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農民消費研究:基于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視角
陳奇
摘要: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連續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目標鎖定于此。拉動農民消費對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和對于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大意義。然而,擴大農民消費有很多制約因素,如農民收入水平過低、農民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其中,農村消費環境是擴大農民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希望通過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啟動農村市場,從而擴大農民消費,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關鍵詞:農民消費;優化;消費環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國內需求發展緩慢,國外需求受金融危機影響又嚴重受阻,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都產生了重大變化。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由依靠外需轉向依靠內需。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過分依賴進出口和投資,對國內需求的重視不足。國內需求又分為城市需求和農村需求,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對城市需求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農村需求,而城市需求發展已逐漸步入正軌,發展潛力有限。因此,農村需求的發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需求的發展趨勢,擴大內需的關鍵便在于培育農民的消費需求[1]。然而,中國農民消費長期低迷,農村消費市場啟而不動,發展滯后。雖然政府對拉動農村市場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農村消費需求還是嚴重不足,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比其消費水平仍然偏低。
一、農民消費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消費環境不盡人意
對于農民消費長期低迷的原因,理論界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農民收入過低、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農民消費觀念保守等幾種觀點。我認為,農村消費環境差是農村消費市場“啟而不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是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原因。
(一)農民居住環境不利于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可以說,中國農村消費環境先天不足。農民聚居以村落為單位,而村落又以田地為中心而形成,在中國農村田地并非都像平原地區那樣集中,尤其是在山區,不僅分散而且面積狹小,這就導致農民分散而居的局面。農民居住過于分散使得農村商品供應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商品零售價格偏高,甚至有些在需求較小的農村,沒有商品供給點。由于農村居住分散,小村落人口少,無法發展第三產業,如餐飲、洗浴等服務業,農民的消費水平難以提高。
(二)農村基礎設施環境薄弱嚴重制約農民消費需求
在中國農村很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無論在布局、規模上,還是在檔次、質量、科技上與城市相比差距懸殊,或是農村對這些基礎設施的使用費用較高,遠不能滿足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電力供應不足,缺乏電力傳輸及相關設施,所有家用電器無法使用;自來水供應系統還不到位,無法使用依靠自來水的商品,如熱水器等;道路狀況不佳,運輸不便,農村與外界農產品交易和其他的經濟交易無法正常進行,而且,農民無法購買車輛和其他農用機械設備,也極大地限制了農民對先進農用機械工具的需求;手機和電腦網絡網絡覆蓋率還不夠,網絡建設成本較高,網絡信號不穩定,這些無疑都極大地抑制了農民對先進通訊商品的消費熱情[2]。
(三)農村消費品市場不完善挫傷農民消費熱情
在中國,絕大部分消費品生產和服務網絡都集中在城市,農村的消費品市場卻異常冷清。第一,市場總體規模小,商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在農村商業網點大多以農家超市、代銷點或鄉村集市為主,由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這些商業網點也呈高度分散狀,而且規模總體偏小,分散經營且實力不強,尚未形成系統的服務網絡,不僅服務質量差,而且農民購買的不少大型機械、電器的維修成本也比較高。第二,市場秩序混亂。一些不法商販在利益的驅使下,把大量劣質、假冒的商品在農村消費品市場上公然銷售,使農民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害。由于市場監管不力,一些經營者欺行霸市,哄抬物價,市場秩序得不到保證。第三,供求結構失衡。由于農村商業網點進貨渠道狹窄,進的貨樣式少,不能及時把新產品帶到農村消費品市場上;由于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的重點在于城市,而缺乏對農民消費問題研究,與農民收入、農村消費環境及農民消費心理相適應的產品不多,缺乏適銷對路的產品,使農民遭遇“買難”的尷尬。
(四)農村治安環境不佳限制農民消費意愿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上各種矛盾也凸顯出來,一些農民價值觀念扭曲,加之當地執法隊伍力量不足,農村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民外出務工的時間里,農村自我防備能力薄弱,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異常猖獗,特別是偷盜、攔路搶劫、甚至是殺人等惡性犯罪。農民出于自我保護,很少購買大宗、貴重商品。在這樣的治安環境下,農民培養出了謹慎的消費心理,他們的消費僅限于生存和基本生活消費,嚴重抑制了農民消費意愿。
二、中國農村消費環境失諧的原因分析
(一)優化發展城市的戰略是農村消費環境失諧的歷史原因
