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深層原因—基于一個長時段的宏觀歷史解釋
張新光
【內容提要】農業資本主義的起源與釋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單純考察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動并不能解開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歷史之迷”。19世紀法國農業的主要特征是以投入小量資本和大量勞動進行的,農業資本積累和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深層原因。大革命和歐洲戰爭掏空了近代法國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物質根基,導致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滯后、停頓、中斷,致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失去外部動力;高價地租和高利貸資本又扼制了近代法國農業資本化、企業化經營的進路,導致農民不分化和單項貧困化。法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曲折道路和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改造小農生產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徹底打破它固有的孤立、分散、規模狹小、排斥資本聚集和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的內生機制。當前我國仍有2.5億小農戶和9億農民人口,而全國耕地面積只剩下18億畝,平均每個農戶經營面積僅為0.5公頃,這種超小型的高度分散的經營形式就是把土地“繡出花”也難以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究其根源在于,建國60年來長期實行城鄉隔離的二元體制和按人頭平均分配土地的平分機制,嚴重地阻礙了城市工業資本下鄉與小農制的嫁接,以至出現了“一只腳已經邁進了現代工業社會,而另一只腳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的奇怪現象。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農民與土地分離的規模和速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程度。
【關鍵詞】法國大革命;小農;高價地租;高利貸;大農場主;農業資本主義化
歐洲所有國家都曾經歷過中世紀幾百年的封建“農民經濟”,但它們后來都超越了這個歷史階段,時間或早或晚。與其他國家相比,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的演進顯得十分艱難而漫長,不僅“剪斷了法國農村資本主義的翅膀”,而且拖延了法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于是產生了一個令中外學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歷史之迷”:既然發端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用真正革命的手段摧毀過時的封建制度,使全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方式,過渡到自由的農民土地占有制,并且是以真正革命民主主義者那種迅猛、果敢、堅韌和忘我的精神來實現這種過渡的神奇速度”[1](p221),“以至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2](p354)那么,緣何由法國大革命拉開帷幕的政治現代化進程反倒使農民遭受了長達一個多世紀不斷敗落和日益貧困的殉難史,并且“這種建立在農民小塊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個體農業直到今天還是法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拖后腿的重要因素?!盵3](p3)對于這一獨特的歷史現象,西方學者很早以前就著手研究并展開討論,但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歧見迭出,難以達成共識。費爾南德·布羅代爾是法國年鑒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在《法蘭西的特性》一書中坦率地承認:“法國怎樣和為什么在國內保留了數量眾多的、功能越來越小的農民?它為此付出了什么代價?難道是我國優越的自然條件才使鄉村能夠不顧風浪的襲擊,將其領先地位延長到超過合理的界限?難道法國鄉村的惰性及其無可否認的成就竟使法國長期陷于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境地,以至在朝夕之間難以自拔嗎?這些疑問貫穿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但直到本書的末尾,問題還是懸而未決。”[4](p1)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學者的歷史研究方法普遍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的認識偏見,過分強調地理環境和文化系統中形成的大眾知識、信仰、心理因素等所謂“深層結構”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認為“這是一種血漿,一切歷史現象都在其中生存;這是一種氛圍,一切歷史現象都在其中變得可以理解?!盵5](p27)殊不知,正是由于他們試圖把“次等的事實”說成是“本原的東西”,致使其陷入了“大衛之畫圓為方”(“David’s having squared the circle”)[6]的認識迷途,結果“在兜了各種圈子、說了各種空話、進行縱橫跳躍、耍了滑稽把戲、加進插話、離題發揮、一再重復、令人迷惑不解無語倫次之后——終于羞愧地承認:他自己也不知道!”[7]
中國的法國史研究主要偏重于兩個所謂“黃金時期”:一個是對1789年至1814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政治黃金期”的研究;一個是對1945至1975年法國經濟騰飛階段“經濟黃金期”的研究。這樣做割斷了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整體性,也把19世紀的法國變成了一個微妙的和模棱兩可難以辨認的時期——“它崇尚自由但又保持官僚政治干涉主義的傳統;它提倡工業但又是在小單位生產的局限中追求和部分實行工業化;它主張中央集權但又是在地方工業上取得奇跡般的成功;它是旨在發展生產的但又是法國森林的保護者;它是提倡科學的但又是經驗主義地利用實際的技術知識。……但就整體而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的資本主義既不是完全的成功也不是完全的破產?!盵8](p1-2)具體對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原因解釋,“我國史學界的定論認為:法國大革命對土地所有權的變革是決定性的,它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毀之者則將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罪過歸之于法國大革命時期創立的小塊土地所有制。”[9](p274)這樣就陷入了“歷史循環論”的認識迷途而不能自拔??偟膩碚f,我國大多學者以往總是把研究視野局限在法國農村社會經濟內部,主要考察大革命前后法國舊貴族、新興資產階級和小農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化情況,而忽略了對當時法國整個社會經濟狀況和歐洲政治局勢變化大背景的分析。本文試圖把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這一“長時段”歷史連接起來作宏觀的整體研究,以期得出較為完整的合乎歷史演進邏輯的解釋。
一、革命和戰爭掏空了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物質根基
