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歷史地實踐地透視美國教育

楊 寧

摘要:美國基礎教育的成功之處在于“做”,強調學生學習與實際結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主動發現,注重教育教學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學生掌握的是自己的知識。美國大學的成功與其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面臨新世紀的道德教育挑戰,美國將品德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避免抽象空洞的道德說教,把品德教育落在實處。這些教育經驗都值得我國借鑒。

關鍵詞:基礎教育;通識教育;道德教育;中美比較

美國教育一直廣為人們關注,幾乎每個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個歷史也就不過兩百多年的國家,為什么它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能夠走在世界最前列,甚至領導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潮流?為什么美國有那么多人獲諾貝爾獎?同時,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否真的差強人意?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盡管并不研究美國教育,但對上述問題也十分關注和好奇。這次有幸得到王定華博士的《走進美國教育》一書,一口氣連夜讀完,受益匪淺,感觸良多。這是一位滿懷愛國之情,具有深厚理論修養的學者型官員的傾心之作??梢哉f,作者是從歷史(理論上)和實踐兩個維度對當代美國教育加以審視和思考,書中許多觀點和分析對每一個關心教育的人都會是有益的啟示。

一、美國基礎教育的成功之處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是一個永遠談不盡的話題,在關于基礎教育的討論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美國的基礎教育不行,但美國的高等教育發達;中國的高等教育不行,但基礎教育遠勝美國;中國學生的數理化成績要比同齡的美國孩子好,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只是創新能力差一些。這些看法似乎已經形成一種民間共識,甚至許多專家也持相同意見。著名學者楊振寧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國的教育態度與美國的教育態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偏重于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盵1]楊振寧的結論是,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沒有必要完全改變。美國基礎教育的世界排名與美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也不相稱。美國教育部在分析美國中小學學生學業成績低下的原因時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上根本不投入,對學習缺乏個人責任感”[2]。布什總統上臺后發表的《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指出,即使在今天,近70%的城區四年級學生不能達到全國閱讀測驗的基礎水平。我們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在國際數學測驗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學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發現他們在能夠修習正常大學課程前必須補習功課……然而在花費數千億美元于教育之后,我們仍遠未能實現教育優異的目標。應該說,美國基礎教育的確存在不少問題。

2003年末,《中國青年報》記者對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的采訪文章無疑為中美基礎教育孰優孰劣討論這一潭深水投入了一塊巨石。丘成桐對“中國學生基礎好”的觀點毫不客氣地潑了瓢冷水。他說:“這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認為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有多好!”[3]丘成桐強調,“美國最好的學生真是好得不得了……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絕對不會遜色于中國學生,相反是要強很多?!盵3]丘成桐反駁了那種中國中小學生學的數理化知識要比美國學生多的說法,他指出,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的功課并不比中國少,而且美國學生學得很靈活,絕不是像中國學生那樣被填鴨式地灌輸。

爭論雙方唇槍舌劍,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論據,而且雙方都有大師級的“高人”坐鎮,這樣下來,中美基礎教育孰優孰劣的問題很可能成為類似科學史研究上難以解決的“李約瑟問題”。實事求是地說,探討中美基礎教育孰優孰劣不是本文的主旨,也遠超出筆者的能力和研究范圍。在這個問題上筆者的觀點是,最好不要糾纏在“孰優孰劣”上,而是客觀地分析對方基礎教育的優點,老老實實向對手學習?!蹲哌M美國教育》一書并未簡單地作出中美基礎教育孰優孰劣的判斷,但這樣一段話令筆者印象十分深刻:美國基礎教育“為國民素質提高作出了貢獻,還為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并最終造就出科技發展的英才和各行各業的骨干,這說明美國的基礎教育亦有其成功之處”。[4](17)客觀地講,盡管美國從全世界吸納了大量人才,但支撐各行各業的骨干和科技發展的英才(包括諾貝爾獎獲獎者)主要還是出自美國本土,接受美國教育成長起來的。從這個角度講,說美國基礎教育有成功之處應該符合實際情況。

那么,美國基礎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什么呢?通讀《走進美國教育》有關內容,筆者認為這個成功之處在于一個“做”字,具體地說就是美國的基礎教育深得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精髓,強調學生學習與實際結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積極探索、主動發現,注重教育教學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正是在“做”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更重要的是,盡管這種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的發展與高強度的反復訓練的結果相比不一定特別系統,特別明顯,但卻真正屬于學生自己。

