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現狀及開發利用

吳小玲 王利 郭宗全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現狀;開發利用;文化保護與經濟效益

[論文摘要]環欽州灣地區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須遵循以挖掘文化內涵為主脈,突出地域特色,重點開發、保護為主的原則,進行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建設具有鮮明的鋮州灣特色的歷史文化品牌,形成規模效應,以實現文化建設的宏偉目標。

根據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l7屆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科學或審美、人種學、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各類文物、建筑群、遺址。本文界定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指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可移動遺產和不可移動遺產,包括法定的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雖未定級但確有價值的古建筑、紀念建筑物、名人故居、傳統民居、遺址遺跡、反映城市發展階段的代表性建筑物以及周圍環境等。

環欽州灣是中國南海北部灣的一部分,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面,包括東起英羅港、西到北侖河口向中國內陸延伸的整個廣西沿海金三角地區,主要為廣西北海市、欽州市及防城港市及其所屬縣區的地域范圍。這里的歷史文化遺存獨具南方沿海民族文化特色和獨特的人文歷史價值。進行文化資源調查,保護、利用、開發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實現其文化價值,可以為環欽州灣文化建設提供重要的源泉。

一、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概況

自古以來,環欽州灣人民在開發和保衛祖國邊疆,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在這片沃土上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1.史前文化

“靈山古人類洞穴”是目前已發現的廣西地區分布最南且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義化遺址。貝丘文化和大石鏟文化為環欽州灣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的主要特征,現合浦的高高墩、二埠水、清水江和牛屎環塘遺址,欽州獨料、芭蕉墩和亞陸江楊義嶺遺址,防城港市的亞菩山、馬蘭嘴、玟杯墩、社山等遺址是歷史佐證。

2.百越土著民族文化(駱越文化)

駱(雒)越,以青銅文化為典型特,耕種雒田,主要種植水稻。今天環欽州灣民間仍殘留著較典型的駱越風情:喜食魚蛇蛤蚌、銅鼓文化的遺風、信尚雞卜和跳嶺頭等,遍布該地區的壯語地名那麗、那思、那蒙、那彭、那香、那勤等,有力地說明環欽州灣的底層文化就是壯族文化即“那文化”(稻作文化)。

3.中原漢文化

當代環欽州灣的漢族居民,是秦漢后因戍軍、屯田、逃難、流放、任官、經商等原因陸續從中原等地遷來的漢族人的后裔或已漢化的當地土著后裔。史書載,隋唐時的合浦尚多俚僚,但到明朝時已“衣冠禮樂蓋斑斑然矣”。;欽州,明崇禎年登記人口“土著七分,寄籍三分”,而清“乾嘉以后,外籍遷欽,五倍于土著”。今天,合浦、浦北的客家村,靈山大蘆村、蘇村明清建筑群等都是漢文化的標志。

4.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以環欽州灣沿岸的合浦及廣東徐聞等地為始發港,開辟遠洋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把環欽州灣地區與中原文明更密切聯系起來,并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發生經濟文化交往。今天,主要分布于浦北舊州附近、合浦廉州鎮周圍的范圍廣大、墓主身份復雜(包括郡守、縣令、庶士等多個層次)的漢代墓葬及西門江岸遺存的燒制漢代建筑用瓦的大型窯場等給人們留下了大量關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出土文物史料實證。如洪寨、烏雷縣、江東博易場等原址的考證以及潭蓬運河等都可以印證漢唐至明清海上絲路的繁榮。

5.南珠文化

南珠,即合浦珍珠,號稱“中國瑰寶”。圍繞珍珠的采撈,產生對海神和龍神崇拜為核心的信仰,有關于七大珠池的傳說(七大珠池所產珍珠的品質因池而不同)、祭海神文化、“珠還合浦”的傳說等,天妃廟、白龍城遺址等是珍珠文化的有形體現。

6.欽州坭興陶文化

坭興陶,學名紫坭陶,也稱“紫砂陶”。其特有的“窯變”藝術,其成品獨具特殊的使用價值,堪稱“中國一絕”。1915年和1930年,坭興陶作品兩次在世界陶瓷展覽會上榮獲第一名、金質獎章,躋身于中國四大名陶之列?,F存的古龍窯址、古工藝遺存以及傳統陶業的一些重要工具、實物、有關坭興陶的歷史文獻、近現代坭興陶珍品等是坭興文化的物化體現。

7.反侵略文化

環欽州灣人民勤勞勇敢,不畏強敵,不怕犧牲,英雄輩出。一批戰場遺址、歷史名人遺物、遺址是反侵略文化的體現。

8.京族文化

環欽州灣沿海是中國京族的唯一聚居地,京族是以海為特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東興市江平鎮山心、巫山和瀝尾島?!俺薄⒅窀臀?、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京族人崇拜多神,信奉的神多與海洋有關,其傳統民居別有特色。