恩格斯指出:“法國是這樣一個國家,在那里歷史上的階級斗爭,比起其他各國來每一次都達到更加徹底的結局;因而階級斗爭借以進行、階級斗爭的結果借以表現出來的變換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現得最為鮮明。它在大革命中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純粹的資產階級統治,這種統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歐洲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盵10](p582-583)因為“它為全世界奠定了曾經是無法消滅的資產階級民主、資產階級自由的基石?!盵2](p354)但從1789年法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直到1871年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種激進式的政治變革不但沒有帶來任何改進,而是需要一段漫長的年代才能多少彌補這場哲學式的革命后果,才能使國家回到它原先的立足點上來。”[11](p127)這一時期,“法國的地基已經被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掏空,但是那里幾乎沒有一個政黨不曾采取過秘密、起義和其他各種革命手段”[12](p127),“以至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戰爭、革命、天災、壞政府、犯罪、反生產的意識形態等等”[13](p735),“它一直苦于不穩定和暴力,跌跌撞撞,從政變到政變,從爆炸到爆炸。法國正在被另一些更有活力的國家所超過。這自然不是絕對的衰落,而是一個漫長的停頓和漸衰過程?!盵13](p616-634)總的來看,“法國大革命造成了傳統與現代、貴族與共和、宗教與世俗的取向之間的持續不斷的分裂,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末期,甚至到第四共和國時依然存在?!盵14](p75)因此,對于像法國這樣一個充滿政治激情并長期謀求歐洲霸主地位的國家來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政治—經濟單位最終導致經濟衰退更具有必然性了?!盵15](p23)所以,“科學地研究法國歷史這一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有規律的統一過程”[16](p61),必須把大革命爆發以后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和經濟運動結合起來考察和研究。恩格斯晚年特別強調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交互作用,而在這種交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向前發展。否則把理論應用于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最簡單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盵12]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1789年大革命爆發看作是法國“新舊制度的分水嶺”和“現代化的加速器”,然而這種定論卻帶給法國大革命過多的榮譽和過多的恥辱。事實上,“革命的進展不是在它獲得的直接的悲喜劇式的勝利中,相反,是在產生了一個聯合起來的、強大的反革命勢力的過程中為自己開拓道路的。”[12](p376)比如在1789年至1799年的短短10年間,法國國內就有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輪流上臺執政,“每當某一個黨派把革命推進得很遠,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領導的時候,這個黨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開并且送上斷頭臺。革命就是這樣沿著上升的路線行進的?!盵12](p606)而從1793年到1815年的22年間,法國外圍又有歐洲各封建君主國聯合組建7次反法同盟進行武力干涉,“僅在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就有近150萬軍人喪命,與其所有敵對國死亡的軍人加起來至少同樣多;如果將平民的傷亡人數計算在內,那么在1790年至1795年間出生的法國男子當中,至少有20%以上是在1816年以前死于同歐洲戰爭有關的各種原因?!盵17](p185)這樣,“從1789年到1815年長達25年的革命和戰爭把歐洲大陸的資源從建設轉向了破壞,給企業和貿易造成了浩劫,產生過某些發明卻大大延遲了應用,鼓勵了一些項目卻接著又對它們實行了禁約。結果,法國對英國工業的仿效被推遲了又一代人的時間?!盵13](p361)比如,“在整個18世紀,法國工業和手工業產值增長了4.5倍,而英國工業指數僅增長3.9倍。大革命爆發前夕,法國生鐵產量已達到13萬噸,而英國僅為6.3萬噸。和同期的英國相比,法國在煤炭、非金屬、棉紡制品上略遜于英國,但在冶鐵、毛紡制品、絲織品等方面卻強于英國。法國在工業總體水平上一直超過英國,堪稱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和歐洲第一‘經濟大國’。”[18](p88)但在大革命期間,“法國工業產量在1800年只相當于大革命前的60%,對外貿易總額在1812年至1814年只相當于大革命前的50%?!盵19](p112)在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一直奉行旨在對英國實行單邊貿易壁壘的“大陸封鎖政策”,嚴重地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束縛了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結果斗出了一個“歷史暫?!保罱K導致整個法國幾乎站到了破產的邊緣。正如當時的英國人譏諷法國說:“我們是為千百萬人生產,而法國人則是為少數人生產。”[20](p94)當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制度經濟學派創始人諾思也指出:“近代法國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地區經濟,因此犧牲了擴大市場的收益。由于存在許多地區性壟斷,而失去了市場競爭的益處,進而也抑制了創新。在法國,由于國家的財政需要而犧牲了改善市場效率的好處,結果是19世紀的法國并未能擺脫17世紀的馬爾薩斯危機?!盵15](p169-170)此外,法國長期的社會動蕩、連綿的戰火、頻繁的政權更迭和低下的政府信譽等等,又使人們普遍產生了一種對生命和財產缺乏最基本保障的極度恐慌心理,以至在法國大革命以后的一兩代人中仍很難消除。這種只強調個人獨立而不愿與他人合作的“單子個人主義價值觀”(atomistic inpidualism) [19](p135-137),最終導致“法國人缺少企業家的冒險精神與創新精神,缺少追求最大利潤的沖動,而前資本主義小生產者的價值觀念始終籠罩著法國社會和實業界?!盵21](p120)所以,當代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經指出:“法國人在大革命中學會的惟一東西是家庭比國家更強大,因為它提供了超穩定社會結構的基礎。”[22](p11)直到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大軍兵敗“滑鐵盧戰役”,而已經被推翻的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在反法聯軍的刺刀保護下得以在法國重新復辟時,“自以為借助革命加速了自己的前進運動的整個法蘭西民族,忽然發現自己被拖回到一個早已死亡的年代。”[10](p586)歷史的辯證法就是這樣殘酷無情,搭上時代的列車就可能分享財富,而落伍者則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譬如說,在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工業革命大約從1770年到1870年一直持續了百年之久。在這整個期間,正是從舊秩序轉變到建立新秩序之下工業各部門之間的相當穩定的關系。把這一過程稱作革命似乎顯得慢了一些,但經濟上的時間比政治上的時間客觀上是要慢一些。