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
未知
第四,鄧小平關于在兩種制度并存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國家搞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現代化的政治保障,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條件下的國際矛盾運動作出了新判斷。隨著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各個民族國家進入了在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制約中謀求發展的時期。在這樣的發展時期,人類總體的發展歷史與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僅具有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且還具有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性質、結構和運行機制;但是,隨著世界歷史條件下各種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又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地域性界限,而在世界范圍內相互作用。這一方面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逐漸成為帶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性矛盾運動;另一方面表現在這種矛盾運動在擴散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各個民族國家固有的社會矛盾運動產生碰撞和沖突,從而使各個民族國家的社會矛盾運動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運動相互激蕩,“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1 ](P.115—116 )這就使世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基本矛盾既表現為一定的民族性矛盾,又表現為各個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體現為民族性矛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間矛盾的辯證統一。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兩種社會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對抗關系。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趨明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的主要形式和解決對抗關系的主要手段,也由軍事較量轉向“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這既表現在國際領域兩種社會制度比優勢、比競爭力、比吸引力之間的較量和競爭,也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之間的較量和斗爭。鄧小平指出:“我們執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外國的技術,利用外資,是為了搞好社會主義建設,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2](P.195)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方面必須防止西方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和平演變”的圖謀;另一方面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鄧小平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從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視角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作出了新判斷。 第五,鄧小平關于要建設共同富裕的、比資本主義更為優越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后實現的首要目標,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的最終指向是實現共產主義作出了新的概括。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不僅為資本主義創造了世界歷史的前提,而且更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產生創造了廣闊的前景。他們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P.87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在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之后,共產主義社會是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單獨建成的。由于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世界體系得以建立,最終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這些國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成為社會上起主要決定作用的兩個階級,他們的斗爭形式也成了社會的主要斗爭形式,共產主義的最終勝利是必然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鄧小平運用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的視野和方法,分析研究處在世界歷史下的中國國情,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高度,第一次科學而系統地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在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是與我們最終建立的社會主義歷史地聯系在一起的。鄧小平始終認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只要能夠建立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這樣的社會主義最終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鄧小平深刻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 2](P.382—38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已充分證明我們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 這是鄧小平提出的世界歷史的前進方向。 他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的最終指向是實現共產主義作出了新的概括。 二、鄧小平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發展的現代價值 第一,鄧小平世界歷史思想使我們能以更為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世界發展的趨勢。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以及世界歷史向縱深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將各個國家和民族卷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世界有機系統之中,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謀求社會發展時,必須立足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特點,同時也必須確立觀察世界的正確方法。面對全球化的現實,深刻領悟鄧小平世界歷史思想的深刻內涵,會極大地拓寬我們觀察世界的視域和思維空間,改變人們往往從本國或本民族出發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狹隘眼界,促使人們更加自覺地從世界歷史的視角去觀察和處理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事務,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近兩年來江澤民同志多次指出要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問題的關鍵是要辯證地看待這種全球化趨勢,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這對于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因此,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正確地對待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對經濟全球化造成的各種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從而趨利避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鄧小平世界歷史思想使我們能進一步認清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加強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世界歷史是各國間普遍聯系和對外開放的歷史。這種態勢決定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們只有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驗、管理辦法,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才能以跳躍式的發展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指出,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東西,社會主義國家就要盡可能地有選擇地學習和利用,從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第三,鄧小平世界歷史思想使我們能充分估量未來科技的巨大作用,大力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在21世紀必將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發展,必將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當前,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主要標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科技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科技實力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主要大國都在制定和實施21世紀的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面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加快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尤其是科技源頭的創新,實現中國科技發展的跨越,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第四,鄧小平世界歷史思想使我們能夠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鄧小平的世界歷史思想都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這使我們在當今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進一步認清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二戰以后,雖然一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但是不管在國際范圍還是在國內都還存在著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鄧小平指出:“如果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經濟文化肯定還會有更大的進步。所以資本主義國家中一切要求社會進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努力為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不公正、不合理現象直至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而斗爭。”[3](P.168)社會主義在當代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大挫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2](P.383)。“到下個世紀五十年,如果我們基本上實現現代化,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2](P.320)鄧小平還指出:“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2](P.135)因此,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吸收和引進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先進文明成果,在社會生產力、社會文明等方面縮小同發達資本主義之間的差距并逐漸超過資本主義而建立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我們相信,社會主義經過一個長過程發展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收稿日期:20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