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研究
馬曉亮 趙雪照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實證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大作用。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是一所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測量儀”,也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參照系”和“助推器” 。本研究試圖通過廣泛的調查,了解本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改革建議,為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二、調查工作與研究方法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本次調查研究立足同一平臺開展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工作,實現了調查與分析的無縫對接,提升了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性。
(一)調查對象及問卷設置
本文以問卷星為研究平臺,對2019年山西能源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開展數據分析工作。本次調查問卷共設置41個問題,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設置10道題目,主要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直觀感受;第二部分設置15道題目。主要調查學生的思想 政治理論知識獲得情況;第三部分設置15道題目,主要調查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及道德品質獲得情況;第四部分設置一道簡答題,主要搜集學生對改進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建議。本次問卷調查采取網絡問卷發送形式,收回有效問卷4387份,超過全校學生總數 的60%。
(二)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客觀題主要利用問卷星進行數據分析,包括整體統計、分類統計、交叉統計。主觀題一是利用問卷星進行詞匯頻率分析,掌握整體情況;二是人工進行分類統計,對學生建議的視角及傾向進行分析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基本認知、直觀感受和意見建議,才能抓住課程改革的關鍵和重點。
(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看法和態度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直接受眾,學生的基本態度、課堂表現及直觀感受是教學現狀的直接反映,也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學生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態度針對“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問題,絕大多數學生持肯定態度,94.37%認為有必 要,1.37%學生認為完全沒必要。本文將“非常有必要”選項與其他條件進行交叉統計,結果顯示,選擇“非常有必要”選項的學生中,男生(60.51%)比例高于女生(51.03%);理工科專業學生(58.85%)比例高于文科專業學生(51.63%);專升本學生比例最高(61.44%),其次本科學生比例(59.35%),專科學生比例較低(49.21%);黨員比例最高(79.12%),其次是團員比例(56.40%),群眾比例較低(50.82%)。可見,學生性別、學科背景、學習層級及政治面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度有較大影響。2.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 堂上的表現針對學生學習的主觀意識和具體表現,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為了提升思想政治素質(70.69%),部分學生被老師授課所吸引(5.4%),這兩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強,能積極聽講,認真做筆記;部分學生為了修得學分(18.21%),少部分學生則是為了 避免處罰(3.12%),這兩部分學生學習較為消極和被動,走神、玩手機、看閑書、打瞌睡成為常態。3.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直觀感受針對“您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總體印象”問題,調查數據顯示,33.76%學生認為非常滿意,43.63%認為滿意,共占77.39%,18.28%認為一般,3.19%認為不滿意,1.14%認為非常不滿意。針對“您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您成長成才”問題,調查數據顯示,41.33%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50.42%認為有幫助,共占91.75%,7.32%認為幫助不大,0.93%則認為完成沒有幫助。可見,絕大多數同學認為學 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自己有幫助(91.75%)。
(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從思政課教學中獲得的理論知識習得的滿足感、情感體驗的共鳴感、堅定理想信念的充實感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成就感。”本次研究,結合教育理論中的“三階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技能目標、情感價值觀目標,對學生的思想政 治理論課獲得感情況展開調查。1.理論知識獲得情況針對“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從分析情況來看,掌握情況與學生自身學習態度呈正分布,而且具有兩極分化趨勢。學習態度端正的同學,隨著年級的提高,知識增長也相對較快,學習態度較差同學隨著年級增長,知 識獲得越差,有的幾乎無法正常畢業。按年級分布,從2019級到2016級,選擇“非常多”選項的學生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分別是62.40%、62.96%、66.56%、74.75%,反映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通過持續學習對知識掌握形成良性循環;選擇“比較多”選項的學生比例呈下降 趨勢,分別是35.86%、33.97%、30.28%、23.27%,變化幅度略大于“非常多”數據變化幅度,顯示出學習積極性轉變呈現上升和下降并存的效應,在“收獲一般”選項中也有同樣反映;選擇“沒有收獲”選項學生比例數據雖然較小,但隨著年級增高,有一個上升趨勢,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予以重點關注。關于“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精神”等時事政治類知識,學生獲得感較強,表明學院集中開設的“開學第一課”“形勢與政策”教學效果良好,對提升學生政治素養,起到了積極顯著的作用。2.能力獲得情況 在能力獲得維度,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您適應大學生活的作用”這一問題,43.44%學生認為很有幫助,47.77%學生認為比較幫助,兩項合計91.21%,總體效果較好。按年級統計,又有一定變化,選擇“非常有幫助”選項的學生隨著年級增高比例逐漸擴大,從2019級 到2016級分別是40.38%、44.02%、45.20%、55.45%。針對“利用道德法律思維考慮問題”“維護宿舍團結”“抵抗挫折”問題,也呈現出大體一致的趨勢,顯示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升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3.情感價值觀獲 得情況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問題,49.97%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45.29%認為比較有幫助,3.82%認為一般,0.93%認為沒有幫助;針對“培養高尚道德情操”,49.54%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45.56%認為比較有幫助,4.07%認為一般,0.84%認為沒有幫助。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追求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當然,對于小部分持否定態度的學生,教育者不但不應該忽視,反而應該深入調查,有針對地進行輔導,引導他們融入主流價值場域,思想上感受進步,生活上感受關懷,提高社會歸屬感和集體意識。
