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
張銘
摘 要:毛澤東作為我們黨的創始人之一,首次提出并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貢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理論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關鍵詞: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貢獻 毛澤東作為我們黨的創始人之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貢獻。研究探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對于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首次提出并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世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或者本本,而是行動的根本指南。恩格斯說:“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裁剪各種歷史事實,那他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1]用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然而,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發展卻歷經波折。我們黨成立初期,僵化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暫時處于主流位置。土地革命時期,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再者沒有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們黨犯了不少錯誤,給我們的革命帶來了巨大危害。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則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 1930年,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他在文章中強調:“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我們歡迎這個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2]111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序幕,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石。193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他在《論新階段》的全會報告中強調:“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個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有待了解并必須解決的問題。”[3]534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原則,這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首次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提升,同時也是一次黨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發展壯大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毛澤東不僅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還結合具體實踐深刻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應體現在其基本內容、表現形式以及實現方法上。首先,基本內容方面,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因此,我們必須“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歷史。”[4]797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而不能教條化。他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上的某些個別字句看做現成的靈丹圣藥,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費氣力地包醫百病,這是一種幼稚者的蒙昧,我們對這些人應該作啟蒙運動。”[4]820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其次,表現形式方面,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民族化,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字語言來表達,使馬克思主義彰顯出鮮明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毛澤東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3]707最后,實現方法方面,毛澤東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我們堅決摒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詮釋,使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有了科學認識,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石。 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 艾思奇指出:“由于抗戰以前的特殊情形,理論研究與實踐斗爭的某些脫離現象是普遍的。這樣的脫離現象,是理論的研究基本上始終限制在介紹性質的、書本的、通俗化性質的活動范圍內。”[2]55220世紀30年代初,正是由于這原因,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潮在我們黨內極其盛行,我國革命由此遭受重大損失,怎樣在我國革命實踐中具體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在這一時期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毛澤東站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從理論上科學認證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特別強調我們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堅決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思潮,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 首先,毛澤東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與特征決定的,同時也是由我國具體國情決定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要在我國革命中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就必須要與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然而,我們黨內在長時間內都沒能搞清這個問題。隨著我國革命實踐的不斷發展,黨內的一些領導人開始理解了教條主義的危害性,明確了不可用“本本”或者“條條”來指導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但至于為何不可,卻沒能作出具有說服力的科學回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先后發表了《實踐論》與《矛盾論》,這兩篇文章從哲學高度科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要中國化。在《實踐論》一文中,毛澤東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為邏輯起點,指出理論對于實踐具有依賴性,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毛澤東強調:“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基本的觀點。”[2]282在毛澤東看來,實踐是第一位的,而理論是第二位的。在《矛盾論》一文中,毛澤東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為邏輯起點,科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要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毛澤東強調:“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2]311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實際運用,必須要與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毛澤東從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兩方面科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這樣,毛澤東就從哲學高度科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要中國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論基礎。 其次,毛澤東毛澤東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但是認識論的問題,而且還是思想路線的問題。毛澤東不但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而且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從而奠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科學詮釋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他強調:“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內部的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行動的向導。”[4]801在毛澤東看來,要尋找到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的規律,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指導下盡心社會調查研究,我國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毛澤東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之后又寫了《反對本本主義》這篇討伐教條主義的檄文。毛澤東在文中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等許多著名論斷,科學提煉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此后,毛澤東又相繼寫了《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著名文章,從理論上進一步闡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至此,毛澤東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路線,即實事求是。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論基礎一起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 總之,毛澤東首次提出并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毛澤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貢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理論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8.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