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有效提高歷史教學的預設和生成
趙宇杰
課標指出,設置是指由文本和預料的學生狀況而預設的教學方案,生成是從學生那里發現新問題,或由學生提出新問題而改變預設方案或臨時局部生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夠重視預先的設置,而往往忽視課堂的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相互聯系的。“預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也就是說在教學的任何環節,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預設和生成能力,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設學生的知識儲備至關重要。
在講授《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流程是:先導入新課,然后學生帶著自學問題自學;接下來學生展示自學情況,我再做點撥;在此基礎上,學生強化記憶,然后當堂完成作業。課后,大家的整體感覺是環節銜接自然、引導及時、重難點突出、歸納總結到位。但是,個別環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環節:你最喜歡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為什么?這個問題我預設在新課導入環節,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導入新課。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大家的答案最終都聚焦在《西游記》上,另外三部名著則沒有人回答。
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公開課的原因吧,學生放不開,只挑穩妥的回答;但更主要的,是課前我沒有充分了解到的,學生對四大名著閱讀并不多,只是來自對影視的感知。所以,所談的內容不多。
課下,我認真反思,教師在準備一節課的時候,不僅僅要準備教材,不僅僅用自己的理解去面對學生,更應該走進學生,了解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狀態。 例如:可以設計這樣的題:“你能說出《水滸傳》中誰的綽號?”“曹操真的是奸臣嗎?” “你喜歡孫悟空的理由是什么呢?”“你覺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大嗎?”這些話題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找到學生的切入點,學生的思維會很快活躍。尤其是最后一問,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作者,走近作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在后面幾個班級的授課中,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式,既讓學生掌握了重點,又學得輕松、愉快,達標率明顯提高。至此,我深深體會到“高效課堂”的深層含義。
二、合理設計問題,從容不迫,應對生成。
我在講授《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這一課內容時,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 由于備課不充分,沒有考慮到具體學情,導致自學思考題設計不合理,便出現了下面這一幕:上課經導入后進入學生自學環節,我向學生展示的自學思考題第一題是“簡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第二題是“根據所學知識說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自學結束后,我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問題,但全班學生沒有一人能回答準確的,課堂頓時沉悶起來,學生茫然,我也頓時手足無措。猛然意識到以前都是把問題分解后讓學生回答,而今天是直接讓學生概括回答問題,顯然不符合以往的學情。怎么辦?顯然不能很快解決這兩道題,換其他題也來不及,再說打亂節奏會讓課堂更雜亂無章,我的心里異常焦急------短短的五分鐘,我一邊提問著不知如何回答的學生,一邊急促的思考著應對措施,突然眼前一亮,頓時有了主意,反正這節課我讓學生陷入了思考盲區,不如就讓學生們“集中討論”發揮集體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吧。
于是,我快速讓學生前后四個人結成一小組來討論,討論完以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來陳述本小組的答案,看哪一小組表達的最到位,最準確。任務一下達,學生頓時激烈的討論起來,規定時間到后,每個小組都找到了滿意的答案:比如----“鄭成功收臺灣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率大軍到臺灣西海岸,包圍赤嵌樓荷蘭侵略者,斷絕與外界聯系,打敗對方。第二階段包圍臺灣城,擊斃荷蘭頭目揆一,收復臺灣。”還有的小組以地圖說明:“第一階段攻打的是臺南,第二階段攻打的是今天的臺北。”關于第二個問題,有的小組說元朝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有的小組說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時我及時的做了總結歸納: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了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兩岸關系,后來元朝加強了對該地區管理,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所以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任何分裂臺灣的企圖我們堅決不答應,都是不會得逞的,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時學生跟著我又群情激昂起來……
看到學生經過合作探究學習,破解了剛才還發愁的難題,我會心的笑了,無比的愉悅。因為平時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這真是一堂意外生成的課。
三、讓學生敢于質疑、不失時機實現生成。
我在講授《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課時,由于有了前幾次的經驗,我的課前準備很充分,既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關注了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教學效果良好。
我的教學設計大致是:學生自學整篇課文后快速回答問題,對于答錯問題的學生,讓其他學生糾錯并讓其重復回答,教師隨后點撥自學思考題中的重點、難點。如“五胡進中原”肥水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介紹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有哪些”。由于學生有了前面的知識儲備后,自主學習的熱情高漲,很快就找出了答案。這時我正準備讓學生做課堂訓練鞏固知識時,很多學生問我“老師,這一課朝代太多,能不能給我們串講一下,做一個總結。”聽了學生的話,我靈機一動,不由自主的調動了一下我的知識儲備,微笑著請同學們和我做一個互動,一起說一段順口溜:“東漢到末年,五胡進中原。都是晉惠帝的錯,八王之亂惹的禍。哎,沒辦法,五胡就進了中原,哎,沒辦法,前秦和東晉在淝水就開了戰,哎,沒辦法,北方人就開始了南遷。”就這樣,學生們一邊跟我說著,一邊笑著。最后都說這節課記得最牢固。學生敢就文章的“關鍵點”“疑惑處”“重難點”“模糊處”,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真是難能可貴呀,同時我也深深的體會到什么是“教學相長。”
總之,通過以上實例我認識到:歷史課堂有時的精彩盡在預設中,然而更多的精彩卻出現在預設之外、生成之中,預設永遠不會達到頂點。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讓精心預設為動態生成保駕護航——保證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讓動態的生成促進有效地預設。預設和生成相輔相成,使歷史課堂教學向高效進軍,使學生學習的旅程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成長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