實際上,對中美基礎教育評價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基礎”或“基礎知識”的理解。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基礎知識,而是要什么樣的基礎知識。應當看到,長期以來,我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過于狹窄,沒有與“用”聯系起來,傳統上津津樂道的“基礎知識好”,完全是依靠教師以演繹的方式灌輸給學生的,是建立在大量重復性做題或機械記憶上的,缺少有意義的表征和內在聯系。這種“基礎知識”往往是沒有血肉的,孤立和刻板的。我們的教育太講規則,太講有序,而且這種規則和有序是自上而下的,外部強加給學生的。同時,我們的教育教學總是摒棄混沌和無序,也把其中的“嬰兒”──可能通過自組織自發生長出新的、內生性有序,即創造性的機會──一起倒掉了。

知識本質上是心靈的個體建構(皮亞杰)和社會建構(維果茨基),而“以直接抓住一塊固體物質的方式去把握實在的是不可能的,實在只有在相互的、循環組織的過程經歷中才涌現出來。學習絕不僅僅是模仿,不像機體精神活動那樣,而是成為‘在做中學’的創造性實驗探索。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共同進化?!盵5](192)然而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知識往往被理解為一種現存的或已有的東西,是作為結果存在的,知識的生成性、未完成性同時也是開放性并未受到重視。我們教育中的經典比喻:“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育要給學生一桿槍而不是一袋干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都反映了這樣一種知識觀,也說明我們的教育觀念缺乏實質性的進步。此外,內隱知識是不能講述的,因而也是不受重視的。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把鮮活的知識“化石”化、教條化,把知識與產生它的情境分離,重視結果忽略過程,一味強調知識點,過分強調自上而下的教授而非自下而上的涌現,強調演繹而非歸納等,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仍然是普遍的事實。“在個體的層次上,他主性(由別人決定)產生方式湮沒了自主性(自我決定)產生方式”,[5](295)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如何回歸生活實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何與有意義的情境聯系起來,的確是我們的基礎教育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當然,應當看到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多方博弈的結果。也應當承認,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我們的教師、家長,特別是學生付出得太多太多,學生學得太苦太累,但效果卻值得懷疑。用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的話來說,就是“實在看不出這種一再重復下去的體制中,誰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試,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試,大家什么都不懂”。[6]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我們中小學一些應試教育的簡單化做法還在向幼兒園階段甚至更低的年齡層次蔓延。當然,簡單化、情緒化地抱怨和指責我國的基礎教育,甚至妄自菲薄都是于事無補的,最根本還是要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心態,致力于制度創新,在這些方面美國基礎教育的成功之處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中國的大學向美國學什么

如果說人們對美國基礎教育的水平還多少有所懷疑的話,那么對美國大學執世界大學牛耳這一點可以說是沒有人反對的。據不完全統計,在500名諾貝爾獎獲獎者中,283名出自美國大學。世界其他國家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出自美國。世界許多政治領袖也在美國大學受過教育。然而,在二戰以前,美國的高等教育是比不上歐洲的,許多美國人仍以去歐洲的大學留學為榮。除了“二戰”給美國“送去了”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帶去了歐洲大學重視研究的傳統外,美國大學自身發展的經驗也值得注意。

關于美國大學的優點和美國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成功,有識之士已經講得很多。筆者以為,美國的大學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上的成功與其對“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強調與重視是分不開的。通識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所普遍進行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4](240)與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完整的人的教育。

為什么需要進行通識教育呢?《走進美國教育》作了非常精辟的回答:“在人類自身的活動性質上,可區分為兩個層次。在第一個層次上,人們進行與物質利益有關的各種活動和斗爭,包括勞動的、職業的、社會的、政治的、法律的等各個方面。反映該類目標,教育要告訴人們如何做事(how to do)。在第二個層次上,人們處于自由、想象的精神境界,通過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的創造性活動,使生活變得豐富充實,并造就出名符其實的人的價值,超越于人的存在本身。反映此類目標,教育關心的是如何生活,怎樣做人(how to be)。這正是職業教育、專門教育與傳統的自由教育、人格教育相互矛盾和對立統一之處。只有在一種新的觀念中,它們才是統一而不可分離的,沒有人格的世界不過是一架無生命的危險的機器,而處于真空中的人格,不過是一些幽靈而已。這正是將人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現代通識教育的出發點和方法論。”[4](242)由此可見,通識教育正是為了解決做事與做人、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形成的教育思想。

