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若干進展
葛全勝1 何凡能1
[提 要]以探討未來中國歷史地理學在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的作用為目的,根據(jù)近半個多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對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若干進展進行了簡要回顧。內容涉及:①歷代疆域政區(qū)研究與歷史地圖的編制;②歷史氣候與自然災害研究;③歷史時期地表過程研究;④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研究;⑤區(qū)域綜合與重大歷史事件研究;⑥歷史時期人地關系與適應模式研究;⑦基礎資料的積累與新技術應用等7個方面。除上述進展外,中國歷史地理學還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構筑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并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術繼承人和學科帶頭人。
[關鍵詞]20世紀 中國 歷史地理學 進展
進入21世紀,隨著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興起和全球環(huán)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歷史地理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良機。為了更好地把握時代賦予的契機,展望中國歷史地理學在新世紀中為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可能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以及應重點開展的研究方向①,我們不揣淺陋,以與上述問題關系密切的內容為重點,對中國歷史地理學在過去一個世紀、特別是近50年來的若干進展進行簡要回顧?;驋煲宦┤f,或有失偏頗,祈望方家指正。 一 歷代疆域政區(qū)研究與歷史地圖的編制 歷代疆域政區(qū)研究是沿革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地理學的傳統(tǒng)領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研究歷史。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傾注了大量心 血,收獲頗豐。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此研究領域中的鴻篇巨著②,以地圖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乎。一些地區(qū)性歷史地圖集的相繼出版,如侯仁之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③、史念海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④、司徒尚紀主編 ———————————————— ①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細述,內容參見《21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發(fā)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 ②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1—8冊)》,北京:地圖出版社,1987年。 ③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④史念海主編《西安歷史地圖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 的《廣東歷史地圖集》①、周振鶴主編的《上海歷史地圖集》②、山西歷史地圖集編委會主編的《山西歷史地圖集》③等,也是地區(qū)性沿革地理研究日臻深入和完善的綜合體現(xiàn)。用文字或表格形式描述朝代或地區(qū)性政區(qū)隸屬關系及其變化過程的著作和論文也有不少,其中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有牛平漢《明代政區(qū)沿革綜表》④和《清代政區(qū)沿革綜表》⑤以及鄭寶恒《民國時期政區(qū)沿革》⑥等,這些論著基本上理清了相關時期疆域內縣及以上政區(qū)的析置、易名和改隸的時間,以及政區(qū)的統(tǒng)屬關系。王仲犖《北周地理志》⑦、周振鶴《西漢政區(qū)地理》⑧、李曉杰《東漢政區(qū)地理》⑨、吳鎮(zhèn)烽《陜西地理沿革》⑩、河北省地名辦公室《河北政區(qū)沿革志》⑾等專著均屬斷代政區(qū)建置和地區(qū)性政區(qū)沿革通論的研究成果,它們除了討論政區(qū)沿革這一基本現(xiàn)象外,還涉及到有關政區(qū)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因素。而集中國歷史地理學界主要力量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也將于不久后面世;該圖集由30余個圖組組成,集主要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于一體,是繼《中國歷史地圖集》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疆域政區(qū)變遷與歷史地圖編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歷史地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 歷史氣候與自然災害研究 歷史氣候一直是歷史自然地理中研究最為活躍和深入的領域。1920年蒙文通發(fā)表的《中國古代北方氣候考略》⑿是我國近代氣候變遷研究的最早文獻。1925年,竺可楨發(fā)表了《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和《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⒀兩文,利用歷史文獻記載推測了我國南宋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氣候狀況及其與現(xiàn)代氣候的差異,并分析了太陽黑子對氣候變遷的可能影響,為我國的近代氣候變遷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此以后至70年代初,中國的氣候變遷研究在他及其他老一輩科學家如徐近之、文煥然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他們不斷地收集中國和世界氣候變化的各種資料,包括考古、動植物分布、冰川進退、雪線升降、河流湖泊凍結、氣象觀測記錄等等,并對我國古代文獻采用科學的方法加以整理和分析,對我國的歷史時期氣候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特別是竺可楨集他多年研究之大成,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發(fā)表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和《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⒁等文章,初步建立了我國近5000年來的溫度變化序列,成功地描繪出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輪廓,盡管后來的研究對該序列重建過程中的原始證據(jù)使用問題提出了不少懷疑⒂,但此后的許多研究成果證明:該序列所勾畫的中國歷史時期溫度變化的基本框架從總體上看是基本正確的,特別是對主要冷期的識別是較為準確的⒃。 ———————————————— ①司徒尚紀主編《廣東歷史地圖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5年。 ②周振鶴主編《上海歷史地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山西歷史地圖集編委會主編《山西歷史地圖集》,太原:山西省地圖出版社,2000年。 ④牛平漢:《明代政區(qū)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7年。 ⑤牛平漢:《清代政區(qū)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 ⑥鄭寶恒:《民國時期政區(qū)沿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⑦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⑧周振鶴:《西漢政區(qū)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⑨李曉杰;《東漢政區(qū)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⑩吳鎮(zhèn)烽:《陜西地理沿革》,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⑾河北省地名辦公室:《河北政區(qū)沿革志》,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⑿蒙文通:《中國古代北方氣候考略》,《史學雜志》,1920年第3期。 ⒀竺可楨文集編輯小組:《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52—57、58—68頁。 ⒁竺可楨文集編輯小組:《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412—425、475—498頁. ⒂牟重行:《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再考證》,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年。 ⒃葛全勝、方修琦、鄭景云:《中國歷史時期溫度變化特征的新認識一一紀念竺可楨<中國過去五千年溫度變化初步研究>發(fā)表30周年》,《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第21卷第4期,第311—317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誕生與全球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研究手段和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過去數(shù)百年、數(shù)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氣候重建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也朝著高分辨率、定量化、綜合集成研究的方向發(fā)展。中國學者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手段也從原來單一的文獻分析迅速發(fā)展為文獻資料與自然證據(jù)(如孢粉、樹輪、湖泊沉積、冰芯等)并舉分析與集成。如施雅風等對中國全新世大溫暖期的深入探討①,張?zhí)m生等對中國北方地區(qū)全新世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探討②,滿志敏、張修桂等對中國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變化、唐代氣候及中世紀時期前后的氣候特征分析③,張德二關于中世紀暖期的研究④,王紹武等利用綜合對比和按面積加權方法建立的中國及東、西部過去1200年每50年溫度變化序列⑤,以及一些利用中國歷史文獻所重建的區(qū)域干濕與降水變化⑥,等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的《中國近五百年早澇分布圖集》⑦更是世界上時間跨度最長的歷史氣候圖集,其中全國120個站近510年(1470—1979年)的早澇等級序列也被作為反映我國過去500年旱澇氣候變化的基本代用資料而被廣泛引用。特別是張丕遠等對歷史氣候變化研究方法⑧的探討,重建的中國東部地區(qū)45個站點過去2100多年的旱澇等級序列和對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深入分析⑨,以及近年葛全勝等對過去2000年中國溫度變化的定量重建與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集成分析⑩等,大致代表了我國這一時期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趨勢,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也基本反映了我國這一時期歷史氣候領域的研究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其主要災害有干旱、洪澇、地震和降塵等,又以旱澇的發(fā)生頻率最高。20世紀70—80年代,我國各省(市、區(qū))的氣候災害部門,不但系統(tǒng)整編了各省(市、區(qū))的旱澇等自然災害歷史記載,而且還對我國歷史時期的旱澇災害個例、旱澇災害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及早澇災害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等進行了分析與探討。而由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合編的《中國歷史地震圖集》⑾也是我國歷史自然災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此外,張德二根據(jù)我國歷史文獻記載所建立的公元300年以來中國降塵頻率曲線及其對降塵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⑿也是本領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①施雅風:《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huán)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②張?zhí)m生:《中國生存環(huán)境歷史演變規(guī)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③滿志敏、張修桂:《中國東部近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分期》,《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滿志敏:《關于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第四紀研究》,1998年第1期;滿志敏:《中世紀暖期我國華東沿海海平面上升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第四紀研究》,1999年第19卷第1期。 ④張德二:《我國中世紀溫暖期氣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1993年第13卷第1期,第7—15頁。 ⑤王紹武、龔道溢:《全新世幾個特征時期的中國氣溫》,《自然科學進展》,2000年第10卷第4期,第325—332頁。 ⑥鄭斯中、張福春、龔高法:《我國東南地區(qū)近兩千年氣候濕潤狀況的變化》,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氣候變化和超長期預報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年,第67—75頁;鄭景云、張丕遠、周玉孚:《利用旱澇縣次建立歷史時期早澇指數(shù)序列的試驗》,《地理研究》,1993年第12卷第3期,第1—9頁;張德二、劉傳志:《中國東部6區(qū)域近1000年干濕序列的重建和氣候躍變分析》,《第四紀研究》,1997年第17卷第1期,第1—11頁。 ⑦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近五百年早澇分布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1年。 ⑧龔高法、張丕遠、吳祥定等:《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吳祥定:《樹木年輪與氣候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年。 ⑨張丕遠:《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⑩葛全勝、鄭景云、方修琦等:《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冬半年的溫度變化幅度研究》,《第四紀研究》,2002年第22卷第2期,第166—173頁. ⑾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 ⑿張德二:《我國歷史時期以來降塵天氣氣候學初步分析》,《中國科學(B)》,1984年第3期,第278—288頁。
