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視角
王彩蓉
論文摘要:鄧小平理論是一門集綜合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為一體的科學的方法論理論,有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和實踐效用。了解其方法論的基本特征是把握其精神實質的必要前提,從方法論的角度對鄧小平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學習和研究,無論是對鄧小平理論本身還是對于學習和研究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實事求是;方法論
鄧小平理論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方法論,是我們對現實世界認識和改造的出發點。以鄧小平理論特別是其凸現的方法論觀照今天社會現實出現的新問題,是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基礎,我們對鄧小平理論的評價,也要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法才能做出比較全面和準確的定位。高校是我們國家研究和學習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陣地,“兩課”教師承擔著每年幾百萬在校大學新生學習和理解鄧小平理論的講授任務。如果單純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去講授,勢必造成學生學習和理解中的困難,而且還可能產生一些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學習的誤區。因此從方法論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鄧小平理論的實質和核心,是高校研究和講授鄧小平理論思想的關鍵所在。
一、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特點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最高概括。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指導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指導作用是由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本質所決定的。因而從整體上把握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特點是理解其精神實質的起點。
(一)鄧小平理論的綜合性
鄧小平同志以開拓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魄力,以對中國和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敏銳觀察,深思熟慮,高瞻遠矚,充分總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提出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并揭示和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視角定義社會主義,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有了辯證動態的認識。鄧小平還提出了在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的黨的基本路線,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了要分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有步驟分階段逐步推進的過程,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社會主義中國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鄧小平理論還深刻揭示了判斷各方面工作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除此之外,鄧小平理論還強調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提出教育為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走科教興國之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另外,鄧小平理論還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黨的依靠力量作了科學的闡述;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鄧小平理論涉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正是這一理論體系,初步回答和解決了在經濟文化不發達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突破。
(二)鄧小平理論的時代性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針對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現狀,鄧小平選擇舊體制的薄弱環節——農村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在我國廣大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改革的深入,體制改革已經滲透到我國的方方面面,從文化教育到科技體制,從經濟體制到人事制度,從國營企業到政府部門,改革帶來了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改革的成功是在經濟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的,所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鄧小平把中國置于世界之中,強調“只有爭取到和平的環境,才能比較順利地發展”。同時“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但中國的發展不是全盤西化,“我們要靠自己來擺脫貧困,靠自己發展起來。主要靠自己,同時不要閉關自守。”中國的和平崛起在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為世界上其他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實踐的角度佐證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和時代性。
(三)鄧小平理論的創新性
鄧小平理論的一系列基本理論觀點具有原創性,在很多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上,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觀的核心理念,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在社會主義體制模式上,突破了舊的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體制,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突出的理論貢獻體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和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動力論。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更是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鄙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確立,是對以往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標志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一個新的具體形態。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必須把生產力放在首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發展。提出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三個有利于標準”,在社會主義動力問題上,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必由之路,改革就是動力。而改革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改革。
二、鄧小平理論方法論的實質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集中體現,是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把握其理論實質是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根本依據。鄧小平理論的實質表現為兩個相互聯系的觀點,一是實事求是,二是解放思想。
(一)實事求是的思想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領導人確立的。依靠這樣一條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也進行了許多寶貴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失誤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如何反思和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是我黨面臨的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鄧小平同志敏銳地覺察到當時奉行的“兩個凡是”與實事求是是根本對立的。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和支持下,全黨和全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而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重新確立。鄧小平同志在我國社會主義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為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理論的基礎。