歷史憎惡跳躍,經濟上大的變化和工業革命都不是突然來臨的,必定是經過了周全的和長期的準備?!盵23]這樣到了19世紀40年代,“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工業,而在法國占統治地位的是農業。在英國工業需要自由貿易,而在法國工業則需要保護關稅,除需要其他各種壟斷外還需要國家壟斷。因此,法國工業并不支配法國生產,法國工業家并不支配法國資產階級?!▏纳a關系是受法國的對外貿易制約的,是受法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以及這個市場的規律制約的。如果沒有一場擊退英國這個世界市場暴君的歐洲革命戰爭,法國又怎樣能打破這種生產關系呢?……于是,新的法國革命將被迫立刻越出本國范圍去奪取歐洲的地區,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夠實現19世紀的社會革命?!盵12](p385-450)正如列寧所總結的,“在法國,拿破侖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了許多年,占去了整整一個時代,表現了帝國主義關系和民族解放運動交錯在一起的異常復雜的情景。結果,歷史經過了充滿戰爭和悲劇的這一整個時代,從封建主義向‘自由的’資本主義前進?!盵24]
從1815年拿破侖戰爭失敗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長達130年間,“法國并沒有出現真正的工業革命或起飛,也沒有發生像‘急劇’或‘突然’這些形容詞所暗示的那種勁頭,來到的都是一系列調整的結果,表現不出真正的、成熟的和自信的工業資本主義的跡象。”[8](p26)因此,“這個在18世紀曾經是歐洲經濟總量第一大國的法國,在19世紀40年代首先被英國超過,之后到19世紀70年代又被后起的美國和德國超過。直到20世紀初期,法國的工業產值僅占世界6%,而同期的美國占35%,德國占16%,英國占15%,它實際上已經淪落為一個二流的工業國家,幾乎算不上是一個經濟大國?!盵25]比如在1830年、1886年、1913年、1929年、1950年這幾個關鍵時間點上,法國人均實現國民產值與英國相比差距分別為95美元、220美元、400美元、270美元、345美元(按1960年美元推算,以下相同),與美國的差距分別為-35美元、170美元、680美元、885美元、1360美元,與德國的差距分別為-25美元、-35美元、105美元、10美元、-6美元[13](p324)。同時在整個19世紀,法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資本主義化這三者之間還呈現出不協調性和遲滯性的特點。比如在1789年至1876年的將近100年間,法國農民總人口一直保持在2300萬人左右。直到20世紀初期,法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者人數仍達到一個最高峰值為884.5萬人,約占全國勞動力總人數的42%。而在這一時期,歐洲各國人口平均每年增長率為7‰,其中英國為11‰,德國為10‰,法國僅為3.5‰[20](p36)。從1789年到1851年的62年間,法國城鎮人口比例由20%增至25%,只提高了5個百分點。從1851年到1911年的60年間,法國城鎮人口比例由25%增至45%,也只提高了20個百分點。直到1931年,法國城鎮人口比例才達到51.2%,而英國早在1851年就達到50.2%,德國在1900年達到54.4%,美國在1920年達到51.2%[26](p392)??傊?,19世紀的法國也同歐洲大陸其他所有國家一樣,“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他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于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不僅活人使他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他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27](p10-11)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般來說是把英國當作資產經濟發展的典型國家,而把法國當作資產階級政治發展的典型國家。”[10]
在中外歷史學家看來,要理解法國全部近代史,就需要“入乎其內,超乎其外”。我國一些研究法國歷史的學者提出:“19世紀的法國現代化進程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大海圖:它的政治發展是大海的表層,波濤洶涌,變化多端,但又具有極大的推動力;在大海的深處,水流平穩,但又具有巨大的潛力,這是它的經濟發展;在大海底部根基古老,亙古少變,但也巖漿奔流,新山突起;在大海上空彩霞紛飛,那是法國多姿多彩的燦爛文化?!盵9](p342)這種把歷史發展中的多因素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雜糅在一起,然后進行多維度立體切割和深描的分析方法,實際是法國年鑒學派慣用的所謂“新的整體史觀”,它帶有濃郁的多元折衷論色彩,試圖“把賭注押在即時性的獨立價值上,押在即時爆發的火山般的熱量和豐富性上”[28](p804),以便于從中發現“一首能夠用多種聲部唱出的聽得見的歌曲”[29](p976)。然而,這種歷史分析方法往往“把本來是結果的東西,反轉來說成了原因”[12](p455),以至“在‘原因的多重性’面前不知所措,從而分不清因果關系”[30](p10),因為“原因和結果在相互作用中總是不斷喪失自己的獨特的標志”[10](p685)。與當代西方學者完全不同的是,“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義觀點從一定經濟狀況出發,把一個對全歐洲都很緊要而又很典型的多年發展時期的內在因果關系揭示出來,這就是把政治事件歸結為最終是經濟原因的作用?!R克思由于準確了解法國在二月革命以前的經濟狀況以及這個國家在二月革命以后的政治事件,所以他對當時的事變作出的敘述,對其內在聯系的揭示能達到至今無人達到的程度,并且光輝地經受住了后來馬克思自己進行的兩度檢驗?!盵12](p506-507)這也是馬克思用以理解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歷史的鑰匙。
根據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科學分析方法,近代法國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內在制約因素”和“外部干擾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法國國內的局勢不穩定,社會動蕩,政權輪替頻繁,政出多門,釋法無度。比如在整個19世紀的一百年,法國先后經歷了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奧爾良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國(1848~1852)、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巴黎公社(1871)等36個不同的政體,國家共出臺了14部憲法,還有6部憲法已草完畢而停留在法案狀態,加上16個沒有憲法而臨時施政的政體,結果導致“法國在大革命時期所確立的資產階級的純粹而徹底的法的概念,在許多方面已經在拿破侖法典中被歪曲了。”[12](p702)“普選權在法國老早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它在那里因為被波拿巴政府濫用而聲名狼藉?!盵12](p516)這樣,法國資產階級在融合、延期、修憲、秘密、聯合、亡命、篡權、革命和戰爭等等難以形容的喧囂聲中是無法建立起一套能夠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有效率的現代產權制度,“因而國家最終要對造成經濟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負責”[15](p13)。因為,“在現代國家中,法不僅必須適應于總的經濟狀況,不僅必須是它的表現,而且還必須是不因內在矛盾而自相抵觸的一種內部和諧一致的表現?!