“通識教育”發軔于古希臘的自由民教育,對古希臘人而言,知識、美德和真理是和諧而統一的,這種自由民教育經由歐洲近、現代教育而繼承、發展。美國大學繼承了歐洲大學的通識教育傳統,并發揚光大。當代美國的通識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現代基礎科學知識、基本能力和道德規范,更著重于對受教育者品行、個性、能力的嚴格訓練。可以說,在美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中,通識教育功不可沒。以哈佛大學為例,哈佛的通識教育就有十八門必修的核心課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各個方面,占哈佛課程的四分之一。通識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打破專業的藩籬,培養文理兼容,對多門知識融會貫通,并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最終“把人從眼前利益中解放出來,從而變得眼光遠大”。[4](242)而且,“在接受一定的通識教育之后,人們以一定的知識領域為基礎,向外迅速接觸各種文化領域的營養,用一種適應時代的文化內容來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使心靈的內涵不斷加寬加深,生活的意義及價值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專門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變成為專業所束縛的奴隸”。[4](242)

盡管由于學科的高度分化和知識總量的極大增加,現代社會已不再可能出現像亞里士多德、達·芬奇那樣的百科全書式的天才,甚至某一學科內部也不大可能出現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那樣的通才,但對幾門相關學科的核心問題加以把握仍是可能的。20世紀早期的馬赫、詹姆斯、羅素、皮亞杰、維果茨基等等,后期的西蒙、波蘭尼、莫蘭、薩根、普利高津等等,當今的拉茲洛、平克爾、卡爾文、霍夫斯塔德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們的著作中體現出的人類思想的博大、深邃和創造力,體現出的那種心靈的和諧與天才的奔放令人神往!

作為師范大學的一名教師,筆者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的師范教育在通識教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師范教育與其說是培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如說是培養技師,要么是培養出看似什么都懂一點點而其實什么都不懂的人;要么是知識面極其狹窄。我們大學中某些專業設置居然可以幾十年不變,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缺乏寬廣的理論視野,特別是讀人文和社會科學的人對新理論、新觀念缺少敏感,書尤其是原著讀得太少,缺乏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淡薄?!拔磥盱`魂工程師”自身的心靈尚且如此,又何談教書育人,引領、啟迪他人的心靈。當然,責任不在于學生,還是在于我們教育中長期積累的諸多問題。如過去全盤學蘇聯形成的大學專業劃分太細,太窄。此外,中國文化中的功利主義傳統以及急劇的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道德問題。黃萬盛先生就精辟地指出:“假如我們的大學僅僅只是Professional College,那我們的學生就跳不出為一個飯碗而上大學的區區功利眼界,我們的大學就會永遠陷落在它和就業市場的緊張之中,我們就不可能培養出對這個社會承擔責任、引領社會前進的優秀群體?!盵7]

與通識教育比較接近的是我國古代的“君子通六藝”的思想──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以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想?!翱鬃右簧P心的最大問題就是君子的問題,也就是人的塑造的問題。”[7]遺憾的是這種傳統斷裂了,我們這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缺乏的恰恰是深刻的歷史感和文化,在今天國人對人文古跡的破壞性維護中,對自然環境的無限制開發中,對城市的破壞性“建設”中,無不體現出我們是最沒有文化的一代。正如一位偉人所說的那樣,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的失誤。應當明確的是,諾貝爾獎、世界一流大學都不是哭著喊著就能出現的,而是長期的積累、持續穩定的投入與良好的科研體制的結果。在打開國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仍然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建構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培養21世紀中華民族全面騰飛所需要的人才。

三、美國教育也講“政治”