9.近代西方文化

環欽州灣地區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1876年《煙臺條約》訂立后,英、德、法、美等八國陸續在北海建立領事館、海關、洋行、教堂等,“總計北海大小洋樓,共二十二座”4,環北部灣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一個據點。但外國教會在北海建立醫院、開設學校等,帶來了先進的科技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習俗和觀念逐步傳人并生根,一批融西方建筑精華與傳統嶺南建筑結構于一體的騎樓建筑陸續在北海珠海路、中山潞,廉州中山路、阜民路,欽州中山路、防城中山路出現。

10.現代革命文化

環欽州灣地區人杰地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中,一批批欽州灣兒女為之浴血奮戰,奉獻他們的青春和生命。一批歷史遺址、烈士紀念碑等歷史文物是現代革命文化的體現。

總之,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類型豐富,在地上地下保存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

二、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

為了進一步了解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自2005年7月始,我們課題組用了1年多時間,考察了各種文化遺址200多項,其中地面不可移動文物154項。從調查情況來看,目前環欽州灣地區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0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自治區(省級)18處,市(縣)級181處。具體隋況如下:

欽州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56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共4個點(劉永福舊居建筑群、馮子材舊居建筑群、劉永福墓、馮子材墓);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黃明堂墓、久隆古墓群、欽江縣故城址、三海巖摩崖石刻、靈山人遺址、欽州故城遺址、越州古城遺址和芭蕉墩、上羊角三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個(孫中山銅像及孫中山逝世周年紀念碑、劉永福墓、馮子材墓、黃明堂墓、馮敏昌墓、寧原悌墓、黃秋槐墓、四峽坳抗日烈士墓、欽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天涯亭、文峰卓筆、大蘆村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個。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市區8個,靈山縣15個,浦北縣12個,欽南區15個,欽北區4個。欽州港區2個。

防城港市現有文物、博物保護管理機構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廣西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包括防城港市境內的大清國1—33號界碑),自治區級保護單位4處:貝丘古人類遺址2處(茅嶺玟杯墩遺址和社山遺址)、潭蓬運河、白龍炮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其中,港口區2處(石龜頭炮臺、楊瑞山墓),防城區2處:劉永福故居、劉永福母親墓,上思縣38處:劉永福父親墓、烽火臺、石狗等,東興市4處:烈士紀念碑、陳漢東烈士墓、六角亭(“胡志明亭”)、羅浮天主教堂。

北海市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共有9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山口大士閣、合浦漢墓群遺址、地角炮臺、近代西式建筑群:內含17處近代西洋建筑),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東坡亭、東坡井、海角亭、惠愛橋、下窯村窯址和白龍珍珠城遺址),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個點(冠頭嶺炮臺、普度震宮、北海天主堂、合浦圖書館等),縣處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東山寺等)。現有館藏文物3900多件,含國家一級文物21件,國家二級文物92件,國家三級文物95件,合浦博物館收藏了出土、傳世文物5000余件,其中銅鳳燈、銅方匾、三足盤等5件曾隨“國家出土文物展覽”到日本、加拿大等國展出;還有一大批未整理修復鑒定的漢墓出土文物,有百年老街珠海路、中山路、廉州阜民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及一批待發掘和保護的明清民居、客家土圍屋、古城堡等。

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類型有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石碑刻等,基本上囊括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具有明顯的南方民族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特點。從分布來看,古人類文化遺址集中在沿海貝丘地帶,.漢至隋唐的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合浦縣、浦北縣,唐宋遺址在欽州、靈山和防城區較為集中,合浦縣是古合浦郡所在地,是古建筑集中的地區,明清古建筑群保存較為完整的是靈山縣,北海是近代海上交通樞紐和商業集散之地,是近代西洋建筑較集中的地區,記錄近現代革命歷程的遺址和建筑物,主要分布于浦北縣和防城縣,此外,各地還散見有一些對研究地方史極具重要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祠廟寺衙及集雕刻、繪畫、書法藝術之大成的碑刻題記等。

可見,改革開放以來,環欽州灣各級政府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積極采取措施保護文物古跡;各文物保護單位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在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制度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視的力度不夠、措施不夠到位、文物保護隊伍的整體力量較薄弱、資金奇缺、條件原始、基礎設施差等原因,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