盵12](p702)其次是在19世紀,由于“各次歐洲革命——1818年、1830年、1848~1852年、1870年——間隔的時間,在我們這一世紀是15年到18年”[7](p206),而法國作為歐洲革命和戰爭的首倡者應發揮“火車頭”的作用,這樣就迫使它必須不斷強化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作用,而長期實行戰時經濟管理體制和對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反過來又嚴重地制約了法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工業現代化。比如說,“在1815年以后短暫的時期內,戰敗的法國轉而采取了放任主義和自由貿易政策。不過,那僅僅是向戰勝國英國的讓步,并且是對帝國獨裁主義的反動。外國制造品(特別是紡織品)的一陣冷雨非常迅速地又使法蘭西民族的本能復蘇了。法國制造商們大呼災難臨頭,下院立即表決通過了一個比一個高的關稅率,它抬高了價格,減少了需求,并且保護了陳舊的技術。隨著1848年的革命,政治的鐘擺又蕩了回去,脫離了高保護及其奧爾良王朝的受益人。路易·波拿巴一上臺,結束禁令和減輕關稅的壓力馬上就增加了。于是,新的皇家政權在1860年與英國重新簽定了通商協議(即“科布登—薛瓦利埃條約),由此終于結束了法國對英國主要工業產品實行禁令的體制。”[13](p370-371)然而,這一次開放與英法之間在1786年達成的“伊登條約”間隔了七八十年之久,由此帶給法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損失是難以挽回的。所以,“在1815年和平之后的幾十年里,雖然法國冶鐵工業已經進入了現代技術領域,但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尤其是焦碳熔化和以煤為燃料的攪煉滾軋工藝)卻比英國落后了半個世紀。大約從1830年開始,法國人想要鐵路、運河、道路和橋梁了,但他們到哪里去弄到這筆錢呢?因此,直到1848年法國只建造了1320公里鐵路,并沒有形成網絡?!盵13](p362-374)總的來看,“法國工業產值(包括農村家庭小手工業)雖在1835~1844年間超過了農業產值,但如果把小手工業的產值除外則要到1880年時工業產值才最終超過了農業產值。比如在1845~1850年間,法國農業勞動者人數是工業和手工業的兩倍之多?!盵31](p260)第三是由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所塑造的“總體性戰爭”在歐洲大陸一直陰魂不散,法德兩國都借助于“民族主義復興”和工業化時代的強大經濟力量,不斷地賜給它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破壞力更強的毀滅性戰爭[32],最終導致法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資本主義化的發展滯后、停頓、中斷。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失敗后,法國左翼已經出現了兩個實力強于自己的國家——英國與俄國;而路易·波拿巴的失敗則使法國右翼出現了兩個實力相當的國家——德意志帝國與意大利。事實上,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工業已經經受不住英國人的競爭而被排擠出所有的市場,而法國工業主要是奢侈品工業,每當出現商業危機和停滯,它都首當其沖。這種商業危機為世界市場一般情況所決定和制約的程度,比它受法國地方影響決定和制約的程度要大得多?!盵10](p664)因此,“在歐洲大陸上,不論是危機時期還是繁榮時期都比英國來得晚。最初的過程總是發生在英國,資產階級社會經常反復經歷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各個階段在大陸上則是以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形式出現的;英國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締造者?!盵12](p470)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1848年起經濟革命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剛剛真正確立了大工業,而德國簡直就成了一個頭等工業國?!盵12](p512)此時,路易·波拿巴這個“丑角之王”已經把法國整個資產階級經濟折騰的陷于全盤混亂狀態,并把整個國家機器瀆犯的失去圣光而使它成為可厭而又可笑的東西。然而,他仍以發揮“民族原則”有利作用為借口,千方百計為法國兼并領土,就像一個魔術家不得不以日新月異的意外花樣吸引觀眾把他看作“拿破侖的替身”。但是,“他的效尤者俾斯麥為普魯士采取了同樣的政策,可是歐洲太小,容不下兩個波拿巴,于是就出現了歷史的諷刺,俾斯麥推翻了波拿巴,普魯士國王威廉不僅建立了一個小德意志帝國,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法蘭西共和國。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以后,1871年送上來的巴黎公社的短暫勝利,也和1848年的突然襲擊一樣,都沒有什么成果。在法國,要從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失敗和1871年5月的流血犧牲中復原過來,自然需要多年的時間。但在德國則相反,工業因獲得法國的數十億戰爭賠款,簡直像處在溫室條件下一樣更加迅速地發展起來?!盵12](p514-515)總之,“如果說拿破侖還勉強能夠給法國留下爭取自由的口實,那么第二個波拿巴留給法國的就只是怯弱的絕望和難以表述的屈辱情感,這種情感一直壓迫著法國的胸膛,不讓它自由呼吸。法國人覺得自己似乎是被凌辱了?!盵10](p676)不過,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統治時期(1870~1940年),歐洲內部的安寧為各國充分發展新的工業繁榮提供了保障,也促使法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高速經濟增長。比如,“在1890年至1913年的20多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20億法郎增加到388億法郎,全國新修公路20多萬公里,開鑿運河200公里,新辟和疏浚港口10個。到20世紀初,法國的汽車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這一輪以新技術革命和新興工業部門為引擎的經濟飚升扣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殊歲月一直持續到1929年。”[9](p318-331)隨著法國綜合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也促使其恢復帝國和稱霸歐洲的野心再度膨脹。正如恩格斯指出:“人們以為戰斗的無產階級也跟巴黎公社一起被徹底埋葬了??墒?,恰恰相反,無產階級最強有力的發展,是從公社和普法戰爭的時候開始的。所有適合服兵役的人都應召編入人數以百萬計的軍隊,以及威力空前強大的火器、炮彈和炸藥的采用——這一切在全部軍事方面造成了全面的變革,從而一方面使得除了空前酷烈而結局絕對無法逆料的世界戰爭以外的任何其他戰爭都成為不可能,這樣就立刻結束了波拿巴的戰爭時期并且保證了和平的工業發展。但另一方面,它使得軍費按幾何基數增長,結果在19世紀末,巴黎和柏林的人口自1848年以來還沒有增長到四倍,而那里的駐軍卻增長到四倍以上。有了鐵路,這些駐軍的人數在24小時內就能增加一倍以上,而在48小時內則能擴增為一支大軍。正是由于德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兼并,勢必將引起瘋狂軍備競賽和法德兩國資產階級互相敵對的沙文主義情緒?!盵12](p514-520)因此,當德國工業經濟力量已經達到足以征服整個歐洲時,一場主要發源在歐洲大陸但又波及到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爆發了,“這一次又是德國人入侵法國,殺死了一百好幾十萬法國人,蹂躪了法國最富庶的工業區,只是到了盟軍快要攻入德國本土時才匆忙撤出?!盵13](p666)緊接著,法西斯德國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共造成了1000多萬人喪生,最終把一個工業繁榮的歐洲變得衰弱不堪??傊胺▏诮涍^多年來的經濟停頓以后,又遭到戰爭和淪陷的浩劫,直到1948年,國內經濟尚相當于1900年的水平,而且疲憊不堪。當時的法國實際上還沒有進入20世紀,只是在那以后的30年——從1945年到1975年在法國叫作光輝的30年——法國大踏步進入了20世紀?!盵13]
