程度較高,“特別是中專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新生代農民工明顯高于上一代農民工。”③在其由農村向城市的轉變中,他們如饑似渴的汲取大眾傳媒提供的全新的信息知識。隨著生活空間的變換,大眾傳媒反映的外部世界同農村社會的實際生活存在的巨大的反差得以顯現,使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比其他群體對傳媒信息的反應更為強烈。這不可避免地給農民工的城市經歷與認知帶來沖擊,促發其思想與價值觀念的改變,推動他們的社會化進程,甚至帶來繼續社會化問題。在進入城市這一新的空間時,新生代農民工需要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中汲取信息,他們可以利用掌握的媒體工具為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獲取社會信息,既包括新聞、天氣預報等服務性信息,也包括利用網絡建立QQ群等方式拓展社交網絡。“原有的以血緣、親緣、地緣為紐帶的初級社會網絡得以維持鞏固。而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QQ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親朋好友緊密聯系在一起,幫助他們維持原有的社會網絡。”④新生代農民工利用網絡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社交的互動,也拓展著他們在城市的社會支持網絡。
其次,媒體生產著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中的話語。“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⑤由此可見,話語權的強弱代表了這個團體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影響。在社會化過程中,媒體不僅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來源,同時也是他們話語表達的載體和工具。在現代社會,媒體掌握著很強話語權,一般通過形成巨大的輿論影響話語生產。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化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往往可以借助媒體的力量得到解決。這些問題一經媒體報道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利益和輿論表達的途徑。如富士康的連跳,引起媒體的關注和連續報道,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由此引發的關于工人權益的社會討論,也影響著決策層的政策制定。
再次,媒體在新生代社會化過程中充當著形象塑造者角色。在現實的媒體報道中,由于某些媒體對農民工的偏見,存在著妖魔化這一群體現象。這種妖魔化在客觀上隱藏著一種話語暴力,反映了城市市民與農民工之間不對等的權利關系,同時也說明了在傳播活動中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低于城市民眾。根據傳播學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由于這個多數人的意見被城市媒體所掌握,所以在媒體報道時,處于少數人的農民工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在市民缺乏與新生代農民工直接溝通與互動的情形下,媒體報道就成為市民認識農民工的直接信息源,這樣由媒體構建的信息擬態環境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形象作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成為公眾刻板成見。“在此信息泛濫的時代,失去了傳播能力與傳播工具,就等于失去說話與表達的能力,甚至導致自我本質的喪失,并且將自我形象的詮釋權,拱手交于媒介掌控者的手中。”⑥媒體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負面形象塑造,又會反作用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化,造成他們更加游離于社會邊緣,阻礙其社會化進程。
三、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過程中的大眾媒體策略
公眾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形象及信息主要來源于媒體,只有在由媒體構建的交流空間中,公眾才能更好地理解認識他們,這樣就可以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化創建一個和諧的輿論環境。新生代農民工也依靠媒體塑造社會認同以及對城市生活的認同。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中調整媒體策略至關重要。
第一,進行積極而正確的輿論引導,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化營造良好氛圍。媒體應該在報道內容上選擇正面的健康的農民工形象,加大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貢獻的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他們社會化的輿論氛圍。同時,媒體要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在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市民中架起溝通的橋梁,為他們提供有利于雙方互動的平臺。這樣既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相互溝通、消除隔閡、和諧共處,又能使城市市民積極主動地與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社會交往和人際互動,在潛移默化中轉變雙方的思想,構建起雙方交往的社會關系網絡,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順利過渡。
第二,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話語權,使其在社會化進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中,要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注,給他們更多的話語權,讓他們的訴求轉變成現實的力量。
第三,媒體要堅持客觀公正的輿論立場。
作為媒體,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遵守職業道德,加強新聞自律。媒體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報道時,應該堅持聆聽各方面的原因,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提供給公眾真實全面的新生代農民工形象。
第四,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縮小他們的知識鴻溝。
根據知識溝假說,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城鄉二元對立中,由于農村經濟文化水平條件的落后,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對外部世界的知之甚少,鄉村知識與城市文明中存在一個巨大的知識鴻溝。作為“文化移民”來到城市的他們,突然面對呼嘯而至的城市文明,他們在最初的茫然后需要迅速融入城市文明中。大眾傳媒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向新生代農民工展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是他們認識與外部世界的一個連接點,通過媒體他們認識了外部,同時也是他們向外部世界表達自我的重要渠道。
第五,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媒介使用水平。
媒介素養反映了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和生產以及思辨和反應的能力。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新的傳媒技術速度非常快,手機在他們中間迅速普及就說明了新生代農民工對信息的渴求及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但是,大多數的新生代農民工只是利用手機實現通訊和游戲功能,利用網絡實現休閑功能,真正把手機和網絡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實現信息增值的少之又少。
因此,社會及媒體從業人員應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為他們普及媒體的相關知識,教會新生代農民工利用大眾傳媒獲取有用信息和各種知識的方法,以及利用大眾媒體表達自己的話語,讓媒體信息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服務,促使他們順利實現社會化。
注釋
①溫家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具有條件農民工融入城市》,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1041031.html。
②阿列克斯·英克爾斯等:《從傳統人到現代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③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課題組:《直面新生代農民工》,《調研世界》,2011年第4期。
④陳韻博:《新一代農民工使用QQ建立社會網絡分析》,《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8期。
⑤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頁。
⑥權波:《農民工媒介形象建構研究》,《青年記者》,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