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背景下的農村消費研究
李繼紅
2·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慢。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什么樣的收入水平決定什么樣的消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經歷了前期的高速增長之后,從90年代中期以來,總體上呈回落減緩之勢,而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日益加大, 2007年曲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474元,與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差距更大, 2006年全國有20個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貴州的4·6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 200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3·27∶1,④曲靖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4·05∶1。雖然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強農、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動農民收入增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農民人均占有生產資料多少和技術、市場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農民工外出務工受到嚴重沖擊,農民收入增長面臨更復雜更嚴峻的困難和挑戰。由于收入水平低,導致農民量入為出,甚至有入也不敢出,謹慎消費,難以形成強勁的消費能力和旺盛的消費需求。 3·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民支出預期太高,收入預期不確定,有錢不敢花。當前,農村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嚴重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不斷增加,收入預期不容樂觀。農民在教育、疾病、養老、婚姻、建房、傷亡、喪事等方面的預期支出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負擔和必須承受的巨大經濟和心理壓力。農民普遍感到未來預期負擔尤其是子女教育的負擔過重。據調查,一個四口之家的普通農戶,如果兩個孩子都上中學、大學,將花費十年乃至十幾年的積蓄,許多家庭為此不得不債臺高筑,一定時期內“因教致窮”、 “因病致窮”的現象有相當普遍性,這些嚴重阻礙了農村消費。因此,即使現階段農民收入增加了,在當前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教育、婚喪、疾病等剛性支出壓力巨大,收入預期不確定的情況下,必然導致農民有錢不敢花,嚴重制約農村消費需求增長。 4·西部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消費環境差。 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很多地方普遍存在著電網老化、電價偏高、電視接受信號和手機信號弱、質量不高、覆蓋面不寬。路況差甚至不通公路。生活用水缺乏,尤其是冬春兩季更為突出,通自來水的村莊更少等問題,因此很多耐用消費品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導致農民即使想購買也有條件購買而不能購買,嚴重壓縮了電視、冰箱、摩托車、移動電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在農村的市場需求。二是農村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民購買日用工業品尤其是家用電器產品不方便,售后服務不完善,不合格的商品無法退換,商品壞了無法修理。三是農村打假維權力量弱。由于不少非法經營者將制假售假的“陣地”轉向農村,農村商品質量沒保證,農民維權缺乏有效的機制制度和組織保障,很難及時發現問題并實施有效的監督,農民消費心存余悸,很不放心,嚴重打擊了農民的消費信心。 5·金融支持乏力,限制農民消費需求。當前農村基層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的機構網點基本撤完,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發展的信貸品種主要是生產性貸款,對農民提出的因子女升學、就醫、婚嫁等借款申請,需要提供有固定收入的擔保人或財產抵押等較高的資信憑證,致使大多數農戶只能向親戚朋友舉債,有的甚至不得不從民間貸款渠道取得資金。其他如耐用消費品的購買,購建住房等信貸需求,基層金融機構基本沒有給予支持。 6·缺乏有效供給,新的消費熱點難以形成。 農村消費需求不足不僅受收入水平、消費環境和消費觀念的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供給結構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工業企業的產品開發以城市為中心,多數商品的品種、功能、價格不能適應農民的消費需求,缺乏能夠有效刺激和引導農民進一步消費的代表性工業產品。同時,農村最需要的優良種子、農藥、化肥以及農產品加工、貯存設備、適用實惠的農機產品也相對不足。農村的消費熱點和集中點難以形成,農民本來就很有限的購買力難以充分釋放和激活。 三、拉動農村消費的對策措施 按照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從農村改革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拉動農村消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基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的客觀背景,基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發展的需要,拉動農村消費必然成為擴大內需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的政策著力點,因為農村消費需求起點低,基礎差,人口多,潛力大,希望和前途也更大,為此,只有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標本兼治、長短結合、軟硬結合的對策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消除制約農村消費的歷史性、體制性因素。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關鍵在于農民收入偏低,農民收入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分割的歷史性、體制性因素。必須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為擴大農村消費提供體制機制支持。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提供收入支持。擴大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快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防災減災事業,加快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降低農民支出增加預期,穩定農民收入預期,為擴大農村消費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2·建立農民增收長有效機制,改變農民長期收入預期。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調整農業的產品結構,努力提高農產品的數量規模和內在質量,提高產品加工率、轉化率、升值率,培育一批特色、高效、大規模、高質量、產業鏈長的基礎產業,使農民在結構調整和產品開發中不斷增加收入。改革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培育發展新型經濟組織,帶動和帶領農民進入市場,延長產業鏈,使農民從儲藏、加工、流通、銷售環節獲得適度合理的利益。切實保護農民工權益,·91·擴大內需背景下的農村消費研究★李繼紅★做好農民工就業再就業工作,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逐步使農民工進得去、住得下、能就業、能創業。通過上述各方面的綜合措施,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民長期收入預期,有效擴大農村消費市場。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一是加大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激活農民潛在購買力,為家用電器、電信等產品進入農村市場創造良好條件。二是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要結合各地的資源優勢、產業結構、交通條件、人口密度、消費特點等因素,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供銷社二次創業”、“財政補貼家電下鄉”等為載體和契機,培育一批以集中大中型商貿農貿市場為依托,以批發市場為骨干,以遍布村寨網點為延伸的布局合理、功能合理的市場體系,農民對工業品買得了、用得起、修得了,對農產品賣得了、賣得好,方便農民消費。三是下大力氣為農村消費提供維權服務。工商、質檢、消協等部門要下大力,把農村維權、監督納入工作內容,為農村提供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監督管理和信息服務,嚴肅查處傷農、坑農行為,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農村消費營造良好服務。 4·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和降低農民支出預期。一是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二是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業科學文化素質,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成果,落實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加快普及農村高中教育。三是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四是探索建立城鄉有效銜接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和補貼水平,建立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五是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和改善農村環境。①5·引導農民樹立和培育正確的消費觀念。 要大力提倡和引導農民喜事新辦,喪事從儉,革除各種陋習,杜絕農村中日益漫延的效仿、攀比、封建迷信等消費行為和觀念,改變不良消費習俗,促進農村消費不斷向健康文明科學的方向發展。 6·以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為目標,大力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刺激農村消費。金融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精神和部署,加大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完善,進一步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開發適合農民農村的消費信貸產品,完善服務,盡可能地滿足農民消費信貸需求,盡可能地啟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使農民的預期消費變為即期消費,拉動農村消費市場。 7·加強農村工業品研發,增加和引導 農村工業品消費市場的有效供給,工商企業要善于抓住和發掘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加強對農村市場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農村需求和農民消費特點,開發生產出適合農村和農民消費需求的價廉物美的產品,著重發展操作簡單、價格適中,不易損壞和適用面廣的產品,不斷提高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農村消費水平,如此,則不僅有助于解決企業自身的發展問題,更有利于解決客觀層面內需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