二、高價地租和高利貸資本制約了近代法國的農業資本主義化
迄今為止,中外大多學者對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原因解釋仍集中在“小農的保守性”、“大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小塊土地所有制的長期存在”這三個領域里,而沒有把這一問題擺放到19世紀法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思穿 [33]。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解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并不取決于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形式。資本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中世紀和宗法制的土地所有權形式:封建的、‘份地農民的’、克蘭的、村社的、國家的等等。所有這些土地所有權形式,資本都使之服從于自己,只是采取的形式和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盵34](p153)因此,“遵循馬克思的方法對農業問題進行探討,其要點在于考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下所發生的一切變化。我們必須研究,資本是否掌握農業,假如能掌握住,那么它又是怎樣掌握的;農業是否會發生一種變革,是否要摧毀舊的生產形態,是否會引出新的生產形態。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判斷馬克思的理論是否適用于農業,是否注定要使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過程恰好就在一切生產資料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之前停止下來?!盵35](p12)所以,列寧指出:“資本使農業擺脫了封建制度,擺脫了中世紀和宗法制的停滯落后狀態,使農業加入了商業周轉,從而進入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但是,資本不僅沒有消除群眾所受到的壓迫、剝削、貧困,反而以新的形式制造了這些災難,并且在‘現代的’基礎上復活了舊的災難,主要是在商業和工業領域形成的資本愈來愈沉重地壓迫著農業?!盵34](p230-2231)其實,農業中資本主義的起源與釋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要想解開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歷史之迷”,必須回答兩個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一是法國大革命造就的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為何沒有形成資本化、企業化經營的大農場主;二是法國大革命造就的農民土地所有制為何沒有像美國式道路那樣“是在用革命手段割斷農奴制大地產這一長在社會肌體上的‘贅瘤’之后,按資本主義農場經濟的道路自由發展的小農經濟,逐漸演變成資本主義的農場主?!盵36]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并且始終是它的基礎。”[37](p693)但他在這里主要考察資本投入農業而產生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歸土地所有者所有的所謂“純粹的資本主義地租”,而不是歐洲中世紀帶有超強制性質的封建地租。如果僅僅從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化和比較中去探求近代法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演進的原因,那么就難找到答案。事實上,“在法國,1789年開始的大危機并沒有摧毀它前幾個世紀中建立起來的大地產所有制。沒有逃亡的貴族和土地兼并資產者——這些人比人們想象的要多得多——保留著自己的財產。在逃亡的移民中也有一部分人保留了財產,他們有的是通過親屬或中介人重新購回財產,有的是從執政府和帝國那里恢復自己的產業。對法國某些地區中的貴族財產的幸存者——尤其在西部,是我們近代社會史研究得最少但又無可否認的事實之一。總的來說,舊制度演變中所形成的資本主義大地產所有制與小農經濟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大革命以后的新法國繼續存在著?!盵3](p264-266)換言之,“法國在大革命期間拍賣國有土地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農民土地所有制,只是擴大了一些農民的土地財產,并且鑒于國有土地拍賣的組織形式,這種擴大也是相當有限的?!盵8](p228)比如在舊制度末期,法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結構的基本狀況是:教會的地產占6%,貴族的地產占25%,資產階級的大地產占12~15%,農民的土地占22~27%[38](p228-229);而在大革命期間,資產階級大地產上升到20.8%,人均占地273公頃,中等地產約占46.6%,人均占地33公頃,占全國農戶總數89.4%的小農戶僅占全部土地的32.6%,人均占地2.65公頃[8](p11-12)。特別是在法國城市周圍的土地大多流入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比如在巴黎市郊區,資產階級從出售原教會和王室的國有土地中購得80%以上,在凡爾塞地區購得96.51%,在薩布勒地區購得78%,在紹萊地區購得56.3%,在博熱地區購得53.5%[39](p289-290)。到1852年,資產階級在巴黎盆地、諾爾省、諾曼底、盧瓦爾河谷和洛林邊界等富饒地區投資購買土地已占到40~60%,而在中部高原、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等偏僻地區僅占有土地10~17% [40](p637-644)。到19世紀60年代,法國已經涌現出了15萬個資本主義大農場主,雇傭農業工人90萬人以上,擁有全國土地的40%,逐漸在農業經營中上升為占絕對優勢地位的主導力量[41](p52)。在19世紀末期,法國農業中的土地集中程度還略高于德國容克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地產,即“法國在1892年擁有40公頃以上面積的農業經濟占整個土地面積的45%;德國在1895年擁有50公頃以上面積的農業經濟僅占整個土地面積的1/3”[42](p72)。從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起點分析和比較,“在1789年大革命爆發之前,法國資產階級的大地產已占到全部土地的30%,加上大革命期間從出售國有土地中購得的地產,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42%;而在19世紀初期,英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式圈地運動所獲得的土地僅為600萬英畝左右,約占全國3200萬英畝耕地的18.75%?!盵43](p152)但在整個19世紀的農業資本主義演化過程中,英國和法國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典型制度:“前者是大規模的土地經營制度,后者是小塊土地的經營制度。”[42](p146)根據英國1873年的土地普查數據,全國4/5的土地集中在大約7000人的貴族地主手中[44](p145);而在1882年法國60%的土地都是小農戶直接耕種,只有12%的農場主采用租佃制經營,形成了資本主義大農場經營和小塊土地所有者經營混雜并存、參差不齊的局面[45](p244-247)。總之,“法國農村居民最完整的人身自由和土地財產權利,卻意味著貧窮和落后的自我持續的循環。但在英國,恰恰是缺乏這種權利,促進了經濟發展的開端?!盵46]
