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與方法
唐竣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初中部分在我縣正式啟動已好幾年了。初中歷史學科在課程改革中變化較大,經過近幾年的摸索,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我有以下一些新的體會:
一、要更新教學理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思想指導行動,“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我們要把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作為新課改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為本,從學生出發的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所謂多樣化,即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所謂科學化,就是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歷史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給師生們留下了較大的思維空間。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單元,新教材有意識地留下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不寫,卻通過課后“結合史實,談談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看法的練習題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類似例子有許多,歷史教師必須借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歷史、詰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改革師生互動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第三,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討、研究等認知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新教材增加的閱讀課和活動課,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歷史教師可以在組織指導這兩種新課型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還可根據新大綱要求開展好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課堂討論、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小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像作品等。
二、要更新教學方法,著力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研究性學習歷史的教學方法
(一)初中新課改歷史教學中,要加大培養學生進行歷史創新思維的教法。我們強調創新思維精神,并不是說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創新思維精神的培養相比,是處于次要的地位,實際上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并重的。為此,學生歷史創新思維精神的培養,必須從搞好歷史基礎知識的教與學入手。另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從本質上說,即培養學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觀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的一點認識,而不是去死記模式化的固定結論,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僵化定勢,展開思維飛躍的翅膀,真正做到論從史出,寓論于史,史論結合。下面我將從“角度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及對學生創新思維精神的培養方法,供大家參考: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方法之一:“角度創新”
歷史教師先對長期流行的結論(一般為歷史教科書的結論)進行分析,探究此結論是從哪個“角度”、或“視角”得出的,并啟發學生,分析歷史現象不應該拘束于某一個固定的角度或視角,而應該是多角度多視角。從不同的角度或視角看待歷史現象,自然會得到不同的歷史結論,然后幫助學生自己去評價、完善結論。這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方法稱之為“角度創新”。例如在講到對拿破侖、秦始皇的評價時,歷史教師可先分析教科書上的評價,然后列舉近年來關于對拿破侖、秦始皇評價的一種與教科書上的評價相對立的新觀點。
為什么對拿破侖、秦始皇的評價會有如此大差異呢?歷史教師應該同學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觀察歷史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方法之二:“理論創新”
一般來說,創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個:即思維不被已有的結論所束縛;不相信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不屈服專家學者的權威。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傳統固定的結論進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據何種原理或理論推理出來的,這個理論是否嚴謹,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這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方法稱之為“理論創新”,它有利于加強學生勇于質疑精神的培養。 (二)初中新課改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在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學會收集、辨析和使用信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注重這一教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1)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扮演著主要角色,以講臺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教師講的話就是真理。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而運用對話法,講臺變成了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在對話中啟發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可以使學生養成從歷史事實出發的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和素質。通過互相質疑、答辯、對話,使學生形成運用史料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能形成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明確提出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通過討論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懷;通過討論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體會對他人的寬容,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通過討論唐詩、宋詞,使學生體會中國的詩詞的美;通過討論、欣賞達芬奇、塞尚、凡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以上這些討論,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通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重大主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總之,通過討論,可以強調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情懷,有助于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
(3)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開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比如:確定一個課題,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很好。在辯論中,不同的思維碰撞、交鋒、融合,創新意識就會被激活,大腦的潛能就會被更好地開發出來。在準備辯論材料的過程中學生要采用多種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閱報刊、典籍,參觀歷史博物館,運用計算機網絡查找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等。通過對信息的采集、辨別、選擇和使用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整理能力、辨別能力。在過程中,辯論雙方針鋒相對,不為定論所束縛,運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運用有效信息,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鍛煉學生全方位,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青春的活力和競爭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辯論中養成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形成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還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在競爭中必要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總之,歷史教師在歷史新課改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不斷探究適合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模式,著力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方法,這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