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迅猛的科技與社會發展,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面臨深刻的社會道德和價值的沖突與危機──生活在全球化的時代卻更加隔閡,進入后冷戰時代卻有更多的戰爭和沖突,有更多的財富和更少的滿足,知道得太多卻懂得太少。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不再像20世紀初那樣對未來充滿樂觀、希望和信心,反而更加憂心忡忡和不確定,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美國學者韋茲指出:上個世紀60~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出現許多令人困惑的社會病態現象,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的社會病態現象,美國的道德教育也一直處于倒退的狀態。青少年的他殺和自殺死亡率驚人增長,非婚生育數量飆升,濫用毒品和吸毒人數也大大增加。品德教育家威爾森承認,在上個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學校面臨的問題是不守紀律、不講秩序等小毛病。而“到了90年代,學校的問題則包括濫用毒品、喝酒、懷孕、自殺、強奸、搶劫與人身傷害”。[8]《走進美國教育》一書也談到“1979~1998年,美國死于槍殺的青少年逾六萬人,超過了美軍在越南、海地、索馬里、波黑和海灣戰爭中陣亡的人數”。[4](80)此外,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人也在反思如何才能不重蹈歷史上帝國的衰亡,保持其霸主地位,他們認為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對下一代的品格教育,培養一代新人。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政府、社會和教育界,上個世紀80~90年代以來致力于青少年品格教育或道德品質教育,試圖找到令人滿意的道德教育模式和更為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探索中包括運用法律與政策手段、開設品德教育課程、建立品德教育實驗基地以及豐富校園文化等等。根據《走進美國教育》概括,美國品德教育有以下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社會各界配合中小學品格教育;促進品格教育資源共享;教師在分析學生行為問題時換位思考;品格教育寓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概而言之,就是品德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避免抽象空洞的道德說教,把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品德教育實踐中對敘事或故事法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美國道德教育界開始重新評估被道德認知理論的倡導者如科爾伯格等忽視的敘事法,“出現了由道德判斷能力發展向言語本位的交往實踐(如對話、交談、敘事)的轉向”。[9]而相應的是,品德教育實踐中故事法再次成為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更多依靠美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話和童話等)的講述而非抽象的推理和“純理性”的道德教條的灌輸,向兒童傳遞“勇敢”“正義”“同情”“誠信”和“尊重”等核心倫理價值,使品德教育真正與兒童的心靈相契合。美國心林研究所(Heartwood Institute)開發的“兒童倫理課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9]該課程是一種基于兒童文學作品的多元文化課程和綜合性的教育計劃,通過講故事、寫作和小組交往等練習,直接傳遞一些基本的倫理概念,目的是從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影響兒童的品格發展。除心林課程外,美國教育界還出現了其他應用故事法的道德教育措施,實踐和實驗都表明故事法具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長期以來,我們的品德教育側重于例證性思維和抽象道德觀念的灌輸,其弊端是品德教育疏離并凌駕于學生的生活世界?!艾F在我們的一些德育形式比較單一,形式主義和功利的色彩也太明顯,很容易讓學生反感,覺得德育是假的……德育應該從書本走向生活,應該讓兒童從自己的生活中進入德育。德育的內容和方法都需要十分強調貼近學生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喜好和煩惱,使用他們喜歡的表達方式?!盵10]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悠久文明,也有著悠久的講故事傳統和豐富的故事“資源”,如何根據時代特點以及兒童敘事性思維的特點,對其加以梳理、挖掘和利用是當前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應當看到,道德和社會問題不僅限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是全球性的問題,“不止是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中,人們在與破壞傳統生活方式與傳統習俗的急劇社會變化進行斗爭?,F代化向各國提出挑戰,需要著眼于新的社會條件,重新詮釋他們繼承的價值觀。從這層意義來看,美國道德教育的危機是典型的世界性危機”。[8]處在本國歷史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正面臨無數價值觀的沖突以及各種道德和社會問題,也需要借鑒和吸取美國過去在道德教育上的教訓以及當前重視道德教育的做法和措施。

四、思考教育熱點問題的參照系

《走進美國教育》一書涵蓋了美國教育的主要方面,從美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政策到義務教育經費,從藍帶學校到新型高中,從通識教育到美國常春藤大學,此外還涉及美國中小學課程、品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美國留學生教育、美國教育與科技的關系、大學科技轉讓、信息技術等諸多內容,甚至對美國大學數字圖書館、出版社及遠程教育等亦有介紹。該書囊括了美國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可讀性強。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教育界、學術界甚至網絡上所討論的與教育有關的熱點問題,如中小學收費、大學擴招、教育公平等等都可以從該書中得到借鑒和啟發。不過,由于教育問題的高度復雜,要在300多頁的篇幅內把所有問題都闡述得非常深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說《走進美國教育》是一部既有理論深度又有第一手資料的專著,是可資我國教育界借鑒、學習的文獻,應該是實至名歸、符合事實的。

當然,中美兩國文化背景、歷史沿革、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迥然不同,完全以美國教育作為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的參照系是不現實的,搞不好就會出現“桔逾淮而北則為枳”的情形,這是我們思考、借鑒美國教育時要特別注意的。同時,在比較中美教育時還要注意的是,任何簡單的兩分法都可能掩蓋問題的復雜性。

參考文獻:

[1]楊振寧. 中美教育優劣比較[N].中國青年報,2003-09-16(05).

[2]Schunk D H, 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3—21.

[3]劉世昕. “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比美國學生扎實”是自我麻醉[N].中國青年報,2003-11-12(05).

[4]王定華. 走進美國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美〕詹奇. 自組織的宇宙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美〕費曼. 別鬧了,費曼先生[M].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 280.

[7]黃萬盛. 哈佛通訊[EB/OL]. http://philosophyol.com/pol04/edu/edu_news/news_abroad/200411/1312_3.html

[8]〔美〕威爾森. 美國道德教育危機的教訓[J].國外社會科學,2000,(2):50—56.

[9]鄭福興. 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實踐中的故事法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11):42—47.

[10]儲召生,張圣華. 德育其實并不枯燥──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博士暢談德育新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3-06-26(0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