因此,理解資本是如何掌握和控制農業的關鍵點在于考察農業資本積累和投入機制。馬克思指出:“在法國這樣的國家,行政權支配著一切,也就是經常和絕對地控制著大量的利益和生存;在這里,國家管制、控制、指揮、監督和監護著市民社會——從它那些最廣大的生活表現起,直到最微不足道的行動止,從它的最一般的生存形式起,直到個人的私生活止,中央集權無所不在止,無所不知止,并且極其敏捷、極其靈活?!盵10](p623-624“這個行政權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構,有復雜而巧妙的國家機器,有50萬人的官吏隊伍和50萬人的軍隊。這個儼如密網一般纏住法國社會全身并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肌體,最終是由拿破侖完成的。”[10](p675)從此以后,無論是代表大地產利益的波旁王朝,還是代表金融貴族利益的奧爾良王朝,以至“認定自己負有恢復帝國使命”的波拿巴王朝,“一切變革都是使這個國家機器更加完備,而不把它摧毀。那些相繼爭奪統治權的政黨,也都把這個龐大國家建筑物的奪得視為勝利者的主要戰利品。”[10](p676)這說明,“法國資產階級的物質利益恰恰都是和保持這個龐大而分布很廣的國家機器最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它在這里安插自己的多余人口,并且以國家薪俸形式來補充它用利潤、利息、地租和酬金形式所不能獲得的東西。同時,資產階級的政治利益又迫使它不得不每天不斷地加強政府權力的工具化和集中化?!盵10](p624)因此,法國土地所負擔的賦稅和抵押債務都遠遠超過了正常地租的限度,這樣就迫使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經常改變經營策略,主要采取租佃制和分成制的小塊經營方式,對農民實行土地抵押形式的高利貸剝削。因為,小農可以“不必像在正常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那樣,使土地產品的市場價格提高到向他提供平均利潤的程度,更不必提高到一個固定在地租形式上的超過平均利潤的余額的程度。”[37](p908)他們主要靠壓低自己的生活費用,不得不按低于生產費用的價格出售農產品以維持生存,但這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農業以外”(outside agriculture)而非“農業以內”(inagriculture)的發展[47](p156)。也就是說,資本家決定把資本直接投入農業還是投入農業以外的其他領域的惟一動機就是追逐私人利潤,“如果這個余額使用于農業可以得到比普通利潤更高的利潤,那么資本將被投到土地上;反之,則將被從土地上抽走。資本被土地吸引或排斥的程度,同谷物價格高于或低于生產費用的程度成正比。同樣的,如果農場主的預付資本不能得到補償并帶來高額利潤,那么它也就沒有興趣去雇傭農業工人了?!盵48](p624)在整個19世紀,法國正常的財政支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費用)和非常規支出(支付戰爭賠款的費用)都顯得特別大,將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強制性轉嫁到土地上的負擔已經遠遠超過了“純粹資本主義地租”的最高極限,結果是資本家經營農業無利可圖或獲利甚少,導致大土地所有者變成了僅僅滿足于坐收租金的食利者。比如,“路易-菲力普統治最后幾年的國家非常開支超過了拿破侖統治時的國家非常開支一倍以上;這筆開支每年幾乎達到4億法郎,而法國年輸出總額平均很少達到7.5億法郎”[10](p378)。直到路易·波拿巴執政時期,“他也像以往那樣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要么做愷撒,要么進債獄!”[10](p444)所以,近代法國稅制的主要特點就是面向土地所有者和消費者征稅,而在各種直接稅中地產稅又是最重的。比如,“在拿破侖統治時期,地產稅占到全部直接稅的3/4,工商業營業稅只占6%。在19世紀40年代,地產稅占到66%。在20世紀初期,地產稅仍占到45%?!盵9](p282-329)這樣,流入大土地所有者手中的租金很少會變成資本再投入土地,有的干脆把土地所有權轉賣給小農戶經營,以便從農業中抽出土地資本,轉而購買國家發行的公債券和公司股票,結果是法國整個的農業資本積累和投入水平下降。有資料表明,“在第二帝國末期,法國經營最好的土地也只能帶來2~3%的效益,而購買安全債券和股票卻能到來5%或更多的利潤”[49](p239),“當時的商業經營資本獲利達到10%,幾乎是土地資本投入回報的2倍還多?!盵40](p744)因此,即使是在19世紀50~70年代法國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業發展較快的所謂“黃金時期”,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把來自農業的收入轉而投資于土地用以增加生產的資本也不多見。比如,“在1879年,法國經營最好的農場中平均每公頃土地也只投入一頭牲畜和100法郎現金。”[45](p253)而到了19世紀80~90年代,“隨著北美、南美和印度的競爭使廉價的糧食充斥歐洲市場,這種糧食廉價到沒有一個歐洲的生產者能夠跟它競爭。大土地占有者和小農都面臨著滅亡。”[12](p485)比如,“在1895年,法國的谷物價格比1871~1875年間下迭了27%,從80年代開始出現了嚴重的農業危機,農產品產量下降,土地收益大大減少。在1865~1894年間,法國國民收入從237億法郎下降到234億法郎,國內生產投資比例由8.2%下降到6.3%?!盵20](p14-15)在經營資本主義雇傭制大農場缺乏利潤刺激的情況下,法國金融壟斷資本家一方面通過還債付息將資本轉移到國家債權人的手里,然后再輸入市場,“據統計,在1871~1913年間,有10億法郎就此落入了食利者之手”[49](p82);另一方面把國內的大量資本轉向國外殖民地投資以攫取暴利,“在1899年,法國殖民地面積已達到960萬平方公里,殖民人口為5640萬人。到1910年,法國國內投資額僅為7.79億法郎,而在國外投資總金額卻高達30.98億法郎(1914年猛增至600億法郎),成為僅次于英國的世界第二資本輸出大國。在1909~1913年間,法國從高利貸利息收入中獲取高額利潤平均每年達到17.05億法郎至18.5億法郎之多?!盵50](p368-428)列寧曾經指出:“法國帝國主義與英國殖民帝國主義不同,可以叫作高利貸帝國主義。”[34](p428)總之,“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農業設備大體上還是最原始的結構,木犁仍在使用,作物種植和收獲方式與先前幾世紀幾乎相似,絕大部分地區處于一種停頓、落后和原始的狀態。在1815~1840年間,法國農業生產率平均每年遞增1.7%,在1840~1865年間為2.62%,而在1865~1900年間僅為0.26%。法國每個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率比英國低39%,較比利時低38%,法國一個農業勞動者生產的農產品只可供4.3人消費,而美國一個農業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則能供應7.4人消費。”[41](p54)與歐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法國典型的農場主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小人物,與普通的農民耕作者沒有什么區別。在1892年,法國10公頃以上的農場中只有24%采用雇傭農業工人勞動這種形式,10公頃以下的小農場基本是使用家庭勞動力。”[38](p336)總的來看,19世紀的法國農業主要特征是以投入小量資本和大量勞動進行的,高價的地租和高利貸資本扼制了農業資本化、企業化的進路,而農業資本積累和投入不足又限制了資本主義雇傭制大農場的發展。
