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鄧小平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改革理論
董風云
[摘要] 鄧小平依據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與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改革相適應,為我國教育改革確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針和原則,逐步形成了其睿智明達、影響深廣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改革理論。
[關鍵詞] 鄧小平 理論 教育 事業
一、優先發展教育理論
人類社會自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科學技術就日益顯示出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和變革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確分析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密切關系的基礎上,指出:“生產力里面當然包括科學在內。”二十世紀后,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興起,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較之馬克思時代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它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生產的首要的和決定性的要素。鄧小平認為,適應經濟發展,提高民族素質,是中國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針。這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定向和定標。鄧小平以深邃的歷史發展眼光審時度勢,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反復強調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并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 、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鄧小平認為,各級領導解放思想,精心施工,齊抓共管,綜合治理,是中國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關鍵和保證。這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定法和定論。在明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導方針,有了進行教育改革的總體規劃之后,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關鍵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真正引起高度重視,并腳踏實地地精心施工。他明確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草案,我看是個好文件。現在綱領有了,藍圖有了,關鍵是要真正重視,扎扎實實地抓,組織好施工。”
二、面向現代化教育理論
鄧小平站在國家、民族未來命運的高度,深刻地把握了世界發展的趨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三個面向”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面向現代化,是其中的基礎和核心,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是面向現代化在空間上的擴展和時間上的延伸。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任何改革偉業的實施,總是首先要確定改革的方向和進行改革的指導方針。基于此,鄧小平根據新時期教育發展的總體構思,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改革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的戰略指導思想,為確立我國本世紀乃至21世紀的教育培養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保證它的實現,要求教育培養出在質量、數量、結構上都適應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說,教育不僅要注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以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一般勞動者的需要,而且要造就一支足夠數量、掌握高科技知識的各種專業人才;同時,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和學習能力,以適應現代化社會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還要考慮到各種人才的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以便最大限度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多方面的需要。只有現代化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我國傳統的教育體系在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無法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鄧小平看到了這一點,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要求,并就教育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指示。 三、青年理想教育理論
一定階級的政治為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和統治決定著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人才素質的規格。今天的青年,將是21世紀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生力軍,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不但要有“三個面向”作為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更需要某種“靈魂”作為教育前進的燈塔。
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科學地考察總結了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得出:“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在他看來,理想信念是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努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支柱。鄧小平對教育改革問題的一系列論述,從縱向方面即從教育的高低程度來看,包括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內容;從橫向方面即從辦學形式來看,包括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內容;從深化教育改革的途徑和方法來看,既包括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結構調整及教育的后勤保障工作等宏觀內容,又包括教材編寫、教法改進、教師隊伍建設等微觀因素;從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來看,既包括長遠的系統性的戰略規劃,又包括短期的階段性的策略計劃等。
鄧小平教育理論,源于他對生產、教育、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和善于洞察事物發展趨勢的戰略思維能力,也與他一貫堅持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密切相連。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看到并承認我國教育與世界教育水平的差距,才能打破傳統觀念,學習先進、趕超先進;才能把握未來、適應未來。鄧小平教育理論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
[
[1] 牟貞.淺論鄧小平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思想[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z1
[2] 楊曼英.鄧小平教育創新理論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