1.一些分布在鄉鎮、地處偏僻的歷史文化遺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如欽州的獨料新石器時代遺址、譚池嶺唐瓷遺址、上羊角新石器遺址、北海潿洲島城仔天主教堂、東興交東貝丘遺址的保護狀況不盡如人意;防城港市23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已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之列的廣西“連城要塞遺址”的1至33號界碑,保護情況也并不樂觀。列入合浦縣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75處文物點目前只有19處保護得較完好。

2.一些文物保護點無標志或標志已受損壞。如欽州的譚池嶺唐瓷遺址、獨料新石器遺址、上羊角新石器遺址、舊州古城遺址都沒有任何標志或原有標志已遭到破壞。列入合浦縣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75處文物點有46處現已無標志牌。

3.文物保護點被人為侵占。在合浦縣,北部灣畔最高的明代寶塔——文昌塔,卻因墓地之爭而無法解決歸屬問題,廣西最大的古代州府級學府——孔廟,仍然由單位占用。北海國家級文物“西洋建筑群”含17處西洋建筑,但大部分建筑物一直來都被有關單位占用。2006年,甚至還有人在浦北越州古城遺址內建房。遺址內葬墳、農戶種植農作物、挖養蝦塘等現象屢屢發生。

4.一些古建筑、文物遺址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殘損嚴重。已有100多年歷史的防城羅浮教堂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自治區宗教局曾投資對大禮堂進行翻修,但修女樓、鐘樓破壞仍較嚴重;號稱“仙人垅”的防城潭蓬運河現基本保持原貌,但水下石壁所刻的文字有的已模糊不清;江山半島的白龍炮臺,現存的六門火炮已銹跡斑斑,字跡模糊、遍體磷傷;防城謙受圖書館年久失修,已閑置不用;靈山三海巖摩崖石刻的洞外石刻長期被青苔藤蔓滋生撐裂;北海最具特色的老街中山路和珠海路,不少房子(騎樓)已破舊不堪;始建于宋的千百年嶺南名剎合浦東山寺破舊不堪,而惠愛木橋因長期受風雨陽光侵融,自然損害較嚴重;面積為68平方公里的合浦古漢墓群保護區,登記在冊的漢墓超過1200座,均帶有突出地面的墓葬標志——封土堆,但由于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封土堆已消失的漢墓增多。

5.各種人為行為對文化遺址的破壞。2000年,防城江山半島旅游區擅自對白龍炮臺群中的“白龍臺”進行維修,在露天炮座上增砌了由瓷磚鑲嵌的用于架設仿制鐵炮的基座,嚴重破壞了文物的原貌;北海西洋建筑之一法國領事館舊址,主體建筑原一層,1973年使用單位在屋頂上加建一層變為平頂,地臺上原鑲嵌的“大法國領事館”中英文雕刻基石被毀,合浦縣級文物保子庵因內部裝修已破壞原貌,白龍珍珠城大部分遭破壞,僅剩殘垣破壁。 6.歷史文化遺址周邊環境惡劣。不少古建筑防火措施薄弱,存在火災隱患,同時防盜辦法和措施都有待于改進和加強,防城港市的茅嶺玟杯墩和江平交東社山貝丘遺址內有群眾擅自挖蝦魚塘,建房子等,環境日益惡化;

7.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對地上、地下文物的不同程度損害。如合浦廉州中山路、阜民路、惠愛街上,已有原居民在拆毀重建那些見證了明清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仍繁華至今的商鋪、舊海關、木橋、青石板路等,經歷滄桑的騎樓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1987年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施工,穿過合浦漢墓保護區,雖然有關部門發掘了240多座漢墓,但多少對保護區造成一定損害。同時,這一龐大的古漢墓群分布在縣城四周,與民居、水庫、道路、村莊交雜相處,因居民建房、城市建設而造成古墓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8.—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或紀念意義的遺址、建筑仍沒有納入保護之列。有些明清建筑,一直無法把之納入文物保護渠道,只能聽之任之,自生自滅。

三、環欽州灣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及開發

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及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部環欽州灣民族文化發展史,必須遵循以挖掘文化內涵為主脈,突出地域特色,重點開發、保護為主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建設具有鮮明欽州灣特色的歷史文化品牌,創新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提升文化競爭力,以形成規模效應,實現文化建設的宏偉目標。

