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李輝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根據我校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挖掘,對課堂教學形式也進行了更新設計,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努力創造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
一、關注學生的“學”
學生的學,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分析資料、識圖等,進行獨立學習或合作學習。教師應該擺正位置,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么,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歷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要通過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兩個階段來實現。
第一階段是學生獨立學習。這一階段主要是使用學案的填空部分,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學案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必須準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學案獨立自主學習10分鐘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后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并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于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0分鐘要成績。
第二階段是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相性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在這一階段嘗試的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某一設定目標,如討論、創編和表演歷史劇、游戲等。它不僅可以使教學民主化,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而且也能增加學生的信息交流量,使傳統的信息傳播網絡化,擴展學生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形式為內容服務,為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主動,使學習富有成效。首先是改變小組交流展示的形式。在小組內活動時,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后,整合答案,并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組內集體朗讀整合后的答案。全班交流的時候也把“一人講”改變為“多人講”。這樣有效地克服了學困生的惰性,使他們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
其次是培養學習態度和集體協作意識。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發現他人的優勢,學習他人,悅納他人,完善自己,學會與他人合作,形成一種情感同化的態度,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努力。
但是我們面對的是未成年的學生,其主體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狀態制約,認識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漸發展提高的過程,學習行為需要監護、引導和規范。因此,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富有成效,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制定選擇小組活動規則,探索小組學習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明白聆聽別人的發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現;指導小組長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組織管理能力等。
最后合作學習的時間要充分。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學生的思維剛剛展開,所研究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便偃旗息鼓,終止大家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因時間的不充裕直接制約了其深入展開。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使用得當,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確實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合作學習的方法決不是萬靈丹,一服馬上見效,它通常需要花長時間苦練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學科知識之外,教師還要設計良好的導學案,注重教師的導學,教師適時精彩的導學,是激勵學生合作學習的催化劑。
二、關注教師的“導”
所謂教師的“導”,主要是指學生完成第一階段填空題后,教師適時引導,順利地轉入第二階段的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充分發揮好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創設一種融洽的學習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首先教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精講。教師要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舍,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三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準確講解到位,學法指導到位。教師的講解時間控制在10鐘之內,突出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和難理解的地方要講清楚。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其次就是引導得法。初中歷史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給學生精確驗證的歷史現象,它要求學生聽課時要集中注意力邊聽講邊展開聯想,才能形成完整的歷史表象。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個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到位,而教師引導的關鍵又是課堂導言即導入語。教師的課堂導入語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合作學習;導入語平淡、刻板,往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導入語的設計沒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年級,選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只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行了。如:學生喜歡看電視,可利用多媒體放映與課堂內容有關的視頻,再現當時歷史畫面,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利用最新的熱門話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方法。
最后是巧設課堂問題。課堂問題設計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選擇恰當的切入口,明確目的,圍繞教材的核心形成系統的、有條理的、層層鋪墊不斷深入的問題框架。課堂討論的題目不宜過多,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緊扣教材,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重點、疑點,設計成課堂討論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知識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