七 基礎資料的積累與新技術應用
中國歷史地理學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發(fā)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包括歷史文字資料、自然記錄資料、文物考古資料以及數(shù)據(jù)庫等。歷史文獻資料如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氣候變化研究組及其合作伙伴從古代文獻(經(jīng)、史、子、集)、明清方志、清民檔案、報紙及其相關文獻中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時期環(huán)境變化資料,中國氣象科學院從各朝史書及方志中收集整理的中國3000年氣候記錄總集以及各省市區(qū)氣候及其相關研究部門整理與編輯的自然災害史料,卜凱主編的《中國土地利用統(tǒng)計資料》⒀,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畝地、田賦統(tǒng)計》⒁,徐近之《黃淮平原氣候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⒂、《黃河中游地區(qū)歷史上的大水和大早》⒃,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資料年表》⒄,沈怡《黃河年
————————————
①鄒逸麟:《關于加強對人地關系歷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報》,1998年11月6日。
②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xiàn)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學術月刊》,1962年第2期。
③侯仁之:《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文物》,1973年第1期。
④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年。
⑤陳橋驛:《古代紹興地區(qū)天然森林的破壞及其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地理學報》,1955年第2期。
⑥紐仲勛等:《清代狩獵區(qū)木蘭圍場的興衰和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破壞》,《自然資源》,1983年第1期。
⑦鄒逸麟:《災害與社會研究芻議》,《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結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⑧張丕遠:《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農(nóng)業(yè)影響的討論》,《竺可楨逝世十周年紀念會議論文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258—263頁。
⑨滿志敏、葛全勝、張丕遠:《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nóng)牧過渡帶影響的個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2期。
⑩韓茂莉:《2000年來我國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適應以及科學啟示》,《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3期,第324—331頁。
⑾方修琦:《從農(nóng)業(yè)氣候條件看我國北方原始農(nóng)業(yè)的衰落與農(nóng)牧交錯帶的形成》,《自然資源學報》,1999年第14卷第3期。
⑿葛全勝、王維強:《人口壓力、氣候變化與太平天國運動》,《地理研究》,1995年第14卷第4期,第32—40頁。
⒀卜凱:《中國土地利用統(tǒng)計資料》,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⒁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⒂徐近之:《黃淮平原氣候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地理學報》,1955年第2期。
⒃徐近之:《黃河中游地區(qū)歷史上的大水和大早》,《地理學資料》,1957年第1期。
⒄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表》①,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②,以及各朝代人口統(tǒng)計資料與各種地圖資料等。自然記錄資料如地層剖面、地層年表、樹輪數(shù)據(jù)資料、冰芯分析資料、孢粉分析資料以及各類綜合考察所形成的資料匯編等。文物考古資料以1956和1981年進行的全國性大規(guī)模文物普查的資料最為詳盡,并在此基礎上編纂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②這套大型的工具書。上述所積累的資料為今后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數(shù)據(jù)庫、GIS等新技術的普遍推廣,為歷史資料整理與保存提供新途徑,一批以歷史資料為主體的數(shù)據(jù)庫如歷史時期環(huán)境變化數(shù)據(jù)庫④、中國歷史地震數(shù)據(jù)庫⑤、歷史地圖數(shù)據(jù)庫⑥等先后建立了起來。這些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不但減少了人工處理與保護資料的工作量,實現(xiàn)了資料的永久性保存,而且也為多種資料的對比分析和相互校核提供了重要基礎。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將信息技術引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⑦。復旦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合作研制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CHGIS)業(yè)已啟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為我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的建立奠定了基礎⑧。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歷史地理學在定量化、信息化研究方面,與地理學其它分支學科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研究成果依然還停滯在定性描述之中,從而造成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研究結果因缺乏量化指標,很難與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銜接,不能在更廣泛的領域里凸現(xiàn)其重要的科學價值,進而得到國際學術界的承認、應用與推廣,為國家經(jīng)濟、文化建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⑨。