(二)解放思想的觀點
鄧小平是第一個把解放思想引入到黨的思想路線,并把它與實事求是統一起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解放思想的科學含義:“什么是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一致,使主觀和客觀相一致,就是實事求是?!苯夥潘枷耄褪菆猿洲q汪唯物主義,發展生產力,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這樣的界定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辯證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和認識是主體和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實踐的發展要求人們的認識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因此實事求是的貫徹是一個過程,只有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才能逐步實現對客體的把握。實事求是主要強調的是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觀要符合客觀;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觀要不斷適應變化了的客觀實際,重在創新。鄧小平通過提倡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而實現了思想路線中求實和創新兩個方面的統一。解放思想的引入告訴我們,在實踐的不斷發展中,舊的思維方式往往成為人們認識新事物的障礙,要根據實踐的發展和需要,不斷地破除陳舊的思想觀念和過時的思維方式,與時俱進,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三、鄧小平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具體方法
鄧小平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開放性既為我們學習和研究提出了客觀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一)全面把握
鄧小平理論是我國新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時,要有全面性的方法論原則,切忌表面性和片面性。鄧小平理論足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理論的形成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鄧小平理論和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系統工程相聯系,另一方面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作為一個方法論原則。鄧小平理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特定時期產生的,是適應特定歷史時期里社會發展的特定要求產生的。除了理論的實踐性品質之外,還要研究理論自身的承上啟下的歷史性品格,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以及“三個代表”理論的關系問題,既要看到這三個理論所針對的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更要看到三種理論形態的內在一致性。通過這樣的方法論分析,才會對鄧小平理論有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并作出客觀的歷史評價。
(二)與時俱進
鄧小平理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完善有一個過程,所以我們要從發展的角度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從“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探索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確立,這本身就是一個理論從萌芽到成熟的表現?!柏堈摗焙汀懊摗笔青囆∑嚼碚摰碾r形,無論是其通俗的表達,還是其立論的深度,都不是一個成熟的思想體系;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則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新性地結合起來,用基本原理回答了時代最前沿的問題。在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過程中,一定要和時代的課題和時代的實踐相聯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發展和開放的眼光認識和理解鄧小平理論。
(三)綜合創新
鄧小平理論本身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得出了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強國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等科學論斷。要學習和研究這樣一門具有綜合創新特質的理論,必須把創新和發展當作其理論生命力的核心,并且用創新和發展的方法去把握這個核心,才能真正地使這一理論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鄧小平同志本人就為我們提供了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典范,他老人家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發展馬克思主義,他說,“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問。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p>
1.綜合創新的根據
在鄧小平理論創立的社會大前提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的條件下如何創新,是一個把鄧小平理論與社會具體的變革、科學的發展和人的變化細致入微地結合起來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申報2008年奧運會成功、世貿組織的加入、APEC上海峰會的舉行、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在中國社會的經濟層面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發展的濤聲??茖W技術的發展特別是IT產業的迅速崛起、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網絡世界的普及化帶來很多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鄧小平理論作為一門指導我們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理論,不僅不可能回避和忽視這些新的現象和問題,而且從哲學方法論的高度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社會的變遷和科學的發展最終要通過人的變化來顯現,今天中國人面臨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豐富化的嶄新時代,社會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自我發展的機會,向人性的回歸昭示著個人的創造力。猶如涌泉般噴發的社會條件已經在成熟,人的思維也在不斷地突破固有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多樣性而呈現其特有的開放性,用鄧小平理論自身的方法論去解讀鄧小平理論,理論的創新因此成為可能并最終得以實現。
2.綜合創新的目標
對鄧小平理論的綜合創新不是簡單地重復鄧小平同志說過的話,或者是用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取代鄧小平理論。綜合創新是回歸和發展的統一,是要創造鄧小平理論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的新形態,使鄧小平理論作為我們國家各項工作的指導性思想,并且能不斷地回答變化著的時代提出的各種新的問題,因此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就需要不斷豐富其內容,并且提出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觀念和范疇。在這方面,我們黨的新一代領導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光輝的典范。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與時俱進,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就是鄧小平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創新,“三個代表”思想的理論本質和鄧小平理論是高度一致的,體現了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第四代中國領導人繼承了中國共產黨興國愛民的優良傳統,以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倡導“老百姓的事無小事”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凸現了在全球化條件下鄧小平理論的價值觀。
鄧小平理論自身所體現的方法論本質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出發點和依據,鄧小平理論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是從理論上發展和創新鄧小平理論的內在機理,鄧小平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結合。在今天全球化的條件下,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一定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揮其獨有的理論功用,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更加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