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后四川災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鄭洲 楊明洪 敬珊珊
2.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在阿壩州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大,發展速度也較為迅速。這首先與阿壩州近年來重點實施了以水電為龍頭,以高耗能工業、醫藥工業、建材工業等共同發展的工業格局有很大關系。隨著國家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投入逐漸增加,工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帶動作用也逐年增加。2006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8.7億元,比2002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55.4%。工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3.2%,成為拉動阿壩州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次,與阿壩州農村加工業快速發展有很大關系。如2000年投資3000萬元建設年加工6380噸牛肉制品及副產品生產基地,以及若爾蓋萬噸直飲牛奶生產線等農村加工業項目。到2006年底,阿壩州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的各類企業達3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州級7家,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7000萬元,龍頭企業對農戶增收的帶動作用明顯,帶動農戶2.6萬多戶。 3.第三產業健康發展。2000年,阿壩州開始重點發展旅游產業,當年共接待游客19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9.6億元。2001年,共接待游客24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34億元,來自旅游的稅收超過7000萬元,彌補了自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財政的巨大缺口,旅游經濟取代了"木材經濟"。此后,阿壩州加快了旅游產業發展步伐。2006年,阿壩州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72.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1.8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40.9萬人次,實現外匯收入9700萬美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州GDP的71.0%,旅游業已成為阿壩州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由此可以看出,地震發生前,阿壩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農村產業結構逐漸優化。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的格局逐漸改變,農民人均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1169元逐漸增加到2006年2085元,六年時間內阿壩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幾乎翻了一番,這是近年來阿壩州經濟發展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就。 但同時也還可以看出,近年來,阿壩州經濟能夠實現快速發展,是與政府大力投資工業有很大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近年來,阿壩州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發展速度也是比較快的,但從發展質量來看,第二產業依然是高投入、高耗能、低產出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發展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短短的六年時間內,阿壩州就相繼投巨資建立了以下工業生產項目,如投資35280萬元在阿壩州建設15萬噸電解鋁工程、投資2127萬元建設20萬噸水泥廠技改工程等項目。如果僅從短期經濟效益來看,這些項目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解決了當地農牧民群眾就業問題,增加了當地農牧民群眾經濟收入,然而,從長期社會綜合效益來看,這仍然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發展前提,特別是阿壩州作為我國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切實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其戰略地位尤為重要。 四、震后阿壩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思路(2008-2010年) 地震發生后,阿壩州全州人員傷亡較大,民房倒塌、損毀也非常嚴重,導致很多人無家可歸,基本生活條件都難以得到保障。農村公路、電網、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破壞嚴重,部分農田和耕地遭到嚴重破壞,阿壩州農業生產發展舉步惟艱。阿壩州工業發展遭到重創,尤其是作為支柱產業的電力企業受損尤為嚴重,境內130座電廠、256.9萬千瓦裝機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損失。目前,阿壩州工業發展基本全面停產。因交通道路遭到嚴重破壞,通信設施損毀嚴重,加上余震可能造成的山體滑坡,隨時都會威脅游客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近期內國內外游客到阿壩州旅游的游客人數必將減少,作為重要支柱產業的旅游業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 面對地震災后重重困難,不論是當地各級政府與人民群眾,還是關心阿壩州經濟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認真思考地震災后阿壩州的恢復重建問題。特別是阿壩州作為一個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偏遠山區,如何緊密聯系實際情況,研究災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以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阿壩州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阿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筆者認為,在中央政府與四川省政府擬定的重建規劃中,在近期(即2008-2010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做好準備工作。 1.積極爭取中央政府投入的專項重建資金,抓緊時間完成重大基礎設施恢復與重建工作。首先,一定要抓緊時間高水平、高質量建設"都汶公路",打通成都到汶川的陸路快速通道。與此同時,還應抓緊馬爾康機場建設,恢復成都至阿壩的空中走道,以期早日恢復阿壩州的旅游產業及其它相關產業發展。其次,在恢復縣際公路重建的基礎上,重點應建設好農村道路建設,尤其是要加強對鄉鎮與建制村之間的道路建設,以暢通廣大農牧區的人流與物流,活躍城鄉經濟,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2.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作好縣城、鄉鎮與社區居民居住點的選址工作,特別是對居住相對偏遠分散、生產生活條件相對惡劣的農牧民,要充分抓住恢復重建契機,建立相對集中的新型農民生活社區,讓他們盡快轉移出來,使其生活更加安全和舒適。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需要,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在建立集中新型農民生活社區的同時,政府還可集中有限資金配套完成水、電、路及文化生活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盡量降低重建成本。當然,隨著新型農民生活社區逐步建立,有助于拉動城鎮經濟發展,為今后發展第三產業奠定基礎。同時隨著農民大量轉移出來,土地資源可以集中使用,為今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鋪平道路。 3.積極爭取國家優惠財政與稅收政策,優化投資環境,恢復投資者信心,繼續推動城鎮與農村加工業發展。地震發生后,阿壩州大部分城鎮與農村工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失,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將因此受到較大影響。出于投資安全需要,難免會有部分投資者將資金撤出阿壩。此時,政府若不及時采取相應優惠政策措施,這將嚴重影響阿壩州今后城鎮與農村加工業發展。基于此,當地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優化投資環境,恢復投資者投資信心,持續推進城鎮與農村工業發展。 4.在近期的恢復重建工作中,還應抓緊時間加強對當地群眾各項技能培訓,使其成為阿壩恢復重建與發展的真正建設者。無論是當前阿壩的恢復重建工作也好,還是今后阿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好,最終動力來自于當地人民群眾。因此,要使他們成為阿壩州恢復重建與發展的真正建設者,就必須加強對當地群眾各項技能培訓。發展特色農業經濟,需要農業科學技術,當然更需要大量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勞動者;發展旅游經濟,更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要使他們在今后阿壩經濟發展成就中直接受益,目前就必須抓緊時間加強對他們的各項技能培訓。 五、震后阿壩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思路(2011-2015年) 經過災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近期準備,為阿壩州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目標奠定了基礎。筆者認為,要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于州內自身擁有的各種資源優勢,惟有這樣,最終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筆者擬提出以下幾點調整思路。 1.立足當地農業與氣候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初步形成"縣縣搞特色項目、鄉鄉辦特色基地、村村有特色品種、戶戶有特色收入"的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如汶川、理縣等縣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建立蔬菜基地,種植反季節蔬菜,使其逐步成為四川省會-成都市的主要淡季蔬菜生產基地之一;茂縣、金川等縣在現有水果種植基礎上,逐步拓寬水果種植面積,建立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逐步擴大產品知名度,使茂縣蘋果、金川雪梨等特色水果有國內市場逐漸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