除上述幾個方面的進展外,20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在其它方面也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⑩,并在與相關學科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構筑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并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術繼承人和學科帶頭人。其中在研究方法方面,歷史地理工作者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獻考據(jù)法的基礎上,成功引入了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和地理學的野外考察法,并積極借鑒和應用在現(xiàn)代地理學中廣泛運用的分析手段(如孢粉分析、沉積物分析、14C年代測定、航片衛(wèi)片判讀及遙感等)和信息技術手段(如GIS等),從而提高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推動了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在學科建設方面,通過幾代學者的嚴謹開拓,形成了以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為主要構架的兩大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氣候、歷史地貌、歷史植被、歷史動物、歷史河湖水系、歷史海岸、歷史沙漠與黃土以及疆域政區(qū)、歷史人口地理、歷史城市地理、歷史農(nóng)業(yè)地理、歷史交通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社會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政治地理、歷史醫(yī)學地理等,構建了當前這樣“枝繁葉茂”的學科體系。在隊伍建設方面,每一代歷史地理學家都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隊伍也不斷擴大,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在老一輩歷史地理學家的帶領下走上學術舞臺,成為各分支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基本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中青年為主體、結構相對合理、門類較為齊全的研究隊伍。這些進展不但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也為未來中國歷史地理學作為一個重要學科參與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①沈怡:《黃河年表》,軍事委員會資料委員會,1935年。
②武同舉:《淮系年表全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③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④鄭景云、郝志新、狄小春:《歷史環(huán)境變化數(shù)據(jù)庫建設與應用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146—154頁。
⑤周成虎、裴韜、李全林等:《近500年來中國及鄰區(qū)強震空間格局及遷移模式初步分析》,《地球科學一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第306—314頁。
⑥滿志敏:《關于CHGIS第二階段數(shù)據(jù)模型的定義問題》,《歷史地理(第十九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⑦王均、陳向東:《歷史地理學信息化若干問題的探討》,《地理科學進展》,2001年第2期,第131—136頁;王均、陳向東:《歷史地理數(shù)據(jù)的GIS應用處理—以清時期的陜西為例》,《地球信息科學》,2003年第1期,第58—61頁。
⑧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基礎與前景》,《東南學術》,2002年第4期。
⑨葛全勝、何凡能、鄭景云、滿志敏、方修琦:《21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發(fā)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第374—384頁。
⑩葛劍雄、華林甫:《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遼闊的疆域和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它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擁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歷史地理學者,并孜孜不倦地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明天奮斗著。結合當今地球系統(tǒng)科學、地理科學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的最新動向,我們認為①:新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應以探尋當今人類適應環(huán)境變化模式的歷史證據(jù)為目標,以文獻分析、野外調查、考古發(fā)掘等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實驗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的集成為手段,以編制5000年來華夏故土嬗變與文明演進的歷史圖譜為主要平臺。將學科發(fā)展融合到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不難預見,只要學界同仁瞄準方向,共同努力,中國歷史地理學必定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國際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做出具有重大顯示度的貢獻。
(后記:張丕遠、紐仲勛先生審閱了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寶貴意見。2003年10月在杭州舉行的“21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暨兩浙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研討會”上,多數(shù)與會代表為本文的修改貢獻了自己的思想和建議。在此一并致謝。)
——————————————
①葛全勝、何凡能、鄭景云、滿志敏、方修琦:《21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發(fā)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第374—384頁。
Progress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Abstraet: To discuss the futur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glob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som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20th century briefl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in relative fields in recent 50 years. These fields include: 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administrative territories and bounda- rie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maps; historical climate and natural disasters; historical land— surface proce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his- torical events; historical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and adaptation patterns; the accumulation of fundamental dat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Beside the achievements above, an unique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Mean- while, generations of successors and leading researchers for the subject have been brought up.
Key words: 20th Century; China; historical geography;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