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鼻內窺鏡聯合手術治療鼻竇炎的臨床觀察
徐章智
【關鍵詞】鼻竇炎 鼻內鏡 內窺鏡鼻竇手術
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傳統的手術方法創傷大、并發癥多、復發率高,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近年來,鼻內鏡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治療鼻竇炎的重要手段,現對2005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456例內窺鏡鼻竇手術的患者進行回顧,以探討基層醫院提高內窺鏡鼻竇手術的療效和減少并發癥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2005年-2010年我院收治慢性鼻竇炎患者456例,男性281例,女性175例,年齡18-65歲。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頭痛及頭暈史,一部分伴有噴嚏、流膿或清涕、嗅覺減退等癥狀,病程1年-20年。術前均常規鼻竇CT檢查,按照1997年海口會議標準進行分型和分期,其中I型306例,I期150例,II期136例,III期20例;II型107例,I期60例,II期28例,III期19例;III型43例。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表面麻醉,以1.5%丁卡英20ml加0.1%腎上腺素4ml的棉片,分3次表麻,采用messerk-lingver術式,先吸切鼻息肉組織,再逐步切除鉤突,打開篩泡,開放病變鼻竇的竇口,清理竇口及竇腔中病變組織。
術后用膨脹海綿填塞鼻腔,24-48小時后取出,用0.9%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每日3次,靜脈給予抗生素4-6天,一周內每2天清理鼻腔一次,一月內每周來院隨診。此后視術腔情況來院隨診,直至術腔上皮化。
2 結果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1997年海口會議標準,以術后6個月鼻內鏡檢查結果分為治愈、好轉、無效。治愈: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術腔黏膜上皮化,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見鼻腔粘黏,息肉形成,竇口開放不良。我科456例患者中術后治愈352例(79.42%),好轉74例(16.13%),無效20例(4.45%)。
3 討論
鼻內鏡手術具有手術照明好、多角度、視野清晰、創傷小、復發率低等優點,經過多年的發展及應用,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有效方法,但隨著手術廣泛開展,并發癥也不斷增多,現將自己的手術體會作如下總結:(1)術前適當應用抗互素和激素控制鼻腔竇腔炎癥,減少黏膜、水腫,從而減少手術過程中出血及控制手術范圍;(2)術前詳細讀CT片,了解鼻竇特別是篩竇和蝶竇的毗鄰解剖結構和變異,氣房氣化變異是避免手術發生嚴重并發癥的有效措施;(3)術中應注意完整切除鉤突,盡量保留中鼻甲,同期矯正鼻中隔,對不可逆的下鼻甲肥大進行成型處理,以便建立以篩竇為中心的各竇引流通暢;(4)術后處理與手術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故術后早期應清理鼻腔、鼻竇內的血塊、痂皮及分泌物,但應盡量減少清理、換藥造成的創傷。術后中期發現鼻腔粘連,造成竇腔狹窄和閉鎖,應及時處理,如有鼻黏膜水腫、息肉、肉芽組織應及時清除,同時服用抗生素及局部應用布地奈德。
總之,內窺鏡鼻竇手術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治療過程,完善的術前準備,有效的術中處理,耐心的術腔清理和合理的術后應用,是決定治療療效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