至于說到法國農民不分化或“單項貧困化”的原因,馬克思指出:“占法國人口總數2/3以上的農村人口,主要是所謂自由的土地所有者。他們的第一代人,由于1789年革命而無償地免除了封建貢賦,不付任何代價地取得了土地?!盵10](p454)但是,“在19世紀的演化過程中,封建領主已由城市高利貸者所代替;土地的封建義務已由抵押債務所代替;貴族的地產已由資產階級的資本所代替。農民的小塊土地現在只是使他們得以從土地上榨取利潤、利息和地租,而讓農民自己考慮怎樣去掙自己的工資的一個借口。法國土地所負擔的抵押債務每年從法國農民身上取得的利息,等于英國全部國債的年債息。”[10](p680-681)同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不斷被分割,生產工具即土地則相應地昂貴,土地肥力則相應地下降,農業則相應地衰落,農民的債務則相應地增加。結果是每一代人都給下一代人留下更多的債務,每一代新人都在更不利更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生活,抵押貸款又產生新的抵押貸款,所以當農民已經不能再以他那一小塊土地作抵押而借到新債時,就直接落入高利貸者的手中,而高利貸的利息也就越來越大了。這樣一來,法國農民就以對押地借款交付利息的形式,以向高利貸者的非抵押借款交付利息的形式,不僅把地租,不僅把營業利潤,總之不僅把全部純收入交給資本家,而且甚至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也交給資本家,于是他們就下降到愛爾蘭佃農的地步?!盵10](p454-455)可見,法國農民所受到的剝削與工人階級一樣,“剝削者是同一個:資本。單個的資本家通過抵押和高利貸來剝削單個的農民;資本家階級通過國家賦稅來剝削農民階級?!盵10](p456)總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從免除農民的封建負擔開始的,而1848年的革命為了使資本不受到損害并使其國家機器繼續運轉,首先就對農民加上了一項新稅?!盵10](p391)比如,“法國人民普遍憎恨的葡萄酒稅,這項賦稅集中了法國賦稅制度的一切可憎之處:它的征收方式是可憎的,分攤方式是貴族式的,即隨著消費者財富的減少,稅額按幾何級數增加,這是倒過來的累進稅。在第一次革命中廢除了它,而拿破侖在1808年又把它改頭換面重新施行起來。從此以后,每當任何一個政府想要欺騙農民時,就答應他們廢除葡萄酒稅,而當它一旦騙取了農民的信任時,就把葡萄酒稅保留或恢復起來。農民根據葡萄酒稅來鑒別政府的氣味,判斷政府的傾向。”[10](p452-453)而當波旁王朝在法國重新復辟時,為它充當開路先鋒的是哥薩克騎兵,所以它必須代表法國政府向反法聯盟國賠款7億法郎,同時還要承擔向15萬名外國聯軍占領法國東北部邊境地區日常開支的費用每年1.5億法郎。1825年,法國國王又撥出一筆10法郎的巨款,主要用來補償逃亡貴族在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被沒收財產的損失。這些沉重的負擔最終都落在了農民身上。到了路易-菲力浦時代,“在法國掌握統治權的只是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集團:銀行家、交易所大王、鐵路大王、煤鐵大王和森林的所有者以及一部分與他們有聯系的土地所有者,即所謂金融貴族。國家負債和財政赤字成為他們投機的真正對象和發財致富的主要源泉。七月王朝不過是剝削法國國民財富的股份公司,這個公司的紅利是在內閣大臣、銀行家、24萬選民和他們的走卒之間分配的?!盵10](p377-379)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取得勝利后,臨時政府立即決定對各種直接稅每一法郎附加四十五生丁(100生丁折合1個法郎),農民不得不負擔起“二月革命”的費用。于是,法國農民抱著天真的幻想把600萬張選票投給了拿破侖一世的侄兒路易·波拿巴,“可是,他在總統寶座上只坐了6天,到第7天就召集他的內閣開會把臨時政府已下令取消的鹽稅保存下去,并把國家赤字從原來的5.6億法郎增加到6.2億法郎?!盵10](p416)這樣,“法國人民一個勁地驅逐賦稅,但是剛剛把它從門口趕了出去,又看到它從窗口飛了進來?!盵10](p452)馬克思根據1840年的一份官方統計資料,推算出“法國農業總產品合計為52.37178億法郎。從這個總數中除去35.52億法郎的耕作費用,這里包括從事勞動的人的消費在內。余下來的純產品合計為16.85178億法郎,其中扣區5.5億法郎支付押地借款利息,1億法郎付給法官,3.5億法郎用于賦稅,1.07億法郎用以支付公證費、印花費、典當費等等。原產品剩下的只有1/3,合計為5.78178億法郎;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還分不到價值25法郎的純產品。這還沒有把土地抵押以外的高利貸利息或律師費等估計在內。”[10](p455-456)在拿破侖三世執政的25年間,“盡管法國出現了工商業的繁榮,但大部分人口即2500萬農民卻由于嚴重的不景氣而受苦?!盵10](p470)法國農民的一切希望都落了空,他們一方面比任何時候都苦于糧價低落,另一方面又苦于賦稅和抵押債務日益加重。所以,到了19世紀50年代,“法國有1600萬農民(包括婦女和兒童)居住在洞穴中,除了官方計算的400萬乞丐、游民、犯人和妓女之外,還有500萬人瀕于死亡,他們或者是居住在農村,或者是帶著他們的破爛和孩子到處流浪,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到農村。一句話,法國資產階級制度在本世紀初曾讓國家守衛新產生的小塊土地,并且盡量加以贊揚,現在卻變成了吸血鬼,吸吮它的心血和腦髓并把它投入資本的煉金爐中去?!盵10](p681)在19世紀60年代,全國74%的小農戶占地不到2公頃,92%的極小農戶占地不到1公頃,這樣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后不到70年時間里農民手中的土地就只剩下1/4了[51]。事實上,“在1884年,法國3%的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與97%的小塊土地所有者擁有同樣多的地產?!盵9](p278)總之,在整個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加在農民土地上的高價地租和高利貸債務,就像腐蝕性極強的濃硫酸一樣,不斷地侵蝕和瓦解著法國的小農經濟。比如,“在1820~1842年間,法國農民以土地作抵押的借款債務增加了50%,在價值450億法郎的土地資本中已有130億法郎因借債被迫抵押出去,當時農民向高利貸債權人支付利率高達15~20%。”[40](p759)1890年,法國農民抵押債務總額已達到80億法郎,1898年增至110億法郎,平均每個農民負債在358法郎以上。1914年,法國農民高利貸債務總額已達到200億法郎,比1840年增加了1.6倍,當時全國只有大約4%的農民不負債務[51]。這樣,“法國農民的小塊土地已不是躺在所謂的祖國中,而是存放在抵押帳薄中了?!盵10](p683)可見,“法國資產階級企圖保護農民的小塊土地所有權,這不是保護他們的自由,而僅僅是保護他們被奴役的特殊形式而已;這種形式的奴役延長著他們的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狀況?!盵12](p491)直到1955年,“法國依然保持著汪洋大海般的小農經濟格局:即在全國230.7萬個家庭農場中,10公頃以下的有127.72萬個,占農場總數的60%以上,平均每個農戶耕地面積都很小;全部農用土地3400萬公頃被分割成7600萬地塊,平均每個地塊僅為0.45公頃?!盵52]從根本上說,長期制約近代法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資本主義農業轉型的深層原因在于兩個“惡性循環怪圈”的互相作用:即“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高利貸和稅收制度必然會到處促使這種所有制沒落。資本在土地價格上的支出,勢必奪去用于耕種的資本。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日趨惡化和生產資料日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對這種生產方式來說,好年成也是一種不幸?!盵37](p910)同時,“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本性來說就是全能的和無數的官僚立足的基地。小塊土地的界樁成為資產階級抵抗其舊日統治者的一切攻擊的自然堡壘。法國資產階級為了消滅廣大農民群眾和國家權力之間的貴族中間階梯,必須始終保護原因并在結果出現的地方把結果消滅掉。”[10]