中國農村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由來以久,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目標,選擇了“城市偏向、工業先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忽視農村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兩個大局”方針,先發展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先富帶動后富,以農哺工,農民消費發展受到極大限制。政府優先發展城市的戰略不僅沒有在財政政策上傾斜農村,還剝奪了農村自我發展的空間,給農民造成大量損失。沒有政策支持,農村消費環境才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境地。 (二)城鄉二元結構和中央轉移支付不力是農村消費環境的失諧的制度原因
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這些“二元結構”把城市和農村嚴格地分開,嚴重束縛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的消費環境與城市相差越來越遠 [3]。農村消費環境不佳的另一個制度原因是政府對農村的轉移支付作用有限。現行的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制度,不管是在支付規模上,還是在支付形式上都沒有剛性規定,對農村的轉移支付缺乏透明性。于是就出現了挪用專項款、搞政績工程、領導項目和感情項目等一系列問題,而很少真正用到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上,起不到均衡地區間差異的作用。
(三)相應法律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強是農村消費環境差的社會原因
目前,中國規范農村消費的相應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地方政府很難依據憲法精神制定具體法規來保護農民利益。加之農民法律意識不強,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也只能自認倒霉。由于農村執法隊伍力量不強,在保障農村治安穩定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的公安機關在接到農民報案后,只接受不處理。使農民對地方執法隊伍信心不足,無法安心進行農業生產,更不敢進行貴重物品的消費。
三、改善中國農村消費環境,擴大農民消費的對策
(一)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改善農民居住環境,促進分散農民集中定居也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政府在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后,應積極推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在此基礎上,建集中生活小區或是實行村莊合并,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把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建成新村。當地農民應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啟動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二)提高對農村的財政投入的效果,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為提高中央財政對農村的轉移支付能力,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建立嚴格的專項撥款項目準入機制。把好專項撥款立項關,清理和壓縮現有的專項支付項目,取消當前一些名不副實的項目、重復交叉項目、過時項目,把這些款項歸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和監督制度,提高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效果。對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建立監督評價體系[4]。在此基礎上,政府加大向農村薄弱的基礎設施方面傾斜,為農民消費提供條件。對農村的轉移支付也具有層次性,只有了解農民對不同層次的基礎設施的需求愿望,政府才能因農民不同需求從而給予滿足,農村具備了各種消費條件,農民才能夠積極消費。
(三)規范農村消費品市場秩序,完善市場機制建設
首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確保工商部門嚴格執法。地方政府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精神,出臺一些具體性的政策,對侵犯農民消費權益行為作出明確的、嚴格的處理。地方政府還須建立一套長效監管考核機制,對工商部門的執法力度實行考核,對那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勾結不法商販的執法者予以嚴懲,切實保護農民消費權益,提高農民消費信心。其次,健全商品流通體系,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地方政府還須鼓勵企業投資,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解決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同時,地方政府應該配合企業做好對農村市場的調研,認真分析農村市場的特點和農民的消費心理,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有針對性地開發和生產滿足不同層次農民需求的產品,提高對農村市場的有效供給,充分挖掘農民的消費潛力。
(四)強化農村執法力度,保證農村社會穩定
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治安管理的投入,加大農村的執法隊伍力量,加強農村執法力度,違法必究,從嚴從重,給農民創造安全放心的生產生活環境。對那些消極懈怠、甚至是勾結不法分子侵犯農民權益的執法者予以嚴懲,維護法律權威。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用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農民樹立正確價值觀。
[1]中國人民大學課題.擴大農民消費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8):20-39.
[2]胡雪萍.優化農村消費環境與擴大農民消費需求[J].農業經濟問題,2003,(7):24-27.
[3]張飛.后危機時代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9):52-56.
[4]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