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湖北省農村產業化建設
李甜甜 高小峰 王艷
摘要:農村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它對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勢產業集聚、促進農民多渠道就業和增收、推進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農村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農村產業化 農業
1 農村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農村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圍繞區域性支柱產業,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地優化組合的生產方式;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為目的,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概括地說,農村產業化就是農業產業系列化,農工商一體化,使農業成為包括加工、流通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農村產業化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致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實施農村產業化,可以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實施農村產業化,有利于提高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科技含量,提高農村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廣大農村的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良性發展。
2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湖北省現階段實施農村產業化的現狀
2.1 目前湖北省農村產業化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2.1.1 促進了農民多渠道就業和增收 2008年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得湖北農業繼續增產增效,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全線飄紅,農民收入創歷史新高。從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2008年湖北糧食總產477億斤,增加20億斤,實現連續五年增產;棉花預計總產902萬擔,比2002年增257萬擔;畜牧業2007年生豬出欄比2002年增加874萬頭;水產總量達到370萬噸,比2002年增105萬噸,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水果、茶葉、蔬菜、桑蠶、食用菌、蛋品、奶業等特色產業都實現了快速發展。
2.1.2 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村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設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發展快,起點高、帶動力強、發展潛力大,促進了全省經濟的發展。2008年,僅在湖北省襄樊市,截止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32家,市級龍頭企業81家。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聯結龍頭企業與農戶、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荊門市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369個,參加人數18.5萬多人,連接9.3萬農戶,占農戶的21%,其中東寶區漳河柑桔銷售協會、城東水產養殖銷售協會、鐘祥市棉花協會,京山縣橋米協會被評為省“五十強”專業協會。
2.1.3 大力推進了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村產業化大力推進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提高了我省農業的整體素質。一是產業化組織成為組織標準化生產的要載體。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0%以上通過國家或國際有關組織的質量、環保、安全衛生等管理體系認證。二是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者。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運用,有力提高了全省的農業科技水平。湖北稻花香集團采用先進的氣色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和色譜質譜聯用儀等現代分析儀器,對稻花香的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進行全面控制,從而加大了產品的科技含量。
2.1.4 品牌開拓意識逐步增強,全省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產品。
目前全省有11個全國馳名商標,其中5個是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308個湖北著名商標,105個是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占總數的34%。安琪、稻花香、勁牌等品牌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2008年在湖北省荊門市已有16個農產品榮獲“湖北省名牌”。“金龍泉”啤酒、“國寶”橋米、“洪森”精品米、“鳳池”精制米、“玉樹”菜籽油、“金漢江”精制棉、“寶源”地板等一個個響亮的農產品品牌在荊楚大地閃耀星光聲名遠揚,成為市場的強者。該市最有名氣的國寶橋米公司,產品系列已達十多個,形成了米糠油、飴糖、米乳等深加工鏈條,年收入達15億多元人民幣。
2.1.5 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2008年,湖北省機耕、機播、機收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75%、13.4%和70%,分別比1978年增長32.65個百分點、9.2個百分點和68.4個百分點。全省小麥、水稻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8%。全省農田排灌、植保、運輸、脫粒和農副產品初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9架農用飛機服務14省區,年作業1800個小時,填補了中南地區無農用飛機作業的空白。2009年上半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910萬千瓦,拖拉機1065204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10729臺,小型拖拉機954475臺),大中小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008338部,農機配套比率達到1:1.89。聯合收割機40127臺。性能優、效率高的水稻插秧機12651臺。農用飛機9架。農業機械總值(原值)207.34億元,農民所有占95℅以上。
2.2 湖北省現階段實施農村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2.1 資源環境意識淡薄 一些地方政府及企業和農戶的資源環境意識淡薄,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模糊、重視不夠,在農村產業化實施過程中只重視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整體效益、長遠效益和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
2.2.2 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沖突 產業組織不合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沒有理順,難以切實維護農戶利益,不利于農村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關系“兩張皮”的現象,既損害了農戶利益,也影響了企業利益,制約了農村產業化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2.3 農業基礎設施滯后于產業化發展,農業投入與發展需求存在差距。