近代法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曲折道路和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改造小農生產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徹底打破它固有的孤立、分散、規模狹小、排斥資本聚集和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的內生機制。當前我國仍有2.5億小農戶和9億農民人口,而全國耕地面積只剩下18億畝,平均每個農戶經營面積僅為0.5公頃,這種超小型的高度分散的經營形式就是把土地“繡出花”也難以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究其根源在于,建國60年來長期實行城鄉隔離的二元體制和按人頭平均分配土地的平分機制,嚴重地阻礙了城市工業資本下鄉與小農制的嫁接,以至出現了“一只腳已經邁進了現代工業社會,而另一只腳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的奇怪現象。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農民與土地分離的規模和速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程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法】馬克·布洛赫.法國農村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法】費爾南德·布羅代爾.法蘭西的特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法】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2.
[6]張力鋒.普蘭廷卡的模態形而上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85~288.
[7]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法】弗朗索瓦·卡龍.現代法國經濟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9]丁建弘.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一種歷史社會學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英】愛德蒙·柏克.法國革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美】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14]【以】S·N·艾森斯塔德.現代化:抗拒與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15]【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16]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Robert.O’Connell Of Arms and men[M].New York,1989.
[18]Asselain,J.-Ch.Histoire Economique de la France[M].Paris,1984.
[19]Clive Trebilcock.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Powers,1780-1914[M].Longman, London,1981.
[20]W.O.Henders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urope, Germany, France, Russia, 1815-1914[M].Chicago, 1968.
[21]陳曉律.世界各國工業化模式[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22]E·M·Earle,ed.Modern Franc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M].Press,1951.
[23]Landes, David S. What Room for Accident in History? Explaining Big Change by Small Events[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47, No.4.1994.
[24]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5]陳曉律.大國崛起要有堅定不移的戰略意志[N].解放日報,2007-9-16(2).
[26]J·P·Houssel.Histoire des Paysans Francais du XVIIIe Siecle A Nosjours[M].Paris,1976.
[2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8]何兆武.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9]【法】費爾南德·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0]【法】勒高夫.新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31]沈煉之,樓均信.法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2]時殷弘.戰爭的革新及其國際政治意義—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3~61.
[33]許平,李洪慶.大革命以后法國農業發展緩慢原因探析[J].歷史教學問題,(1):24~28.
[34]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5]【德】卡爾·考茨基.土地問題:現代農業傾向和社會民主黨的土地政策概述[M].北京:三聯書店,1955.
[36]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8]【英】約翰·哈羅德·克拉潘.1815~1914年法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39]C.T.H.S,Edition.La Revolution Francaise et Le Monde Rurale[M].Paris,1989.
[40]F.Braudel et E.Labrousse.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Ⅲ[M].Paris,1976.
[41]余開祥.西歐各國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42]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5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3]金重遠.法國大革命和土地問題的解決[J].史學集刊,1988,(4):8~17.
[44] J·D·Chambers,G·E·Mingary.The Agriclutural Revolution:1750-1800[M].London, 1966.
[45]Anthony Rowley.Evolution Economique de la France du Milieu du XIXeSiècle A 1914[M].Paris,1987.
[46]【美】羅伯特·布倫納.前工業時期歐洲農村的階級結構和經濟發展[J].世界歷史譯叢,1980,(5):30~74.
[47]J.Harriss,ibid.Summary of selected parts of Kautsky’s The Agraian Question’[J].Economic and Society Vol.5.No.13(1976).
[48]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9]Eugen.Weber.Peasants into Frenchmen,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1870-1914[M].London,1979.
[50]北京大學歷史系編寫組.簡明世界史(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1]王健.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比較研究——法國范式與普魯士范式[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0,(2):156~164.
[52]朱博文.美法日家庭農場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農場經濟管理,2004,(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