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課改下怎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于冬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靈活的備課方式,。本文通過對新課程教材、教法的分析,并結合自身情況提出了對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新思考。【關鍵詞】高中歷史 新課改 有效教學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中我們可知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感,現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緊扣課標和目標,認真備好每一課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所以備課要以課程的內容標準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是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腳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欲,課堂效率就高。其實“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關鍵在于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富含趣味的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并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例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主權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同時也能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此外,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諸如日本教科書問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臺獨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展開討論,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三、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從“舞臺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 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于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并在隨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于優化,從而達到最佳。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于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反對忽視歷史基本知識的教學,去空談改革與創新
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獲取歷史知識或材料的過程中,在評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論辯中,在通過對歷史事實的 分析 、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中,在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在引導學生“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中,都能使學生帶著信任的眼光,不時地點點頭。無論是課堂上學生論辯的出色,還是老師面對學生的反駁,還是從網絡上下載有效的信息,擁有高素養專業的歷史教師都運用自如。盡管我們說新課程的主要方法是“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但主導者的專業素養差、職業道德低,主導者就會把主體者引入歧途。
萬事開頭難, 課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代表先進教育文化方向, 順應歷史必然趨勢, 但也應作好持久戰的準備。當前仍然普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和指導思想的束縛,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歷史教學脫節,初中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在高中階段花費很大的功夫和氣力進行補課,增加了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難度;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在教學中沒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為教學中極為薄弱的環節;對考試的研究,熱衷于收集所謂“信息”,沒有從研究考試入手,研究教學,缺乏相應的對策,造成了歷史教學在高考面前蒼白無力。教學手段單一,很多教師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許多年都是一樣,而不能隨著新教材和新課標的變革而變革。
對于新課改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客觀而清楚的認識,抓住這一重要的歷史機遇,迎難而上,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貫徹新課改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在實踐中不斷實踐與探索,探討新對策,研究新方法,這樣才能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讓高中歷史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從而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