我省農業基礎設施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現有設施老化,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據調查了解:現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部分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使用年限已久,加之常年失修,大部分基本處于“停業”或“半停業”狀態;二是現有設施的覆蓋功能較小;三是農業的投入有限。交通、電力、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倉儲、運輸等硬件設施的建設是制約我省農村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2.2.4 龍頭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及融資結構不合理,限制企業外源融資的擴張。
湖北省龍頭企業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失調,過度依賴信貸供給現象明顯。而信貸融資占93%,股票和債券融資幾乎為零。其主要原因是湖北省企業在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情況不太理想,即使在2006年股市步入上升通道并持續走高的形勢下,湖北省僅有2家企業通過配股、定向增發等方式募集資金6.5億元,僅占中部六省的1.6%,占全國的0.4%,且無一家新上市公司。2006年全省債券發行額為112.5億元,僅占全國的3.7%。
2.2.5 市場開拓與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目前湖北省農村產業化經營、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的技術含量上還是比較低的,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產業化經營實體的市場意識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以擴大農村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市場占有率。 3 推動湖北省農村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 政府加強引導和財政扶持,著力提高龍頭企業融資的吸引力 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在尊重龍頭企業融資市場化運作的同時,加強對各地農村產業化布局的規劃和引導,制定統一、規范的龍頭企業市場準入門檻,根據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品牌,防止重復建設。另一方面,應加大財政政策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可積極探索介入貼息資金、擔保資金、支農風險基金的協作輔助機制,發揮財政公共支出對龍頭企業融資的杠桿作用。另一方面,企業要在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下,苦練內功,不斷提高融資的吸引力。
3.2 重視科學技術在農村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應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和創新,達到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又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目標。在自然資源利用方面,要依靠科學技術實施對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發展具有較高產業層次與技術水平的深度加工產品,增強我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3.3 正確處理龍頭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
在現階段,建立、完善產業化運營機制,主要做三個層次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并完善訂單農業,推進產銷聯合,規范產銷合同,提高信用度和履約率;二是鼓勵、倡導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多種服務,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收購,按農戶出售產品的數量適當返還利潤,與農戶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聯合機制;三是探索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3.4 重視農村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
我省雖然農村人口眾多,人力資源總量豐富,但是總體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較差,致富能力欠缺。低水平的農民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深度,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阻礙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要以農民培訓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以農村青年培訓為輔助積蓄農村經濟后續力量,把以參加農業生產為目的的實用科技技術培訓和以勞務輸出為目的的綜合職業技能培訓結合起來。
3.5 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力打造農業示范園。
在穩步推進農業規模化進程的同時,要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冷庫建設力度,不斷拓展生產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鏈條延伸,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引導農業發展,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打造農業示范園。
3.6 增強農產品加工能力。
湖北省農產品加工轉換的潛力很大,應著力開拓發展:①培植糧油品牌,發展深加工,要立足于糧食主產區資源優勢,充分發展和利用糧食資源,通過糧油深加工,提高糧油產品產出率,實現糧油產品油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②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加工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科技研究與開發中心。③營造良好的環境,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采取適當措施,解決農產品加工稅收過重的問題。
3.7 重視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無污染的農業生產項目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無污染食品在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上的銷量在逐年增大,價格高,競爭力強,有很大的發展前途。要在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點發展項目上給予重點支持,以開發更多的農業經營出口項目,增加農工就業機會,帶動農業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1]鄭文凱.我國農業產業化現狀及政策[J].農業產業化,2004,(6):12-13.
[2]蔡玲.湖北省農業農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會主義新農村建2006,10:41-42
[3]邵喜武,郭慶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推廣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5,(4):37-39.
[4]鄧棟.湖北省農業農業化經營現狀與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6-19.
[5]朱翠林.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科技成果,2006,(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