1.加強文化研究,挖掘環欽州灣文化內涵,突出地域特色

以史前貝丘文化、百越土著文化、南方漢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南珠文化、坭興陶文化、反侵略文化、京族文化、近代中西文化融合、現代革命文化、壯漢民族文化融合、區域歷史名人事跡等文化內涵為主脈,突出環欽州灣地域文化特色,以此為原則確定環欽州灣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設具有鮮明環欽州灣特色的歷史文化品牌。如古建筑遺址的整合:哥特式建筑、歐式券廊式建筑、中國古寺廟建筑和古桁梁式建筑等,北海西洋建筑群、普渡晉宮、合浦的惠愛木橋、靈山浦北的古民居鑊耳樓等是經典代表;土著居民、南遷漢民和外來民族的歷史遺跡:蛋家棚、干欄式建筑、客家圍屋、西洋建筑等;瑤族、京族、壯族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歷史文化遺址和遺物;歷代駐軍和軍屯遺址、古炮臺遺址、界碑等組成邊關文化遺跡;海上絲綢之路、南珠文化、蛋家文化等構成海洋文化的組合,這些都是環欽州灣文化特征的物化表現,應加強研究進一步挖掘、整合,形成品牌、規模效應,擴大影響,吸引資本、開拓文化市場。

2.貫徹保護為主的原則,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意識

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措施應該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的種類與形態十分豐富,歷史和現實狀況復雜,涉及的單位、部門眾多,由于人力、財力、物力和智力資源有限,必須長遠規劃,通盤考慮,分步實施。各級政府要把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使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以確保歷史文化遺產的安全及有效利用。同時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原則,立足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廣泛開展文物法規的宣傳活動,提高人們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3、積極開展歷史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

在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兩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環欽州灣地區文物部門進行了有效的文物搶救、征集、保護、開發工作。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已有的保護工作已嚴重滯后。為此,要藉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之機,挖掘史料,發掘亮點,打造精品項目,系統宣傳,帶動人們共同認識欽州灣文化。由于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保護為主”,把歷史文化遺產本體及其原生環境的保護放在主要位置。為此,要編制《欽州灣歷史文化保護和開發規劃》,挖掘、整理、保護各種歷史文化遺產,把一批較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及墓葬等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創造條件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等。如合浦縣可利用古合浦郡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創造條件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可以以“特色化、系列化、多樣化、中小型”為原則,辦好各種層次的特色博物館:公益性博物館;社會公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博物館,如漢墓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集收藏、展示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或收藏館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經濟的互融共促。

4.正確處理城市現代化建設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

既要使城市經濟社會得以發展,盡快提高現代化水平,又要尊重城市發展的歷史,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使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要盡可能保持文物古跡的歷史環境,以便完整體現其歷史風貌。對反映城市歷史傳統的典型街區、古城格局和古樹名木,要特別注意保護,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在城市建設中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北海市的西洋建筑群濃縮了北海近代歷史的精華,北海的中山路、珠海路老街及合浦中山路、阜民路,欽州中山路等南洋騎樓式建筑是環欽州灣地方文化的象征,要投入資金修整,盡力恢復原貌。要按照《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在工程立項、規劃設計及方案審定時認真聽取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在動工之前,建設單位要會同文物部門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5.積極探索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

資金奇缺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第一難題。近年來,北海市已投入了1400萬資金對合浦漢墓群、東坡亭以及大士閣等進行搶修性保護,但合浦漢墓博物館建了將近20年仍無法峻工;有著百年歷史的潿洲盛塘天主教堂和城仔教堂因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卻因巨額預算未能得到較好的維護,惠愛橋、孑L廟、石康塔等已到了搶救性保護的時候。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對歷史文化保護開發利用的投入,理清資金來源的思路,出臺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優惠政策,采取辦法來吸納外來資金,實現投資的多元化。文化主管部門要積極尋找資金渠道,特別要重視項目申報工作,加大項目前期經費的投入,爭取立項成功,使更多歷史文化遺址能列入各級文物保護之列。在資金運作方面,欽州馮子材故居、劉永福故居、浦北縣博物館的建設都有一些成功經驗。

6.旅游開發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協調

文物古跡是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形象化標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相互協調,是一個地方旅游勝景構成的重要條件。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內涵深、經濟價值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可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而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又能進一步促進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但由于旅游業是新興行業,許多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存在著過度開發、錯位開發等問題。因此,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對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采取合理利用的方針,以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7.做好欽州灣歷史文化資源配置的區域化

目前,依托環欽州灣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的文化旅游開發已開始,以珠海路為代表的北海老街景觀工程正在推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正火熱展開,坭興陶文化、南珠文化、京族文化、客家文化一再唱響,但由于環欽州灣地區行政區劃上一分為三,多頭管理,在文化開發上內容分散、內涵不深,許多具有開發潛質的歷史文化資源尚未開發。這就要求環欽州灣三市做好產業規劃,聯合共同開發,整合本地區及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產品,使之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競爭力,真正發揮其在文化開發中的作用。如包括防城港市境內的大清國I一33號界碑在內的“廣西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一個區域化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的典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