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學子宋代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
佚名
圖為香港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學務主任邱逸博士 韓勝寶 攝
中新網蘇州2月20日電 題:香港學子宋代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
記者 韓勝寶
“宋代兵書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宋朝兵書著者身份呈現多樣性”、“宋代兵書的種類繁多”……這是邱逸在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中的論點。此文使他破格升為博士研究,成為港大首位沒有碩士學位的博士生,也是香港為數不多的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的學者。
邱逸考證,“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曾采取一系列“崇文抑武”政策。到了仁宗趙禎在位時,著述兵書的情形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僅“士大夫人人言兵”,仁宗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撰兵書的皇帝,其《攻守圖術》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軍環珠》及《四路獸守約束》一卷等四部兵書雖已佚失,但他下令編修大型軍事類書《武經總要》作為將帥的教授書,這更是前朝所無之舉。
此外,始立于仁宗天圣七年的武舉常選制度,在英宗趙曙朝終成定制,武舉考試形式仿照文試的明經科,英宗更開創先河,在武試題中引入古兵書的內容,以古兵書作為考試的范疇,其時宋廷對兵書的重視已非宋初時可比。神宗皇帝趙頊對兵學的態度更為進取,把古代七部兵書置于“經”的位置,稱作《武經七書》,并設立武學作為研習兵書的場所。這種對兵書的重視態度,都是宋代以前所無的。
宋朝“兵學興盛”有三個具體標志。邱逸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論述道,首先,宋朝兵書的數量為歷朝歷代之最。《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兵書有53部790卷,圖43卷;《隋書?經籍志》著錄的兵書有135部512卷;而《宋史?藝文志》著錄的兵書竟多達347部1956卷之多。但是,根據近人許保林的整理,宋人著述兵書的實際數字遠較《宋史?藝文志》所載為多,達559部。
其次,宋朝兵書著者上至天子,下及在野文人,他們有研究古代兵書的學者,有著名文人,有朝中樞臣和邊疆大吏,更包括了不同階層的官員。就以北宋兵學著述最興盛的的仁宗到神宗朝為例,撰寫兵書而官至宰輔者包括了曾公亮、丁度、韓縝、薛向、王存、王韶、張商英及呂惠卿等8人,其它職銜的官員更是不勝枚舉。宋代兵書著者職級之高,涉及官員之多,也是前代所沒有的。
再次,兩宋兵書包括了注解類、權謀類、兵錄類、兵鑒類、兵制類、兵器類等12種類,內容不僅遍及古代兵書的各個領域,還有所創建。宋人或匯輯前人兵學研究成果,或整理校勘古兵書典籍,或分門別類摘錄歷代兵論和戰例,兵書如《武經總要》、《武經七書》、《十一家注孫子》等書,系統地保存了古代兵學的珍貴數據。
此外,宋朝兵書還十分注意從新的角度,在新的領域里探討兵學原理,如專門論述謀略戰法的《百戰奇法》;專門論述兵制的如《歷代兵制》、《補漢兵制》、《西漢兵制》;專門論述軍事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何博士備論》、《百將傳》、《宋朝南渡十將傳》;專門記述防城制度的《守城錄》等,皆言前人之所未言,推陳出新,完善了中國的兵學體系。
邱逸現為香港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學務主任及高級講師,他在梳理宋代兵書時發現,作為《武經七書》之首的《孫子兵法》,在宋兵書發展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不僅研讀者眾、注本最多、官方最為重視,并且和宋代的武舉取士關系最為密切。宋代兵書在版本校勘、注解講義、集注匯解、分類輯編等方面,均對《孫子兵法》研究有突出的貢獻。事實上,《孫子兵法》的兩大體系《武經七書?孫子》版及《十一家注孫子》版都是在兩宋期間完成的。(完)