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李喆
論文摘要:鄧小平在改革和創新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基本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闡述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發展方針。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理論貢獻;社會主義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同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但前者對后者又是一個新的發展。如果說經典的馬克思主義主要奠定了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那么,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則深刻地解決了在和平時期尤其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這一理論不僅在20世紀后20年迅速改變了中國的落后面貌,而且將深刻影響著中國21世紀以至今后更長時間的發展,甚至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鄧小平在改革和創新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最集中的體現是鄧小平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基本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一)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不僅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為這一思想路線增添了新的內容,一是鄧小平突出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深刻闡述了解放思想對實事求是的前提作用,指出不解放思想,就無法做到實事求是,從而也就無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這樣,也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二是鄧小平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容加進了思想路線,為我們提供了是否做到實事求是的根本判斷標準,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防止思想僵化和教條化的可靠保證,使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更加系統和完整。
(二)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鄧小平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做出了科學概括。這一科學概括使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以及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基本途徑。不僅使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特別是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更使我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全面了解。
(三)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在深刻反思和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為科學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我們堅持做到一切從我國實際出發,深刻認識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提出,深刻而科學地揭示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和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四)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觀。鄧小平深刻指出,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歸結為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中國的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同時,他還強調中國的發展是社會諸方面和諧統一的發展。要求既大力發展生產力,也高度重視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注意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把發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聯系起來,從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來考慮發展問題。
(五)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鄧小平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極端重要的戰略地位。他還提出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來進行民主建設,決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決不能把發展民主與堅持黨的領導對立起來,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等等。他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規律性,強調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他還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六)創造性地提出了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鄧小平在深刻分析我國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利弊得失及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根據“商品經濟是經濟發展不可跨越而且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的科學判斷,破除了長期以來“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的傳統觀點,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科學論斷。他指出,計劃和市場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嶄新的體制。這種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前提下建立起來的新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造。 (七)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鄧小平站在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解決的是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是培養“四有”新人。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八)為實現祖國統一,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為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其基本內容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臺灣、香港、澳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鄧小平強調,我們力爭實現“和平統一”,但同時決不承諾放棄武力。在“一國兩制”戰略構想指導下,香港澳門成功回歸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構想的真理性及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九)制定了新的外交及國際戰略理論。在做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科學論斷的基礎上,鄧小平制定了我國外交及國際戰略理論。他強調,外交及國際戰略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國外交的主要目標,一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二是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我國外交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根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系最重要的原則,提出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在面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我國面臨艱巨挑戰時,他又及時提出了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實踐證明了這些對外戰略方針是十分正確的。
(十)提出了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的科學理論。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緊緊把握統一戰線的實質,就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任務、對象范同及其內容做出精辟論述,形成了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完整的科學體系。鄧小平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新時期統一戰線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力量,鞏固和擴大新時期統一戰線,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保障。
(十一)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理論。鄧小平對新時期黨建目標作了全新的概括,即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核心。在黨的思想建設方面,他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黨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強調要把黨的思想建設貫穿到黨的各項工作中去,同黨的理論、政治、組織、制度、作風建設密切地結合起來,并作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靈魂和基石。在黨的組織建設方面,鄧小平強涮要通過加強教育管理和整頓,建沒一支經得起改革開放考驗的黨員隊伍和黨的各級組織。在作風建設方面,鄧小平強調要全面堅持黨的一整套優良作風,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決不能手軟;在黨的制度建設方面,鄧小平突出強調,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認為制度建設,最根本的就是黨員、黨的各級干部都要嚴格遵守和維護黨章,照黨章辦事,同時要堅持和貫徹民主集中制,堅持從嚴治黨,黨要管黨,黨要受監督等等。這些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創新。
總之,鄧小平在改革創新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重大的貢獻,就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的那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