(三)對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度及意向
學生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和受眾,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態度及其意向不但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方向,也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效果。1.高頻詞匯分析本文通過對學生建議中出現的關鍵詞匯進行摘錄并排序,篩選出頻次位列前100位的詞匯,然后去除無實際意義的詞匯,最終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25個詞匯進行深度分析(如圖1)。出現頻次位于前5的詞匯分別是“學生”“思想”“教師”“互動”“教學”,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鏈,尤其是“學生”一詞高居榜首,表明學生主體意識提升和訴求表 達愿望強烈。對以上25個詞匯進行深入考察,發現涉及教學參與者的詞匯有3個,分別是“學生”“教師”“師生”;涉及教學內容及要求的有6個,分別是“思想”“生活”“社會”“視頻”“例子”“價值觀”;涉及課堂教學形式及建設的有9個,分別是“互動”“教學”“教學質量”“形式”“宣傳”“管理”“建設”“交流”“講解”;涉及教學氛圍的有7個,分別是“生動”“興趣”“努力”“有趣”“活躍”“積極性”“氣氛”。2.學生對“教學改革”態度及意向分析從調查整體情況來看,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態度是積極且明確的,并且通過問卷傳遞出強烈的改革意向。一是要求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需求和期待。二是要求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三是要求重視和諧融洽師生關系的構建。四是要求重視課堂氛圍和文化的培育。
四、結論與對策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通過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的“兩性一度”、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切實提 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由“辦得好”向“學得好”轉變。
(一)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回應學生的需求與期待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性別、年齡、專業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和評價,教育者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依據學生不同需求與期待,進行有針對的引導。積極主動探究各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既能滿足積極主動學 生的學習需求,又要激發消極被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讓絕大多數學生學有所得、思有所悟、事有所成。
(二)整合教學資源,建設“兩性一度”思政金課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培養自己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高質量地輸出與學生高質量地輸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金課具有“兩性一度”的特征,即高階性、創新性、挑 戰度,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金課建設指明了方向。實現“高階性”,就是要打破單純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將思想理論學習、思維能力塑造、情感價值培育有機結合,提升課程的整體育人效力,不但要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更要引導學生“改變世界”。實現“創新 性”,要求推進用學術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教師要將理論的歷史淵源、實踐基礎、學理支撐講清楚,并就學術研究中的難點疑點問題與學生進行討論,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能力。提升“挑戰度”,是指在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適 當提升課程難度,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發現探索學習的樂趣,真正體驗古代知識分子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心理感受。
(三)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這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立德樹人”的課程特點決定的,因此如何構建及維持和諧的師生關系應當成為教育者整個教學生涯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一是用真情投入搭建交流橋梁。情感是人際關系中最好的潤 滑油和黏合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贏得學生喜歡和信服,就要對學生投入真情實感,“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實現寓情于理,情理結合,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二是構建師生共同話題場域。共同的話題是促成有效的溝通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對經常變化的教育對象,就要保持“革命者永遠是年輕”的精神狀態,能夠學習新知識,接觸新事物,接受新觀點,只有與學生“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才能與學生走到一起、想到一起 、學到一起,形成師生共同體意識,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四)營造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調查報告顯示,學生渴望改變目前課堂狀態,構建“生動”“活躍”“積極”“有趣”的課堂氛圍,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改革目標之一。一是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環節的設計。在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融入社會熱點、生活事件、人生感悟等,促使理 論鮮活起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拉近彼此距離;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活動,如小組主題討論、班級辯論賽、學生講思政課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課堂教學,激發課堂活力,提升教師“教”向學生“學”的有效轉化。二是注重對現有教學技術的應用,推動教學模式轉型 升級。當前教育界反響較好的“翻轉課堂”“智慧課堂”“交互課堂”等都可以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中來,推動教學模式轉型。當然教師要避免沉溺于對技術的追求,要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為目標,促使學生能夠及時融入課堂,進行深入學習。三 是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第二課堂”,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實踐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新媒體,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育平臺;利用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場所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統籌 建設,協同推進,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